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名僧與高僧——“高僧”名稱的來源和具體意義(曙祥法師)

  名僧與高僧

  ——“高僧”名稱的來源和具體意義

  曙祥 

  內容提要: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直至南北朝時的梁代,人們一直習慣用“名僧”這個詞來稱呼重視修持、品德高尚、學識優長的僧人。這一點,通過梁代寶唱所著的《名僧傳》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但是同時代的慧皎不提倡以“名”作爲立傳的標准,認爲名僧未必有真實的修養和學問,而有真才實學的人,未必能知名當世。于是在重作僧傳時,定名爲《高僧傳》,以“高”字代“名”,提出了“高僧”的標准。“高僧”這一名稱,即來源于此,通用至今。根據《高僧傳》我們可以看出,高僧們不管是出名或不出名,都有“高”的地方,有名者亦非徒具虛名。“高僧”這一名稱的具體意義是:高僧們的“高”,高在學問、修證、品德、行爲和弘法技藝上,我們可以簡稱爲學高、修高、德高、行高和藝高,無論是哪類“高僧”,其“高”,不是“高”在對佛法的修證上,就是“高”在爲佛法的弘揚與流傳所做的貢獻上。

  關鍵詞:名僧 高僧 《名僧傳》 《高僧傳》 名稱 來源 意義

  作者曙祥法師,中國佛學院2007級研究生。

  一、序 言

  “高僧”這個詞,中國人是非常熟悉的,因爲經常用到或碰到。在漢傳佛教衆多佛教徒的心目中,一位“高僧”,就是一面旗幟,就是一個榜樣,可以作爲自己景仰的對象,可以成爲自己精神的導師。而許多中國人也知道,曆史上如玄奘、鑒真等出家人屬于“高僧”;人們在談到精通佛理、修行高深的出家人時,往往用“高僧”這個詞來表達對其的尊敬。那麼,“高僧”這個詞,具體的意義是什麼?怎麼會在曆史上出現的?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搞清楚這些,有助于人們正確理解和使用“高僧”這個概念。因此,本文根據相關的文獻,對“高僧”這個概念進行了考察。

  二、《名僧傳》與《高僧傳》

  ——“高僧”名稱的來源

  中國的佛教,自從漢朝傳入以後,到了南北朝時的梁代,已經非常地興盛。佛教傳到中土並在中土興盛,得歸功于衆多具備獻身精神的高僧。從漢朝到梁朝,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出家人,他們以自己的信仰、智慧和行爲,或專門修行,或翻譯經典,或宣揚佛法。中國向來有爲傑出人物立傳的傳統,此時,人們對這些優秀佛教人物,自然而然地就會用中國史學傳統中的傳記文體,來紀念他們修行或發展佛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並爲後來的僧人和信衆樹立榜樣,這就是後世各種僧傳産生的原因。

  在梁朝以前,關于僧人的傳記,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這些傳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記載的內容都不全面,有的僅記述某一位僧人,有僅記述某一類僧人,有的僅記述某一個地區的僧人[1]。雖然這些僧傳記載的內容比較個別、分散、不廣泛,但是綜觀佛教史實,後來那些優秀而重要的僧傳,都是在這些僧傳以後産生的。可見,這些僧傳開了風氣之先,爲後來優秀僧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後來那些內容全面的僧傳,正是在這些僧傳的基礎上才得以産生的。到了梁代的天監年間(502-519),終于有一部優秀的綜合性質的僧人傳記《名僧傳》産生了。《名僧傳》突破了以前諸僧傳的局限性,所收錄僧人的範圍是綜合全面的,從空間上來說遍及全國範圍,從時間上來說從佛教傳入以後直到作者的時代,從內容上來說包括了各類僧人。

  《名僧傳》,梁朝寶唱撰,已轶失。日本笠置寺的僧人宗性曾于日本的文曆二年(1235),將該書的目錄、部分傳文抄成1卷,稱之爲《名僧傳抄》,保留了《名僧傳》的一部分內容,今收于《卍續藏》第77冊[2]。《名僧傳》的基本成書年代,在梁朝天監十叁年(514)[3]。完全刊定的年代,應該是梁武帝天監十八年(519),據隋朝費長房的《曆代叁寶紀》卷3記載,天監“十八(勅沙門寶唱撰名僧傳叁十一卷)[4]”。《名僧傳》的正文有30卷,加上最末一卷的“序錄”,共31卷[5],收錄後漢至南齊時期的中外僧人共425人,分爲七個科目:一、法師:卷1-卷17;二、律師:卷18;叁、禅師:卷19-卷20;四、神力:卷21;五、苦節:卷22-卷28;六、導師:卷29;七、經師:卷30。寶唱撰寫《名僧傳》,是受其老師僧佑的影響。這一點,據唐朝道宣《續高僧傳》所記載《名僧傳》的序文可以看出:“竊以外典鴻文布在方冊,九品六藝尺寸罔遺,而沙門淨行獨亡紀述,玄宗敏德名絕終古,擁歎長懷靡茲永歲。律師釋僧佑,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宏要。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余日,捃拾遺漏,文廣不載。”[6]另外,從現存的《名僧傳抄》裏,也能看出寶唱引用了老師僧佑《出叁藏記集》的內容。可見,爲了讓諸沙門的“淨行”得到記載而流傳後世,其老師僧佑在《出叁藏記集》中已經著手進行了這項工作,而寶唱則在其師的著作及曆代史料的基礎上,讓僧佑的工作得到了繼續和發展。

  《名僧傳》這部作品,其價值和諸多優點是不容忽視的,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體例駁雜,不夠謹嚴;著錄的僧人過于廣泛,不免有濫收之處;加上偏重文辭的修飾,自然要影響作品的真實性;也有一人兩見的”,[7]所以《名僧傳》撰成僅僅幾年後,就有了一部《高僧傳》出現于世。

  《高僧傳》,梁朝慧皎撰,共有14卷,收錄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至梁朝天監十八年453年間共257位中外高僧的傳記,附見274人。全書分爲十科:譯經、義解、神異、習禅、明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慧皎撰寫本書爲僧人作傳,主要是爲了區別“名僧”,突出一個“高”字。按常理來進,人們的目光往往容易被享有大名的僧人所吸引。在當時的許多名僧裏,確實也有許多人是具儀範、重實行的。當時,人們也許總是習慣用“名僧”這個詞來稱呼有德行、有學問的僧人,猶如世間的“名師”、“名將”、“名臣”、“名匠”、“名家”等稱謂。所以,寶唱才會將自己所撰的僧傳稱《名僧傳》,這也是合理的。但是佛教傳到南北朝時,僧人的隊伍龐大,各種僧人傳記很多,其中名不符實者爲數不少,而有些注重個人實修,品德、行爲高尚的人卻不一定爲人所知。這一點,可以通過《高僧傳》的記載看出,在《高僧傳》的序錄裏,慧皎說到:

  凡十科所敘,皆散在衆記,今止刪聚一處,故述而無作,俾夫披覽于一本之內可兼諸要。其有繁辭虛贊或德不及稱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賢異,止爲十叁卷,並序錄合十四軸,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8]

  慧皎通過對“衆記”的詳細考察,深刻發現了“高而不名”和“名而不高”的問題,所以對寶唱所著的《名僧傳》這個“名”字不太滿意,不提倡以“名”作爲立傳的標准,于是在重作僧傳時,以“高”字代之,提出了“高僧”的標准。他認爲名僧未必有真實的修養和學問;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又每每不肯隨俗俯仰,未必能知名當世。“高僧”這上名稱,就是在這個時候産生的,並且一直流傳使用至今。而在稱呼上習慣以“高”代“名”,可以說也成爲了佛教的一個特色。

  叁、 “名僧”與“高僧”之辨

  ——“高僧”的具體意義

  慧皎在《高僧傳》裏提出了“名而不高”和“高而不名”的說法。當然,在慧皎以前的名僧裏,也有不少人是“既名又高”的。那麼具體來講,什麼樣的人是“名而不高”?什麼樣的人是“高而不名”?什麼樣的人是“既名又高”?

  (一)“名而不高”者

  我們現在根據《名僧傳抄》的目錄可以看出,《名僧傳》收錄的425位僧人中,共有87位不爲《高僧傳》所載:卷6的飛龍山僧光、昙從,卷7的僧詅,卷10的昙恒、法整、僧行,卷11的惠超,卷14的道施、昙無達、道景、惠莊,15的惠因,卷16的謝寺僧度、道愛、昙淵,卷17的惠智、中興寺僧念、弘苑、長樂寺僧周、惠原、僧修、昙通、僧顯,卷18的道遠,卷19的跋摩瞿沙、智山、摩騰掘帝,卷20的道韶、道恭、僧谘、惠全、智寅、道忠、昙智、法隱、惠晖,卷21的納衣、南海羅浮山沙門,卷22的惠永、僧開、僧蘭、僧隆、惠堅、僧全、僧嵩,卷23的支昙嶷、支法幹、僧秀、惠簡、道固、僧弘,卷24的弘濟、僧業、法纻、弘願,卷25的普施、法恒、玄敦、惠標、智玄、僧懿、惠宏、道毗、惠辨、惠忠、法訓、法纖、惠志、惠演、仙窟寺法惠,卷27的惠護、僧锺、僧楊、道靜、道矯、昙副,卷28的僧律、法智、淨開、僧運、僧智、法翼、智愛、靈曜寺法意、僧瞿,卷29的僧憙,卷30的僧琮。

  《高僧傳》對這些人物沒有收錄的原因,當是如慧皎在傳中所說:“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但是,根據其它文獻記載,在這85人中有些人品德也是高超的,如卷10的昙恒,這也說明《高僧傳》對高僧與名僧的區別並不是完全精確,也有疏漏之處。

  《名僧傳抄》保存了一些《名僧傳》中人物的傳記。《名僧傳抄》中所記載而《高僧傳》沒有收入的人物,有僧行、道韶、納衣、道矯、昙副、法祥(法祥,當是屬于卷28的附見)。《名僧傳》裏的這六位名僧,“名”在何處?根據《名僧傳抄》的原文,我們可以看出。

  僧行:

  和上諱僧行,……和上同學僧悝,擅名東夏,與和上影響惠基,共弘至教。悝山陰人,體度弘泰,風味宕遠。基每曰:“能光益風化,唯行、悝而已”。和上以人間諠動,乃移住法華寺,自非法事。足不下山。永明中,上虞縣城山寺…

《名僧與高僧——“高僧”名稱的來源和具體意義(曙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