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和諧精神—慈悲喜舍
淨慧老和尚
上個月的3號在這裏講過一次,今天是8月28號,也就算一個月跟大家見一次面,進行一次佛法的交流和溝通分享。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佛教的和諧精神—-慈悲喜舍》。我們做晚課的時候,有一篇忏悔文,忏悔文之前有八十八佛的名號,在稱念八十八佛名號之前,有四句贊語:“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衆等志心歸命禮。”這裏就把“慈悲喜舍”四個字和佛的功德—-相好莊嚴聯系在一起了。那麼,所講的“慈悲喜舍”這種精神,實際上就是諸佛菩薩普度無量衆生離苦得樂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也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世的四種態度、四中法門、四中精神境界。“慈悲喜舍”這四個字在我們佛弟子日常的生活當中,幾乎成了一句口頭禅,誰都會說,但是真正了解這四個字的意義,真正按這四個字來處世待人,進行自我修養,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說,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
“慈悲喜舍”在佛教裏叫做四無量心,就是說“慈”也好,“悲”也好,“喜”也好,“舍”也好,都是沒有任何界限,是無量的,也就是說是沒有限製的。不是說今天慈悲了,明天可以不慈悲;在件事上慈悲了,在另外一件事上可以不慈悲;更不是說對張叁要慈悲,對李四就橫眉怒目,那都不是無量,那都是有限的,那都是有條件的。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沒有任何的限製,更沒有沒有任何的條件,是不講時間,不講地點,不講對象的。所以要做到“慈悲喜舍”固然不容易,要讓“慈悲喜舍”這四種心超越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界限、一切的條件,那就何其的難也!但是,這又是我們佛弟子修行的目標,修行的內容,又必須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逐步地做到。如果這四條當中有一條做不到,相好光明就有缺陷(相,就是叁十二相;好,就是八十種隨行好)。成佛就是要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然後才能夠成就自己的相好莊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做什麼呢?就是“大慈大悲愍衆生”,就是憐憫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含識就是一切有生命的衆生,就是所有的有情都含藏有意識、含藏有識的種子,有知覺、有反映的都叫做含識,包括人和其他的動物都是含識。“慈悲喜舍”所面對的是一切衆生,是所有的有情在內,我們對所有的有情,人也好,動物也好,認識的也好,不認識的也好,都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態去面對。所以說,佛教的這種理念,在這種理念下所養成的心態,它都是超越一切的。
我爲什麼把“慈悲喜舍”界定爲佛教的和諧精神呢?因爲和諧不僅僅是我們看得見的這種外在的和諧,因爲看得見的和諧,是來自看不見的和諧,外在的和諧是來自內在的和諧,只要我們這個生命在一定的時間、地點,也就是在時空環境之下,覺得還有障礙,還和某一件事情有距離,有分歧,那都是不和諧。真正的和諧就是萬物一體,生命共融,內外一致,自他不二。把“慈悲喜舍”這四種精神真正修養到位了,落實到位了,我剛才所說到的那些對立面,就可以消解,就可以消融,就可以真正達到生命的和諧。
那麼,“慈悲喜舍”怎麼樣才能夠養成呢?佛教是把“慈悲喜舍”這四種心態放在修禅定的過程中,逐步地來養成這四種精神、四種心態。只有通過禅定的修養,使煩惱逐步地淡化,一直到最後的煩惱清淨了,這四種心態就會逐步地成爲我們每一個修行者的身心當下的狀態。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不是要等到明天,不是要等到下一念,而是要每一個當下就只有這四種心態,沒有其他的東西,那就叫無量,那就叫無限。無限既言其廣大,也言其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這四無量心,又叫四等心,四等智。等智也好,等心也好,都是叁昧的意義,因爲禅定的狀態,叁昧的狀態是平等的。心裏還有高下,還有你我,我們的心和佛法、和真理、和實相還有距離,你平等不了,你叁昧也不可能現前。所以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行到和真理、和實相沒有任何距離了的一種精神狀態,那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在《大智度論》上面,對這種境界有一個解釋,“慈悲喜舍”四無量是每一種精神都是無量的。所謂“慈無量”,“慈無量”的意義是什麼呢?首先衆生是無量的,衆生無量這是一個現實,這是一個真實,這就是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心態應該怎麼樣呢?普通人的心態,都是在這無量的衆生之中選擇某一部分人,或者很小的一部分人,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弟弟、哥哥,我的妻子、兒子,跟和自己有關系的極小的一部分人,可能會保持一種比較好的關系,能夠在某種情況下體現“慈悲喜舍”的精神。那麼,對其他的好像跟自己沒有關系的那些人、那些衆生,那些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這個心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樣,我們的心態就和實相不一致,相違背。因爲衆生無量無邊是一個實相,是一個客觀存在,客觀存在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相狀。但是,我們不能夠直接去認識它,直接把無量無邊的衆生都能放在我的每一念的修行當中,所以就不能夠體現無量慈心這樣的一個境界。“慈無量”就是要讓我們這個心念每時每刻都以無量無邊的衆生作爲所考慮的對象、所緣的對象,時時刻刻想到要讓這無量無邊的衆生得到快樂,得到安樂,得到自在。
我們可以在打坐的時候試一試,把我們這個心量一下子放開,把所有的局限的東西都排除掉,讓我們內在的心的能量無限地釋放。這個時候,你試一試,看我們這個心態能不能達到慈心無量的狀態。在定中,在修禅的時候,能夠有慈心無量的狀態出現,出定以後,就要保持這種精神狀態,讓這種精神狀態去面對這個世界,面對所有的衆生,你說在這種精神狀態下能不和諧嗎?當然就和諧了。沒有任何的利益沖突,大地衆生都是一體,那就是和諧的最高境界、最高狀態。
所以,在修慈無量心的時候,要讓無量無邊的衆生,成爲我們發慈心的一種對象,然後你就可以進入到慈心叁昧,也就是進入到慈本質,就是慈心定。因爲一切的良好的心態,不是無緣無故産生的,都是要通過一種修養,才能夠養成一種健康的、良好的心態,像這種慈心叁昧,更是要在定中來養成、來培養。“慈”主要是與衆生樂,那麼“悲”呢?無量的悲心也是以無量的衆生爲對象,要拔除無量衆生的苦惱,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即使我們做事情會是一個一個地來做,度衆生會是一個一個地來度,但是,你是在沒有分別心的前提下來做這個事情,你就是以無量的衆生爲所緣。你不是在分別心之下來做某一件事,而是在無分別心、平等心指導下做每一件具體的事情,那你就和“慈無量”、“悲無量”的精神保持一致。“喜無量”,喜,就是歡喜,歡喜不是一般的歡喜,是什麼歡喜呢?是看到衆生幸福快樂而歡喜,那就是菩薩的歡喜,菩薩的歡喜是以無量的衆生離苦得樂爲前提,所以“喜無量”。這種心態,也是要在禅定當中來養成。這種歡喜是一種內心的喜悅、內心的平和、內心的充實,絕對不像我們凡夫一般的很粗俗的那樣的一種喜悅,他是一種在慈悲中透露的一種愉悅的精神,是一種喜而不露的精神,是一種安詳的精神、安詳的狀態。第四是“舍無量”,舍什麼呢?“舍”字在這個地方不是叫你拿錢財出來,而是叫你把內心的執著放棄,把分別心放棄,把偏執的見解放棄,要一切平等,無有冤親地來發慈心、發悲心、發歡喜心。我們凡夫做一切事情,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有喜有悲,“舍”就是要舍去我們凡夫的心態,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衆生的前提下,發慈心、發悲心、發喜心,那才是無量。有差別、有分別、有偏執,那都不符合舍的精神。所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要在禅定狀態下去培養。剛才講的這些內容,就算是四無量心的基本內容。
我們要通過什麼方法來培養四無量心?剛才也講到,是要通過禅修來培養四無量心,因爲這四種無量廣大的、在禅定狀態下的心態,是每一個佛弟子必須保持的平常心態。在落實這些心態上,就是要逐步地做到冤親平等,自他和諧,身心愉悅。這四無量心,如果用現在的語言給它來一個定義,那就是以無限仁慈、友愛之心,成就一切衆生的幸福和快樂,所謂慈能與樂;以無限悲憫、同情之心,解脫一切衆生的苦難,那就是悲能拔苦;以無限喜悅分享之心,對待一切衆生享有的安樂自在,那就是喜無量心;以無限寬容平等之心,舍棄冤親仇敵等分別相,平等利樂一切衆生,那就是舍無量心。我把“無限”用到這裏來解釋“無量”,不過“無量”這個詞聽起來很雅,“無限”就顯得味道不夠,但是爲了解釋的方便,不妨用“無限”來解釋“無量”。在我們日常學習的過程當中,經常會有無量無邊這樣一些詞,在各種佛書上面出現。“無量”包含的意義有叁種:第一,是以無量衆生爲我們當下的心所思維、考慮的對象,佛經上叫做所緣,“緣”就是我們這個心總是在想一個問題,那麼佛陀告訴我們,你這個心不要瞎想,你不要專門想那些對自己貪、嗔、癡能滿足的事情,你要想無量無邊的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需要快樂的時候,你給他快樂;需要解除苦難的時候,你幫他解除苦難;無量的衆生脫離了痛苦,得到了快樂,你要高興;無量衆生有痛苦,你要以一種平等的舍心把偏執去掉來看待萬事萬物,那就是“舍”。所以,“無量”的第一個意思就是以無量衆生爲此四心之所緣。第二,“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能夠牽引無量之福樂。第叁,此四無量心能夠招感無量之善果。所以,這四無量心有叁個意思。我們要通過修習禅觀,排除我們的煩惱,使我們的心柔軟下來,那就養成慈心;使我們的心隨時隨地具有同情心,那就養成悲心;使我們的心見到一切的好事,見到國家興旺、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安樂,我們要發歡喜心。在這叁個方面,我們不能夠有分別心,要…
《佛教的和諧精神—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