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述《琉璃宫史》中的佛牙舍利(惟善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D>

毗留捉婆罗门Brahmin of Veṭhadīpa,

  

毗留提

  

舍利塔

  

波婆国

  

巴法王

  

波婆之未罗Mallas of Pāva,

  

波婆

  

舍利塔

  

拘尸国

  

末罗王

  

拘夷那竭之末罗族Mallas of Kusinārā

  

拘夷那竭

  

舍利塔

  

香姓婆罗门

  

香姓婆罗门Brahmin doṇa

  

瓶塔

  

毕钵村人

  

毗钵梨瓦那之莫利耶族Moriyas of Pipphalavana

  

毗钵

  

灰塔

  

   在上表格可以看出,前八国的名字虽然在各典籍中的排列次第有些不同,但与缅甸《琉璃宫史》、南传《大般涅槃经》和汉译《长阿含经》所记载的八国名称完全吻合。这些经典包括《摩诃摩耶经》[8] 都谈到香姓婆罗门(Brahmin Dona)【9】出来主持公道,协调和平,把舍利平均分给了八个国家分别建塔供养,而自己却没有任何私心,只留一空瓶,建塔供养。依印顺法师的推测,此瓶塔在战主国,约在恒河(Ganges)与Son河中间,首府在今Ghāzipur。[10] 还有毕钵(=毗钵/ Pipphalavana)村人[11] 就只把地上火化之炭灰扫起,并回国建立炭塔供养。据法显与玄奘所见,炭塔在罗摩聚落到拘尸那中途的树林中。[12] 此外,《长阿含经》(T1,30a)还谈到“生时发塔”,即以获得佛在世时的头发为纪念而建塔供养,这样总共加起来佛刚灭度不久就有十一座佛塔。后来,在第三次佛经结集时,与会的长老们将国王们取走的全部舍利的八分之七带回献给阿育王,建成佛塔84000座。另一分舍利被神龙等藏于腹中,后为苏摩那沙弥得到,献予锡兰岛国王阿巴亚陀塔加马尼建一大塔珍藏。

   (二)佛牙舍利

   上面所谈到分给八国供奉的舍利是碎小的舍利子,其数量多,颜色各异,无法辨别是身体的某个部位的遗骨舍利,而佛牙舍利则不同,其体积较大,有相对完整的牙齿形状。 据佛经记载,佛陀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其中就谈到佛牙有三,或四相、[13]二好。 “三相”者,(1)四十齿相 (catvāri

  addanta,第22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2)诸齿齐密相(samadanta,第23相) ,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3)牙白相(su

  ukladanta,第24相),又称四牙白净相等。有关此相在各经论中所说一。此乃佛于无量世中常修欲果之慈,乐欲思惟善法而感得的妙相;表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汉传有经论认为,四牙是除四十齿之外,上下各有二牙,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若是如此,佛陀就应该有四十四颗牙,而南传就没有这么说,巴利文susukkadā

  hā 原意是大牙(large tooth),或译为犬牙(canine teeth),这上下四颗犬牙比较特别,又大又白,包括在四十颗牙之内。“二好”者就是1)齿方整鲜白; 2)牙圆白,光洁锋利。据《琉璃宫史》佛牙也具有32大相、80种好、6道光轮,具有无比崇高之威德。[14]

   从三十二相里可知佛陀有保留四十颗牙,在佛陀色身火化之后,究竟剩下了多少颗佛牙,其说法不一,但根据文献记载,目前大致有四牙、七牙和三十二牙三种说法。

  1、四牙说

   《琉璃宫史》记载:

   佛的右上牙分给忉利天国,右下牙分给那伽国,左上牙分给羯陵伽国,左下牙分给了妙香国。分配完毕才来的贝勃梨王和莫梨耶王则只能得到火化舍利的檀香木炭。主持分配的香姓婆罗门将分配舍利时用的宝杯取走供奉。

   上文提到佛的右上牙和右下牙分别给了忉利天和那伽国;而左上牙和左下牙分别给了羯陵伽国和妙香国,而本书第201至202页的记载有所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其文如下:

   佛的右上牙由天帝释带回忉利天供奉;右下牙由神龙们带到那伽国供奉;左下牙从羯陵伽国送到锡兰14为世代锡兰国王所供奉;左上牙由称作妙香国的中国世代君王所供奉。”

   此事,《缅甸大史》载:左上牙在锡兰。[15] 与《佛牙史》[16]所述不同。”

   中文习惯只有 “佛牙”一说,而在此缅文中,直译为 “高贵的犬齿”。对此,我请教过北京大学李谋先生,他解释说, 如果直译为“高贵的犬齿”似乎对佛祖也有大不敬之嫌,所以就没有译作“右上犬齿”,“右下犬齿”等,而简译为“右上牙”和“右下牙”等。这里根据《琉璃宫史》的记载,佛陀留下来的佛牙舍利只有四颗。这四颗佛牙舍利共分给四个地方。其一是忉利天Trāyastri

  a,巴利名Tāvati

  sa又叫作三十三天。在佛教的宇宙论中,此天国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属于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根据印顺法师观点,以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佛法的人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大陆,阎浮提限於亚洲一带。他认为,释尊时代的须弥山与四洲,大体是近于事实的。须弥山(Sumeru,须弥卢),即今喜马拉雅山。山南的阎浮提,从阎浮提河得名,这即是恒河上流──阎浮提河流域。[17] 若须弥山是喜马拉雅山,那么忉利天就在喜马拉雅山顶。真现实者说,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水、火、地、金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天,这是太虚大师《真现实论》所说的。印顺法师认为,依着这一解说,以北拘罗洲为另一星球,可以不成问题。而传说太阳旋绕於须弥山腰,而现在的解说为太阳,即须弥山顶的忉利天,也不大相合。[18] 其二是那伽国,是传说中的龙宫。龙为八部众之一,一般谓其为住于水中,能呼云起雨之蛇形鬼类,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其首领称作龙王。 其三是羯陵伽(Kali

  ga)国,又译为羯 国,印度半岛中东部地域,包括现在印度的奥利萨邦(Orissa)大部分地方。《大唐西域记》描述此国“周五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稼穑时播,花果具繁,林薮联绵,动数百里。出青野象,邻国所奇。气序暑热,风俗躁暴。性多狷犷,志存信义。言语轻捷,音调质正。辞旨风则,颇与中印度异焉。少信正法,多遵外道,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大乘上座法,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干之徒也。”[19]其四是妙香国,《琉璃宫史》给出的注释是指对中国的古称。[20] 然而,旅居美国,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历史系的孙来臣教授在《〈琉璃宫史〉中译本的贡献与局限》一文中指出,这是一个误注,应改为“对南诏大理国的称呼”。根据《说无垢称经疏》,妙香国有九百万菩萨,[21]…

《试述《琉璃宫史》中的佛牙舍利(惟善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