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理论与实践
净慧老和尚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早上好!
又有很长时间没有跟各位见面,没有在这里分享佛法了,今天跟大家做一个交流,题目是《禅的理论与实践》。这个题目想讲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禅理,第二个内容是禅行,第三个内容是禅风。今天讲的范围主要是讲禅宗的禅,不是六度当中禅定的禅,所以就按照禅理、禅行、禅风这样的一个次序来讲。在讲的过程中,也可能要牵涉到有关修习禅定的基本方法,那就跟次第禅和天台宗的止观有一些关系。
禅宗的禅,大家熟悉的有四句话,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禅宗的出发点,是禅宗的宗旨,是禅宗的基本精神、基本要求,这四句话包括了禅宗的一切内容。如果我们学习禅宗的人很好地体会这四句话,就能把握禅宗的大义,把握禅宗的基本方法,就能找到禅宗的基本要求。从这四句话来看,所谓禅理是什么呢?不可说。因为禅宗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你说禅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所以禅理就是不可思议,就是不可说。虽然说是“不立文字” ,不可说,但是也要在无说中来说,在“不立文字”的前提下,还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佛祖的信息,来演播佛祖的宗风,来诠释成佛做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所以说,“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不可说不等于不说,佛教里讲,无说而说,说而不说。从事上来讲,就是无说而说,从理上来讲,就是说而不说,事理圆融才能有佛法的建立,才能有世间万事万物的建立。
那么,禅理是什么呢?我们不能把所有祖师的言教都介绍出来,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说,禅的基本理论,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那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章,然后就有六祖大师的“三无”的基本思想,由“二入”和“三无”架构起了禅宗理论的基本体系、基本框架 。禅宗还有许多的著作,讲禅的理论,讲禅的方法 ,讲禅的实践,应该说都是从这个基本的框架演化发展而来。达摩祖师告诉我们说“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 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这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讲的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开头的那两句话。讲“理入”实际上就是讲禅宗的理论,因为任何一个法门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平常我们把它叫做见地和功夫,见地就是理论, 功夫就是实践。我们世间的一切法, 归根结底也是由两部分组成,也离不开理论和实践 。不过,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世间的理论和实践有时候会脱节,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佛教讲的理论,讲的实践,都是统一在一个修行人的当下那一念当中,当下那一念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落实,这就是佛法。如果佛法离开了这样一个特点,那佛法也和世间法一样,只说不行,只说不做。世间法有时候还讲到“ 坐而言起而行”,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说你坐着也好,你站立起来也好,理论和实践在任何时候都要是统一的,都要是一致的,都要是丝丝入扣,一点儿都不做作,这样才是修行,才是学佛。所以说,禅的理论和禅的实践,或者说禅理、禅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禅宗的理论,原则上来说和佛教所说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是说离开了佛教的基本思想还有禅的理论。不过,禅宗是把佛教的基本思想浓缩在几句话当中,达摩祖师的“理入”讲了这样几句话,所谓“理入”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是什么?含生就是一般讲的大地的一切众生。大地的一切众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他的本性、他的真性是一个,也就是说众生的佛性是共同的。我们一切众生这个共同的佛性,为什么不能显现呢
达摩祖师告诉我们,或者说禅宗告诉我们“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我们每一个人具有的佛性之所以不能大放光明,不能起作用,就是因有“客尘妄想”盖覆了我们的真性 ,使我们的真性不能显露,光明不能显现。所以我们沉沦苦海,在六道当中头出头没, 轮回不已。一个是我们本来具有真性,一个是被“客尘妄想”所盖覆,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排除客尘烦恼,显露自己的真性呢?达摩祖师说 ,“若也舍妄归真”,就是舍掉“客尘妄想 ”,回归真性。从哪里下手呢?有四句话,大家经常讲,也经常会听到,但是往往是水过鸭背,听了以后没有去思维。我们要怎样才能够“舍妄归真”呢?达摩祖师告诉我们要“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这四句话是说,要“舍妄归真”就一定要“凝住壁观”。“凝住壁观”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自他的对立 。无自无他,我们的一切烦恼从哪里来呢?就是因为有自有他,有我有你,从这个二元的对立当中产生了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是由有自有他而产生。我们之所以不能够当下“舍妄归真”,当下排除二元对立的这种妄想执着,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下劣心。什么叫做下劣心呢?就是不敢直下承当我就是佛,他还有凡和圣的区别,我自己是薄地凡夫,诸佛菩萨是大圣人,诸佛菩萨达到的目标,好像我们永远没有那个缘分,永远没有那个机会。实际上不是如此,只要你把凡和圣这样的一个界限当下打破,凡圣平等 ,自他不二,你当下就提升了你的人格,就显露了你的真如本性。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在我们修行当中随时去落实它,我们随时就能够与自己的真性、佛性相统一,就是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也就是说自他不二,凡圣平等。你能够时时刻刻用这样的心态来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你还有烦恼吗?你还有妄想吗?没有。当下就没有烦恼,当下也就没有妄想。禅宗之所以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禅宗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我们人生几十年的光景,张三也是几十年,李四也是几十年,王五、赵六同样是几十年,几十年的光景当中,由于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努力不同 ,境界不同,每个人的成就都不同。同样一个姓王的, 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大款 ,有的是待业,有的是衣食无着。为什么有这些区别?当然,这里面的问题千差万别,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立志很重要 ,努力很重要。当然,有的人也会立志 ,天天在立志,就是佛教讲的,天天发愿,但是发了愿以后努力不够,甚至不努力。如果不努力,你有再大的愿力,有再高的志向, 都是空头支票,毫无实际意义。人的成圣成贤,成富成贵,既是善业福报的积累,也是人生当下努力的结果。当下的努力,从学禅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想到要排除自他对立的情绪,要打破凡圣之间的界限,要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自觉性。诸佛菩萨能够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今天是在学佛,学佛就要向佛看齐,就要按照佛的标准、佛的要求去做。如果时时刻刻这样来要求自己,你时时刻刻就进入到佛的行列,进入到佛的精神境界。想这样做还不行,为什么呢?那还是有心在做,还是有凡有圣,有自有他。要做到怎么样呢?要做到根本就没有区别了,不要起心动念,就常住在那种禅的解脱的境界当中、圣贤的境界当中、菩萨的境界当中,那就把你的下劣根性全部地排除干净了,洗涤干净了,我们的佛性、真性就彻底地显露出来。所以,禅宗的这个要求,这种理论,可以说是当下成佛做祖、起死回生的无上妙法,可是我们信不及,没有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来敢于承当。
赵州和尚在世的时候,我们从赵州的语录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去亲近赵州和尚的人,什么人都有,而最常见的,经常跟赵州和尚谈玄说妙打机锋的,有个赵州婆子,就是说在赵州那个地方,最普通的一个农村老太婆,她能够和赵州和尚谈禅,和赵州和尚打机锋,那她的境界就不一般。我们今天的人,在座的也有许多女居士,我们这些女居士非常可敬,总在感到自己业障深重,感到自己善根浅薄,感到自己修行难以进步,不敢跟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一比高低。为什么呢?就是那个下劣根性的种子深入其心,你解放不了,你解脱不了。成佛做祖是大解放,是彻底的解放,是彻底的解脱。就是要把一切对立的东西打破,就是要把一切的界限打破, 然后进入到一个平等、自由、自在、潇洒、无为的精神状态。你说我们能够做到那样该有多好,该有多潇洒,该有多快乐!当下就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当下就能做到,而且不要你一分钱,只要你肯下这个决心就行,只要你敢于承当就行。
达摩祖师关于禅的这种理论,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理入”就是见地,“行入”就是功夫。“行入”有“四行”,所谓“报冤行 ,随缘行,无所求行, 称法行。”过去在柏林寺的禅七当中也讲过好几次,今天在这里,只是把达摩祖师关于禅的理论、禅的见地给大家提示一下。禅的理论、 禅的见地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 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 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 ,凝住壁观,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 达摩祖师奠定了禅的基本理论构架的这个基础,以后千变万化种种的发展,都不出这个范围 ,都是从这里发源。源头好像就只有一滴水,这一滴水慢慢往下流 ,汇入众流百川,最后形成了禅宗的大海,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叫众流入海,但是源头就是那涓涓细流。六祖的“三无”,我过去也讲过多次,“三无”就是无念、 无相 、无住。“三无”的基本思想和佛教的般若的理论是一致的,和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的理论是一致的,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我此法门, 从上以来, 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们要怎样进入禅宗,怎样进入到诸佛菩萨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呢?首先就要无念,无念者 ,无念而念。其次则要无相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最后是无住 ,无住是什么呢?“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
《禅的理论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