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D>
毗留捉婆羅門Brahmin of Veṭhadīpa,
毗留提
舍利塔
波婆國
巴法王
波婆之未羅Mallas of Pāva,
波婆
舍利塔
拘屍國
末羅王
拘夷那竭之末羅族Mallas of Kusinārā
拘夷那竭
舍利塔
香姓婆羅門
香姓婆羅門Brahmin doṇa
瓶塔
畢缽村人
毗缽梨瓦那之莫利耶族Moriyas of Pipphalavana
毗缽
灰塔
在上表格可以看出,前八國的名字雖然在各典籍中的排列次第有些不同,但與緬甸《琉璃宮史》、南傳《大般涅槃經》和漢譯《長阿含經》所記載的八國名稱完全吻合。這些經典包括《摩诃摩耶經》[8] 都談到香姓婆羅門(Brahmin Dona)【9】出來主持公道,協調和平,把舍利平均分給了八個國家分別建塔供養,而自己卻沒有任何私心,只留一空瓶,建塔供養。依印順法師的推測,此瓶塔在戰主國,約在恒河(Ganges)與Son河中間,首府在今Ghāzipur。[10] 還有畢缽(=毗缽/ Pipphalavana)村人[11] 就只把地上火化之炭灰掃起,並回國建立炭塔供養。據法顯與玄奘所見,炭塔在羅摩聚落到拘屍那中途的樹林中。[12] 此外,《長阿含經》(T1,30a)還談到“生時發塔”,即以獲得佛在世時的頭發爲紀念而建塔供養,這樣總共加起來佛剛滅度不久就有十一座佛塔。後來,在第叁次佛經結集時,與會的長老們將國王們取走的全部舍利的八分之七帶回獻給阿育王,建成佛塔84000座。另一分舍利被神龍等藏于腹中,後爲蘇摩那沙彌得到,獻予錫蘭島國王阿巴亞陀塔加馬尼建一大塔珍藏。
(二)佛牙舍利
上面所談到分給八國供奉的舍利是碎小的舍利子,其數量多,顔色各異,無法辨別是身體的某個部位的遺骨舍利,而佛牙舍利則不同,其體積較大,有相對完整的牙齒形狀。 據佛經記載,佛陀有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其中就談到佛牙有叁,或四相、[13]二好。 “叁相”者,(1)四十齒相 (catvāri
addanta,第22相),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此相系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淨妙香;此一妙相能製止衆生之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2)諸齒齊密相(samadanta,第23相) ,即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衆生,複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3)牙白相(su
ukladanta,第24相),又稱四牙白淨相等。有關此相在各經論中所說一。此乃佛于無量世中常修欲果之慈,樂欲思惟善法而感得的妙相;表能摧破一切衆生強盛堅固之叁毒。漢傳有經論認爲,四牙是除四十齒之外,上下各有二牙,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若是如此,佛陀就應該有四十四顆牙,而南傳就沒有這麼說,巴利文susukkadā
hā 原意是大牙(large tooth),或譯爲犬牙(canine teeth),這上下四顆犬牙比較特別,又大又白,包括在四十顆牙之內。“二好”者就是1)齒方整鮮白; 2)牙圓白,光潔鋒利。據《琉璃宮史》佛牙也具有32大相、80種好、6道光輪,具有無比崇高之威德。[14]
從叁十二相裏可知佛陀有保留四十顆牙,在佛陀色身火化之後,究竟剩下了多少顆佛牙,其說法不一,但根據文獻記載,目前大致有四牙、七牙和叁十二牙叁種說法。
1、四牙說
《琉璃宮史》記載:
佛的右上牙分給忉利天國,右下牙分給那伽國,左上牙分給羯陵伽國,左下牙分給了妙香國。分配完畢才來的貝勃梨王和莫梨耶王則只能得到火化舍利的檀香木炭。主持分配的香姓婆羅門將分配舍利時用的寶杯取走供奉。
上文提到佛的右上牙和右下牙分別給了忉利天和那伽國;而左上牙和左下牙分別給了羯陵伽國和妙香國,而本書第201至202頁的記載有所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其文如下:
佛的右上牙由天帝釋帶回忉利天供奉;右下牙由神龍們帶到那伽國供奉;左下牙從羯陵伽國送到錫蘭14爲世代錫蘭國王所供奉;左上牙由稱作妙香國的中國世代君王所供奉。”
此事,《緬甸大史》載:左上牙在錫蘭。[15] 與《佛牙史》[16]所述不同。”
中文習慣只有 “佛牙”一說,而在此緬文中,直譯爲 “高貴的犬齒”。對此,我請教過北京大學李謀先生,他解釋說, 如果直譯爲“高貴的犬齒”似乎對佛祖也有大不敬之嫌,所以就沒有譯作“右上犬齒”,“右下犬齒”等,而簡譯爲“右上牙”和“右下牙”等。這裏根據《琉璃宮史》的記載,佛陀留下來的佛牙舍利只有四顆。這四顆佛牙舍利共分給四個地方。其一是忉利天Trāyastri
a,巴利名Tāvati
sa又叫作叁十叁天。在佛教的宇宙論中,此天國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屬于帝釋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須彌山頂;山頂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釋天所止住之善見城,共有叁十叁處,故稱叁十叁天。根據印順法師觀點,以科學的觀點來解釋佛法的人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提限於亞洲一帶。他認爲,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大體是近于事實的。須彌山(Sumeru,須彌盧),即今喜馬拉雅山。山南的閻浮提,從閻浮提河得名,這即是恒河上流──閻浮提河流域。[17] 若須彌山是喜馬拉雅山,那麼忉利天就在喜馬拉雅山頂。真現實者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火、地、金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衆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是太虛大師《真現實論》所說的。印順法師認爲,依著這一解說,以北拘羅洲爲另一星球,可以不成問題。而傳說太陽旋繞於須彌山腰,而現在的解說爲太陽,即須彌山頂的忉利天,也不大相合。[18] 其二是那伽國,是傳說中的龍宮。龍爲八部衆之一,一般謂其爲住于水中,能呼雲起雨之蛇形鬼類,亦爲守護佛法之異類,其首領稱作龍王。 其叁是羯陵伽(Kali
ga)國,又譯爲羯 國,印度半島中東部地域,包括現在印度的奧利薩邦(Orissa)大部分地方。《大唐西域記》描述此國“周五千余裏,國大都城周二十余裏。稼穑時播,花果具繁,林薮聯綿,動數百裏。出青野象,鄰國所奇。氣序暑熱,風俗躁暴。性多狷犷,志存信義。言語輕捷,音調質正。辭旨風則,頗與中印度異焉。少信正法,多遵外道,伽藍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習學大乘上座法,天祠百余所,異道甚衆,多是尼幹之徒也。”[19]其四是妙香國,《琉璃宮史》給出的注釋是指對中國的古稱。[20] 然而,旅居美國,現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曆史系的孫來臣教授在《〈琉璃宮史〉中譯本的貢獻與局限》一文中指出,這是一個誤注,應改爲“對南诏大理國的稱呼”。根據《說無垢稱經疏》,妙香國有九百萬菩薩,[21]…
《試述《琉璃宮史》中的佛牙舍利(惟善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