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就是說我們的心心念念,既要不住在善法上,也不住在惡法上,在善惡境界上都不起執著。有住就有執著, 無住就沒有執著。這個“叁無”的思想, “無念爲宗,無相爲體 ,無住爲本”,古人把這個“叁無”跟戒、定、慧叁學來加以配合,認爲無念就是戒,無相就是定,無住就是慧。爲什麼說無念是戒呢?持戒要做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一切都能夠順其自然,不是有意的要這樣去做,而是已經成爲自己一種本分的事,所謂“非關因果而修善,不記功名始讀書。” 意思就是說,我並不是因爲怕因果,所以我就修善法,修善法是我的本分,我無所求,以無所求的心去修一切善法,以無所求的心去持戒。“無相爲體”就是定。在講說當中,有時候把戒、定、慧比喻成爲戒足、定身、慧目。定 ,就是我們的身體。修定也要做到修無相的定,有相的定是形式,是淺定 ,不是深定,只有無相的定才是大定,才是首楞嚴叁昧,無相的定才能成爲我們的體。無住就是慧,有智慧才能達到無住,沒有智慧,就會在一切的現象上,在六塵上,在五欲上,在一切善惡境界上産生執著。無相,就是要破除一切的執著,只有破除一切執著,智慧才能顯露。所以說,無念、 無相、 無住是戒、定、慧叁學在禅宗修行上的具體運用。六祖大師的“叁無”奠定了禅宗發展的基礎,以上講的就算是禅的基本的理論,歸結起來,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和六祖大師的“叁無”。不管是“二入”也好 ,還是“叁無”也好,它的核心思想是要實現自他不二,凡聖平等,能夠有這種思想境界才能進入禅,沒有這種思想境界,沒有這種品格,禅的境界與你無份、無緣。
第二個內容想講一講禅行。實際上在講禅理的時候就是在講禅行,講禅行也離不開禅理,因爲我開頭的時候就說過,見地和功夫從修禅的人來說,從學佛的人來說, 都是當下的,不是分裂的,不是分離的,不是兩件事,是一回事。但是爲了講說的方便,要把禅理和禅行,要把理論和實踐分開來講,那也是不得已而爲之。禅行是什麼呢?從達摩祖師一直到六祖,這一脈相承的六代祖師,都講了一個法門,叫做“一行叁昧”。“一行叁昧”的意思是什麼呢?六祖大師說,“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在一切處,在行住坐臥當中做到什麼呢?做到兩件事“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在四威儀當中,叁業所體現的是“純一直心”,是“不動道場”。就是說在四威儀當中行住坐臥處處都是道場,這就是我那本小冊子的題目所說的“何處青山不道場”。我們能不能把行住坐臥都變成是道場呢?能不能把家庭和寺院、念經和做雜務、 打坐和你們老太婆帶孩子,都看成是道場,我看大多數人做不到,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在家裏帶孩子,都願意到這個廟裏來打坐。這是什麼心呢?在修行上來講, 這就是分別心,有道場和非道場的分別,有一般的俗事和佛事的分別,沒有把一般的俗事也當作佛事來做,你說那修行怎麼修啊,一天有多少時間來修啊?很少的時間。修行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是時時刻刻要有一顆純直的心,又純又直,“純一直心”,直心是道場,直者不彎不曲,到處都一樣。有這樣一顆心, 哪裏不是道場,哪一件事不是佛事?如果說有一件事不是佛事,你就在那件事上解脫不了,有一個地方解脫不了,你就不能夠真正成爲一個叁覺圓滿的佛陀。因爲你還有障礙沒有破除,只有把像塵沙一樣的煩惱和迷惑都破除幹淨,你才能夠成佛。那就是說,所有的障礙都要掃蕩幹淨,就像一股智慧的狂飙把天空中的烏雲一掃而空,真正顯現大光明、大自在,那才是成佛的境界。帶孩子就不是佛事 ,那完了,那佛法就有局限性,佛法就不能在帶孩子的這件事上去落實。這個很現實 ,你們要好好地體會,不好好地體會,佛法在這個社會、在這個時代,就會被排除到社會生活之外,因爲你這個佛教在社會生活當中不能落實,佛教的作用不大。所以說修“一行叁昧”,就要在行住坐臥當中去修,在行住坐臥當中“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這就是“一行叁昧”。我在這裏順便考你們一下,什麼叫做“叁昧”?懂得的不要說,不懂的才說,什麼叫做“叁昧”呀?(衆沈默)懂得的不說,不懂的也不說,這成了無說而說了。(衆笑)“叁昧”就是“正定”,離石家莊十七公裏,“正定”在我們這裏成了一個地名,在佛法上是一種大修行、大成就、大定 。所以我們學佛聽法,聽完了以後要想想今天講的什麼,我懂得了什麼,要溫故而知新,這樣你就會天天有所收獲,就會對修行有利,所以修行就是要修“一行叁昧”。還有一個叫“一相叁昧”,“一相叁昧”是什麼呢
就是在一切處不住相,在一切相當中不生憎愛,無取無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叁昧”。也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人我是非、利害得失這些相,都是阻礙我們開發智慧的執著和障礙。我們的智慧要怎麼樣才能夠得到開發呢?一定要破除二執二障,從而顯露出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那才是智慧。所以真正的無漏慧叫做二空所顯,二空就是人空、 法空,二空就是人我執 、法我執都破除幹淨,所謂淡一分執著顯一分無漏的智慧,這個無漏的智慧就是無住涅槃的大智慧,不是世智辯聰。所謂的禅行,六祖大師說就是要修這兩種“叁昧”,修兩種“叁昧”的目的是什麼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這一顆心能夠安定下來,禅宗就是一種安心的法門,“一相叁昧”、“ 一行叁昧”都是爲了實現安心的目的。四祖大師有一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文章,也是要提倡“一行叁昧”和“一相叁昧”。四祖大師是把“一行叁昧”作爲安心的方法,把“一相叁昧”作爲安心的處所。我們的心怎麼能夠安,用“一行叁昧”來安;我們的心安在什麼地方,安在“一相”上。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心應該安在平等一相這個真理上,只要我們的心有分裂,心就不得安,只有心無分別,心無人我是非 、凡聖善惡之相 ,此心才能得安,所以禅宗是安心法門。二祖見初祖,就是從安心而契入了禅的境界,無心可安,是名安心。如果說有一個心可安,那還是二元的 ,還是對立的,只有無念 、無相 、無住,心才能安得了;有念、 有相 、有住,這顆心永遠是分裂的,永遠不得平靜,永遠不得安甯。“一相叁昧” 在我們具體的修行當中怎麼去落實呢?四祖大師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叫做“守一不移”,那就是“一行叁昧”。修“一行叁昧”不在乎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專心常不動就可以了,只要你“堅住不移”就可以了。今天搞這個 ,明天搞那個,今天誦兩段經 ,明天念兩句佛,那就不是“一行叁昧”,那叫多行叁昧,要一 ,要“守一不移”,天臺宗是叫“守一不散” 。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上面講,修禅定的基本方法是 “守一不散”,四祖大師教我們“守一不移”,達摩祖師說“堅住不移”,都是一個道理,意思就是要一門深入才能得定,不一門深入要想得定很困難。那麼,講到一個具體的方法就是要“守一不移”,不管你是修哪一個法門,都要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當中,一定要記住六祖的教導“純一直心”,要以直心去做,心不要彎 ,心不要有分別,“純一直心”地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去落實修行的理念。修淨土宗的人是說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什麼呢?就是“一行叁昧”。修什麼法門 ,用什麼具體的功夫,因人而異。但是一定要把目標搞清楚,搞清楚什麼呢?就是說修行的目標是要見性成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當下開悟,不但西方極樂世界能夠撒手歸去,十方淨土都可以任你選擇,都可以去。到那個真正開悟的時候,可能你想到西方,想到東方的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因爲你想到西方, 想到東方,還是在分別。到那個時候就是什麼呢?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不動道場,十方應化。所以,禅行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行叁昧 ”、“一相叁昧”,“一行叁昧”可以作爲安心之法,“一相叁昧”是安心之處。初步下手功夫,還是要有所選擇,從有選擇到沒有選擇,從止惡行善到最後無惡可除,也無善可行,因爲你已經是“純一直心”了,沒有分別,做一切事都是合規合矩,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境界的體現。
第叁個內容呢,就想講一講禅風。禅風是什麼呢?禅風是禅宗的特點,是禅宗根據禅理、禅行所體現出來的風格、風範。禅風很難講 ,爲什麼呢?曆代的祖師這麼多,每一個祖師的風格都不同,每一個祖師所體現的禅風也不同,如果把它概括起來,我想應該這樣看,禅,它不只是說的,禅更是用的;禅不在人生日用之外,而是在人生日用之中。由此而形成禅的生活化的特點,由這一切特點,就體現了禅的這種實用性。所以,禅的生活化是禅的第一個特點,禅風的第一個特點。佛教本來也是生活化的,佛教所製定的那麼多的戒條都是針對我們生活而來,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件事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這件事怎麼樣,那件事怎麼樣,都是針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演化出來的一些倫理道德的原則,最後是達到用佛法來統一生活,來化生活,生活化,目的是要化生活。禅是大衆化的法門,達官貴人 、販夫走卒皆可以學禅,皆可以入禅 ,皆可以悟禅,體現了禅的實用性、平等性。在禅師的語錄,禅宗的《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這些書上都可以看到禅師所接引的人,各個階層的都有,上至國王大臣 ,下至販夫走卒,禅宗都接引, 都接納, 都開導。而且有很多人能夠學禅、入禅、悟禅,所以禅風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大衆化。禅的風格活潑自在, 超然世外,不爲物累,水邊林下隨緣而坐,充分體現了禅的平民化和超越性的特點。我們翻開祖師的語錄,看到古人,看到古代禅師的那種作風 ,那種生活,他們不是天天在打坐,他們在做什麼呢?他們在什麼地方來參禅 、來悟道呢?燒火 、做飯、挑水、種菜 、雲遊行腳,就是在這些具體的生活當中,一問一答,透脫禅機。趙州老和尚八十歲還在外邊行腳,他說: “叁歲小兒勝我者,我就向他請教;八十老翁不如我者,我就教他。”他是以這樣的一種風格、風度,活動在社會的廣大的這個空間。行腳的生活不是天天住在廟裏,而是水邊林下隨緣自在,“何處青山不道場”,把整個大地都當作是一個道場,這些特點充分地體現了禅的平民化。 所以說,禅的生活化體現了禅的實用性,無處不在 ,無處不是;禅的大衆化體現了禅的平等性,人人可學,古今不變;禅的平民化體現了禅的超越性,深入基層 ,而不拒上層,上層來了我也接引,也接待,但是還是基本上遠離上層,能夠遠離上層,他才能夠有一種超然自在的廣大的活動空間。禅宗的幾代祖師,如四祖,唐太宗請他叁次都不去,五祖 、六祖都是這樣,可以向你說法, 但是還是是法住法位,唯身只和深山住,守自己清貧樂道的本色,使得佛教能夠在社會的各種動蕩變化當中,保持它長遠的延續性。特別是禅的生活化、大衆化這一點,在佛教的發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連毛主席都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六祖慧能所說的《壇經》是勞動人民的佛經。我們從《六祖壇經》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我感覺到它真是一種大衆化的佛法,生活化的佛法。一部《壇經》從古到今有多少人在研究,有多少人在信受奉行,大家都從這一本經當中得到無窮的受用。那就是說大衆化、平民化、生活化的佛法生命力很強。佛教走到今天,我想我們還是要繼續發揚禅宗的這種特殊的風格,獨特的風格,要走生活化、大衆化、平民化的道路,這樣佛教才能夠普攝群機,與我們今天的社會和諧相處,與時俱進。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題目到此結束。
阿彌陀佛!
2005年7月3日講于真際禅林
《禅的理論與實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