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理論與實踐

  禅的理論與實踐

  淨慧老和尚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早上好!

   又有很長時間沒有跟各位見面,沒有在這裏分享佛法了,今天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題目是《禅的理論與實踐》。這個題目想講叁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就是禅理,第二個內容是禅行,第叁個內容是禅風。今天講的範圍主要是講禅宗的禅,不是六度當中禅定的禅,所以就按照禅理、禅行、禅風這樣的一個次序來講。在講的過程中,也可能要牽涉到有關修習禅定的基本方法,那就跟次第禅和天臺宗的止觀有一些關系。

   禅宗的禅,大家熟悉的有四句話,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四句話是禅宗的出發點,是禅宗的宗旨,是禅宗的基本精神、基本要求,這四句話包括了禅宗的一切內容。如果我們學習禅宗的人很好地體會這四句話,就能把握禅宗的大義,把握禅宗的基本方法,就能找到禅宗的基本要求。從這四句話來看,所謂禅理是什麼呢?不可說。因爲禅宗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你說禅理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所以禅理就是不可思議,就是不可說。雖然說是“不立文字” ,不可說,但是也要在無說中來說,在“不立文字”的前提下,還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遞佛祖的信息,來演播佛祖的宗風,來诠釋成佛做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所以說,“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不可說不等于不說,佛教裏講,無說而說,說而不說。從事上來講,就是無說而說,從理上來講,就是說而不說,事理圓融才能有佛法的建立,才能有世間萬事萬物的建立。

   那麼,禅理是什麼呢?我們不能把所有祖師的言教都介紹出來,在這裏我想簡單地說,禅的基本理論,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那一篇幾百字的短文章,然後就有六祖大師的“叁無”的基本思想,由“二入”和“叁無”架構起了禅宗理論的基本體系、基本框架 。禅宗還有許多的著作,講禅的理論,講禅的方法 ,講禅的實踐,應該說都是從這個基本的框架演化發展而來。達摩祖師告訴我們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 一是理入,二是行入。”這就是我們平常經常講的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觀”開頭的那兩句話。講“理入”實際上就是講禅宗的理論,因爲任何一個法門都是由兩部分組成,平常我們把它叫做見地和功夫,見地就是理論, 功夫就是實踐。我們世間的一切法, 歸根結底也是由兩部分組成,也離不開理論和實踐 。不過,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而世間的理論和實踐有時候會脫節,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佛教講的理論,講的實踐,都是統一在一個修行人的當下那一念當中,當下那一念既有理論的指導,也有實踐的落實,這就是佛法。如果佛法離開了這樣一個特點,那佛法也和世間法一樣,只說不行,只說不做。世間法有時候還講到“ 坐而言起而行”,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說你坐著也好,你站立起來也好,理論和實踐在任何時候都要是統一的,都要是一致的,都要是絲絲入扣,一點兒都不做作,這樣才是修行,才是學佛。所以說,禅的理論和禅的實踐,或者說禅理、禅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禅宗的理論,原則上來說和佛教所說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是說離開了佛教的基本思想還有禅的理論。不過,禅宗是把佛教的基本思想濃縮在幾句話當中,達摩祖師的“理入”講了這樣幾句話,所謂“理入”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是什麼?含生就是一般講的大地的一切衆生。大地的一切衆生雖然千差萬別,但是他的本性、他的真性是一個,也就是說衆生的佛性是共同的。我們一切衆生這個共同的佛性,爲什麼不能顯現呢

  達摩祖師告訴我們,或者說禅宗告訴我們“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我們每一個人具有的佛性之所以不能大放光明,不能起作用,就是因有“客塵妄想”蓋覆了我們的真性 ,使我們的真性不能顯露,光明不能顯現。所以我們沈淪苦海,在六道當中頭出頭沒, 輪回不已。一個是我們本來具有真性,一個是被“客塵妄想”所蓋覆,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排除客塵煩惱,顯露自己的真性呢?達摩祖師說 ,“若也舍妄歸真”,就是舍掉“客塵妄想 ”,回歸真性。從哪裏下手呢?有四句話,大家經常講,也經常會聽到,但是往往是水過鴨背,聽了以後沒有去思維。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舍妄歸真”呢?達摩祖師告訴我們要“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 ”。這四句話是說,要“舍妄歸真”就一定要“凝住壁觀”。“凝住壁觀”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是沒有自他的對立 。無自無他,我們的一切煩惱從哪裏來呢?就是因爲有自有他,有我有你,從這個二元的對立當中産生了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煩惱都是由有自有他而産生。我們之所以不能夠當下“舍妄歸真”,當下排除二元對立的這種妄想執著,就是因爲我們有一種下劣心。什麼叫做下劣心呢?就是不敢直下承當我就是佛,他還有凡和聖的區別,我自己是薄地凡夫,諸佛菩薩是大聖人,諸佛菩薩達到的目標,好像我們永遠沒有那個緣分,永遠沒有那個機會。實際上不是如此,只要你把凡和聖這樣的一個界限當下打破,凡聖平等 ,自他不二,你當下就提升了你的人格,就顯露了你的真如本性。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在我們修行當中隨時去落實它,我們隨時就能夠與自己的真性、佛性相統一,就是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也就是說自他不二,凡聖平等。你能夠時時刻刻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世間的萬事萬物,你還有煩惱嗎?你還有妄想嗎?沒有。當下就沒有煩惱,當下也就沒有妄想。禅宗之所以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禅宗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體現在這個地方。

   我們人生幾十年的光景,張叁也是幾十年,李四也是幾十年,王五、趙六同樣是幾十年,幾十年的光景當中,由于每個人的心態不同,努力不同 ,境界不同,每個人的成就都不同。同樣一個姓王的, 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大款 ,有的是待業,有的是衣食無著。爲什麼有這些區別?當然,這裏面的問題千差萬別,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立志很重要 ,努力很重要。當然,有的人也會立志 ,天天在立志,就是佛教講的,天天發願,但是發了願以後努力不夠,甚至不努力。如果不努力,你有再大的願力,有再高的志向, 都是空頭支票,毫無實際意義。人的成聖成賢,成富成貴,既是善業福報的積累,也是人生當下努力的結果。當下的努力,從學禅來說,就是時時刻刻想到要排除自他對立的情緒,要打破凡聖之間的界限,要提升我們每個人的人格尊嚴和自覺性。諸佛菩薩能夠做到的,我爲什麼做不到?我今天是在學佛,學佛就要向佛看齊,就要按照佛的標准、佛的要求去做。如果時時刻刻這樣來要求自己,你時時刻刻就進入到佛的行列,進入到佛的精神境界。想這樣做還不行,爲什麼呢?那還是有心在做,還是有凡有聖,有自有他。要做到怎麼樣呢?要做到根本就沒有區別了,不要起心動念,就常住在那種禅的解脫的境界當中、聖賢的境界當中、菩薩的境界當中,那就把你的下劣根性全部地排除幹淨了,洗滌幹淨了,我們的佛性、真性就徹底地顯露出來。所以,禅宗的這個要求,這種理論,可以說是當下成佛做祖、起死回生的無上妙法,可是我們信不及,沒有那種大無畏的精神來敢于承當。

   趙州和尚在世的時候,我們從趙州的語錄當中可以看得出來,去親近趙州和尚的人,什麼人都有,而最常見的,經常跟趙州和尚談玄說妙打機鋒的,有個趙州婆子,就是說在趙州那個地方,最普通的一個農村老太婆,她能夠和趙州和尚談禅,和趙州和尚打機鋒,那她的境界就不一般。我們今天的人,在座的也有許多女居士,我們這些女居士非常可敬,總在感到自己業障深重,感到自己善根淺薄,感到自己修行難以進步,不敢跟座上的釋迦牟尼佛一比高低。爲什麼呢?就是那個下劣根性的種子深入其心,你解放不了,你解脫不了。成佛做祖是大解放,是徹底的解放,是徹底的解脫。就是要把一切對立的東西打破,就是要把一切的界限打破, 然後進入到一個平等、自由、自在、潇灑、無爲的精神狀態。你說我們能夠做到那樣該有多好,該有多潇灑,該有多快樂!當下就能做到的事情,爲什麼我們就做不到呢?當下就能做到,而且不要你一分錢,只要你肯下這個決心就行,只要你敢于承當就行。

   達摩祖師關于禅的這種理論,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理入”就是見地,“行入”就是功夫。“行入”有“四行”,所謂“報冤行 ,隨緣行,無所求行, 稱法行。”過去在柏林寺的禅七當中也講過好幾次,今天在這裏,只是把達摩祖師關于禅的理論、禅的見地給大家提示一下。禅的理論、 禅的見地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 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 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 ,凝住壁觀,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 寂然無爲。” 達摩祖師奠定了禅的基本理論構架的這個基礎,以後千變萬化種種的發展,都不出這個範圍 ,都是從這裏發源。源頭好像就只有一滴水,這一滴水慢慢往下流 ,彙入衆流百川,最後形成了禅宗的大海,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叫衆流入海,但是源頭就是那涓涓細流。六祖的“叁無”,我過去也講過多次,“叁無”就是無念、 無相 、無住。“叁無”的基本思想和佛教的般若的理論是一致的,和大乘佛教的緣起性空的理論是一致的,六祖大師說“善知識!我此法門, 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我們要怎樣進入禅宗,怎樣進入到諸佛菩薩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呢?首先就要無念,無念者 ,無念而念。其次則要無相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最後是無住 ,無住是什麼呢?“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

《禅的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