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淨慧老和尚

  請大家先安靜下來,把腿盤好,靜坐五分鍾,體驗一下靜坐下來是什麼狀態。看我們的身心,能不能進入覺察、覺照的狀態,一種安住當下的狀態?

  

  當我們的身心進入了安住在當下之後,我們又該怎麼做呢?本寺的祖師爺告訴我們的方法,從釋迦牟尼佛那裏一直傳承下來的方法,那就是守一不移。大家不妨根據這四個字的要求,看自己能否做到身心合一,守一不移?如果我們基本上能夠做到守一不移,哪怕只有半分鍾的時間,也我們在觀察自心上面一個很大的進步。

  

  做到守一不移以後,進一步就要求一念不生。要在修行上真正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從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即使是專修,大概至少也要叁年的時間。

  

  真正達到一念不生了,我們心地的光明就能顯現。那就是百丈禅師告訴我們的靈光獨耀,那就心地開明了。

  

  安住當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靈光獨耀。這四四一十六字,就是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下面,我來講一講這四四一十六字,究竟怎麼樣在我們的修行中來落實。

  

  爲什麼要講這十六個字呢?我想,我們來參加一次禅文化夏令營不容易,每個人都抱了一定的希望,希望在這七天當中,學到一點東西,得到一點受用。往往要想馬上得受用,不是很容易。如果能夠掌握一個方法,回家以後能夠長時間地根據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操作,去訓練,那我們就能夠在訓練當中不斷獲得真實的受用。我們今天的講課,就是希望能夠提供給大家這樣一個生活禅的練習次第。這個次第,前叁句是講方法,最後得到的效果就是靈光獨耀,心地朗然,智慧開發。

  

  這四句話,不妨結合《心經》的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這一段話來修。或者說,按照這四四一十六字來修“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門。

  

  那我們怎麼修呢?首先,我們不要把自己看輕了,自己當下就要融入到菩薩的行列。融入到菩薩的行列是什麼意思呢?觀自在菩薩就是我自己。每個人自己就是觀自在菩薩。能觀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薩。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薩的境界、菩薩的要求,修行就容易進步。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點辦法都沒有,妄想很多,雜念很多,自己對自己在修養這一塊既沒有要求,也沒有希望,那就很難。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是觀自在菩薩,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進入角色,進入境界。我們拿叁分鍾的時間來試試看,看我們能不能夠暫時有一分鍾,或者半分鍾,進入到觀自在菩薩的狀態。

  

  觀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內外自在。怎麼樣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記得平常講的六字口頭禅:“看破,放下,自在。”這六個字的口頭禅,幾乎每個人都能講。但是一百個人講,可能就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爲什麼說一百個人講會有一百一十個人落實不了呢?因爲有的人講得太多,他一個人就要頂兩個。這六個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觀自在菩薩,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後所得到的結果;或者說,要想成爲觀自在菩薩,你就必須時時刻刻“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從果說到因,也可以從因說到果。因果不二,因果同時。

  

  一、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的要領,就是要做到身在何處,心也在何處。

  

  我們每一個人很客觀地觀察一下:我們現在坐在雙峰山下,四祖禅寺的藏經樓上,身體在此,心在哪裏?很客觀地反省自己,看我們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個地方?這是修行很關鍵的一點,也可以說是做一切事情很關鍵的一點。這個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統一。

  

  不管怎麼講,安住當下是一個高難度的要求,一個高難度的法門。但是,又必須做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說真正找到了安心的法門,找到了使我們身心健康、身心淨化的法門。

  

  這個法門,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這個法門,不是因爲你具備什麼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備什麼信仰就不可以用。這是一個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它抛開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大家一定聽過《六祖壇經》,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老家廣東聽人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覺得這句話了不起,這句話就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所在。他一定要了解這句話是從哪裏來,這句話是誰說的,還有誰在傳授這個法門。他當時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那當下一念,他就心開意解了。你說他當時他的信仰是什麼呢?他又沒有歸依叁寶,他又沒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門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響,時節因緣成熟了,當下就可以契入。佛教的所謂四聖,其中有一聖叫做獨覺,又叫緣覺,他出在無佛之世,沒有聽到佛說法,就是偶爾聽到一句經文,他就能夠悟道,他沒有別人的指引。

  

  真正要修行,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解決人生的迷惑與煩惱,解決人生的種種不安定,一定要從安住當下著手。

  

  安住當下有什麼要求?就是要放下,放松。《心經》上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畢竟是菩薩修的法門,難度很大,要求很高,我們這些平時完全沒有受過心理訓練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門,那確實很難。所以在今天這個講座當中,根據我們修生活禅的要求,是由息道觀,來進入生活禅。那麼我現在所講的安住當下,是要你把當下的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

  

  別的東西都離得我們很遙遠,好像都在十萬八千裏之外。只有呼吸,我們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現實。我們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這一呼一吸上。大家試試看,意念與呼吸保持一致,使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整個過程。在修止觀的專業書上,這個方法是叫做“隨息”。我們平常是說“呼吸”兩個字,止觀書是說“息”這一個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謂隨息,就是隨著息的入和出,讓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時候,我們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現在在吸氣;當出息的時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氣。所謂隨,就是意念隨著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觀書上的專業術語是:“知息出入,知息長短。”這是屬于六妙門中的一個法門:隨息。

  

  二、守一不移

  

  安住當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當下之時,爲了使我們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師提出來,讓我們運用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守一,在佛經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製心一處。翻譯佛經的大德們,用中國固有的名詞,把製心一處的內容表述出來,就是“守一”。這種方法的運用,這種文字的表述,都是由來已久。

  

  守一是一個古老的法門。這個法門比佛教還要早,因爲人類要修練,就一定要有一個調整身心的根本方法。經過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複試驗以後,覺得沒有別的方法,只有讓這個心能夠專一了,一切妄想雜念才能慢慢停止下來,內心的智慧才能逐步開發出來。

  

  不管講什麼麼法門,不管講得多麼天花亂墜,都離不開這一點,都離不開怎麼樣使心能夠專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爲心猿意馬難以調伏。社會有種種問題,人生有種種迷茫,原因是什麼?心不專一,東想西想。給你們開個玩笑吧。年輕小夥子談戀愛,心不專一,今天想著這個,明天想著那個,就會走很多彎路,造成很多誤區,産生很多苦惱。所以專一,是調整我們這個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對治的就是我們這個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禅師就說,要讓“心田不長無明草,意地常開智慧花”。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一了,我們的這塊心地就幹幹淨淨。

  

  要安住當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讓我們當下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麼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大家來試一試,清楚地知道:現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禅師的訓練:“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他是把修止觀“知息出入”的方法,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出來。我們來試一試。“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逐步使我們急促的呼吸平緩下來,使我們短促的呼吸延長,使粗淺的呼吸能夠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見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起明顯的反應。經絡會更加地暢通,血液的流通會更加正常,臉上的顔色和表情會一天天地變得更安詳。希望我們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來觀察呼吸,使這一顆浮躁不安的心逐步專一,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

  

  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可以分爲四個階段,或者說有四個要求。

  

  首先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和雜念。我是把妄想和雜念分爲兩件事。妄想是沒有目的的亂想,雜念是做事不專一,想問題不專一。嚴格來講都是妄想。有一些是無目的的去想,有一些是有目的的去想。有目的的去想,使心不專一,那就是雜念;無目的的,妄想紛飛,不知道在想什麼,心跑掉了,那就是妄想。

  

  要放下妄想和雜念,就要訓練這個心,使它放在我們觀察某個對象上。佛教把觀察和觀象對象二者,叫做“能緣”和“所緣”。這個“緣”是動詞。比如說我們要來認識這個杯子,這時的心念就是能緣,杯子就是所緣。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能緣集中專一地固定在所緣上,讓能緣的心放在同一對象上。在這裏,我們所緣的對象就是呼吸。這就叫製心一處,四祖大師叫它守一不移,中國道家的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這一點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人類追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這是講放下。

  第二個要求是專注。專注一境,在同一個對象上,不要叁心二意,看准…

《修習生活禅的基本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