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禅定的基本要求▪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懷疑所修的法門是否究竟,是否當我本人之機?這個法門難度如何?左思右想,猶豫不決,就耽誤了我們修行的時間。第叁是懷疑老師,我現在所依止的這個老師,他的修行怎麼樣,看他長得這個樣子,貌不驚人,是不是有資格來指導我,是不是他所說的法就是究竟的,就是了義的。這叁種懷疑使我們在修行的門口或者門外,老是徘徊不前,猶豫不決,把大好的光陰白白地浪費掉。那麼,怎麼解決這些懷疑呢?首先要相信自己,佛告訴我們大地衆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夠按照佛所說的法門去修,都可以成佛,都可以開悟,都可以得解脫。要相信自己從無始以來有無量的善根因緣,只要我現在斷惡修善,就會與一切的善根因緣相應,就會把過去的善業因緣都激發起來,成爲我們眼前修行的助道的內在條件,這樣就可以解決我們對自身的懷疑。然後,要相信佛所說的法,只要是佛所說的聖法,法法都是解脫的法門。根據自己的習性、善根因緣,選擇一個法門,就要一心一意、一往直前地修下去,不要時時刻刻改換法門。這樣,就可以使我們對于法的懷疑,逐步地加以澄清,從而對法生起信心。第叁呢,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爲老師,他不可能十全十美,對于老師我們怎麼樣進行選擇,第一步要做好這件事,所謂要擇師。既然選擇了一個師父,我們就要恭恭敬敬地、誠心誠意地跟著這位師父學習,取其長而去其短,看其所長,不看其所短。對于師父,嚴格地來講,都要做佛想。師父在傳遞佛陀的正法,傳播佛陀的法音,我們就要恭恭敬敬地隨師住、隨師學、隨師修。在師父的指導下修行會少走彎路,會一超直入如來地,所以這個懷疑一定要解決。

  第四呢,就講到修行的方法的這個直接的部分,叫做調五法。調五法,有時候又叫做調五事,調五事這個題目我講過多次,有許多老居士可能都有印象。所謂調五事,一是要調飲食,二是調睡眠, 叁是調身, 四是調息,五是調心。這五個方面調整到使我們的身心能夠自在這樣一個狀態,修道就可以避免許多的彎路。

  

  所謂調飲食,怎麼調呢?至少要注意這四個方面:要修禅定,不宜吃得太飽,因爲吃得太飽,“氣急心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不要吃飽了飯馬上就去坐,這樣不會有好的效果。同時,在修禅定的時候,不宜吃得太飽,七成飽,最多八成飽就可以,“食若過飽,則氣急心滿,百脈不通。”就是說身上的血液、血脈不調和,心也閉塞,坐不安、念(這個念就是我們的心態、念頭)不安。這是講吃飽了,不宜打坐。第二呢,肚子太餓、太饑也不易打坐,書上講“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 意慮不固”,簡單地說,沒有吃飽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這個心就懸在那裏,它也安定不下來。第叁,如果吃了穢濁之物,就會令人心識昏迷,也不適于打坐。穢濁的食物指什麼呢?比如說油膩過重的東西,打坐的人,如吃得飽飽的,而且吃了許多肥肉,喝了酒馬上就去打坐,可能坐不下來。爲什麼呢?那些食物在身內所産生的那些反映,就使你的心安定不下來。那麼,是不是說吃葷的人就不能打坐呢?也可以坐,起碼要過一個小時以後,你的這種反映逐步逐步淡化了,才可以去坐。當然,這個穢濁之物,還包括一些不衛生、不健康、變了質的東西。第四,若食不宜之物,則易動宿疾,四大違戾。一個有老毛病的人,就不能吃和他的這個毛病有直接影響,會引起他舊病複發的這種食物。有的人對某種食物過敏,那自己就要注意,在打坐之前,不能吃對自己身體有過敏的食物,比如說有的年老的人,有腸胃病,有高血壓,有糖尿病,那麼你自己就要注意,你有什麼病,就要避免那種食物對你的這個病的刺激,所以說在調飲食方面要注意這四點。

  

  調五事的第二件事是調睡眠。本來修行是要精進,以少睡眠作爲一個精進的條件,但是完全不睡眠,你想要坐得穩,坐得好,那也不可能,所以要調。調到什麼程度呢?不可太放縱,也不可太節製,要適度,保持精力旺盛,打坐的時候不會昏沈,不會打瞌睡,這樣對于修行會有利。書上講,睡眠是無明之法。因爲貪、嗔、 癡我們隨時可以覺悟,隨時可以去防止,隨時可以去排除,如果你睡下去了,整個人神智都趨于一種昏迷的狀態,那就是無明。你在無明當中,怎麼防啊?覺照提不起來,所以說睡眠是障道的大因緣。但是,如果不睡,那就心神恍惚,不利于修行,如果睡得太多,不但是浪費了時間,也會令我們這個心不甯靜,善根沈昧。所以,在調睡眠這個問題上,要時時刻刻心念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潔,心念明淨”。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能夠做到這八個字,那就說明你的睡眠調到了一個最佳的狀態,如是方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

  

  調五事的第叁件事,就是要調身。調身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打坐之外,一個是在正坐之中。在打坐之外,行住進止都要安詳,如果我們所做粗犷,這氣息隨之而粗,氣粗則心散,在坐的時候,也不容易恬靜安詳。所以,在平常要使身安靜,常使心息調和。那麼,到了坐的時候,就要講究一個姿勢,這個坐的姿勢有種種的講法,其中,有一種叫做“毗盧七支坐法”,“毗盧”就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是修什麼而來呢?是從修色而來,修色法而來,成就報身。那麼,毗盧遮那佛坐的形態是什麼樣呢?有七個方面的要求,叫做“毗盧七支坐法”,簡稱“七支坐”,或者叫“毗盧七支坐”。這個“七支坐”,是就我們身體的七個部分有一些要點,包括足、背脊、肩、手、頭、眼、舌這七個部分,這七個部分的姿勢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叫“毗盧七支坐”。首先,這兩只腳,兩足跏趺而坐,我們一般叫做盤腿,跏趺的跏就是兩腳相交,趺就是指的我們這個小腿,這個小腿就叫做趺,跏趺而坐,有雙跏趺與單跏趺。我們坐不了雙跏趺,要練著坐單跏趺,對于我們女居士來說,以單跏趺爲好,就不一定練雙跏趺。跏趺坐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是要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當然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也可以,基本的要求,是左在上右在下,這個就叫“如意坐”,左下右上或者說右上左下叫“金剛坐”。大家記住 ,“金剛坐”和“如意坐”,兩種方法都可以。這兩種方法不是截然分開,有的人, 一會兒是左在上 ,一會兒是右在上,既金剛又如意, 既如意又金剛,兩全其美 。開始習坐的時候,可能雙盤不行 ,單盤也不行,那怎麼辦呢 ? 交叉著坐也可以,但是要得定呢 ,難度要大一點,這是七支當中講了一支。第二支呢,就是講我們的這個背脊,這個背脊梁要豎直,但是要注意,不要很使勁。因爲打坐本身就要一切放松,所以這個背脊一定要自然挺直 ,背脊梁不自然挺直,這個氣血、 氣脈不通。自然挺直以後,要胸部舒展,有一些身體不好或者年老有病的,開始的時候不要過于的要求必須挺直, 用力不可過分,功夫到家了 ,自自然然就會挺得直。不過, 對于我們身體好的 年輕人,一定要做到自然挺直,自己有這個要求,自然挺直以後,氣血容易暢通, 血脈容易調順。第叁 ,是左右兩手應該這個樣(老和尚做示範),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兩拇指相觸,放在小腹的這個地方,靠近丹田,手的後沿貼著丹田,自然地平放在胯骨上面。兩手心向上,右手放在左手的手心上面,兩拇指輕輕相觸,這個就叫做結手印,這個手印就是“定印”,又叫“叁昧印”。還有一種方法,是右手在底下 ,左手在上面,這個叫“彌陀印”。一般我們坐禅,都是左在下右在上結“定印”,因爲修行是要身、 口、 意叁業相應,手結“定印”和修定這種要求能夠相應,所以希望手結“定印”。如果我們是修念佛法門的人,你坐在那裏念佛,就不妨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但是要求放松,這是一致的。第四,兩個肩膀稍微平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過分地把肩膀沈下去,這樣對血脈的流通不利。所以,一般是要兩肩齊平。第五,對于頭的要求,後腦要收正, 前額要稍微往內收,但是也不要低頭,就是使我們的這個下颏,在書上叫做颔,在口語裏叫做下颏,壓住這個喉結,輕輕地,不是很著意地颔壓喉結,可以使我們的左右兩大動脈的活動能夠順利通暢。第六, 眼正平視。眼睛要正正地往前看,往前看多遠呢?最遠不超過五尺,近就在叁尺之內,不是睜大眼睛東張西望,也不是把眼睛閉得緊緊的,閉目養神,那都不好。眼睛往前看,平視, 眼簾半開,如果把眼睛閉得很緊,很快就會入睡。第七,舌頭微微地頂住上颚,在止觀書上是叫舌拄上颚或者舌頂上颚。這個頂、拄在哪個位置呢?剛好在兩個門牙的後面。這頂、拄有什麼好處呢?口裏面的津液會自然地生起 ,自然地流到喉嚨裏面去,這樣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至于出現唇幹舌焦的現象。這七點就叫做“毗盧七支坐法”,這個就是我們調身的要求。

  調五事的第四件事是調息,調息才是我們修行裏邊最關鍵的部分。所謂息,就是我們這個呼吸,一呼一吸,就是呼吸的一出一入叫做一息。息有四種狀態,也就是說息有風、 喘、 氣、 息四種相。什麼叫做風呢?我們內心覺得鼻子的出入息有聲音,這就叫風相;雖然聞不到聲音,但是出入之氣結滯不通,呼吸不順暢,快一下,慢一下,這個就叫做喘相;雖無聲也無結,但是氣出入不細,很粗,這個叫做氣相。這叁種狀態都是息的不調之相,息不調而坐, 則病患易著,心識難定。如果要調治,需用叁個方法來調。哪叁個方法呢?第一要下住安心,第二要放松我們這個身體,放松到什麼程度呢?要像剛出生的小孩,沒有滿一歲 ,他不會在地上走,要放松到這樣一種狀態,就是說全身是軟綿綿的,沒有一點兒僵硬的地方,沒有一點兒勉強的地方。第叁呢,就是要想氣遍毛孔,出入通行無礙 ,這樣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氣息慢慢調到息相。氣息調, 不但一切的疾…

《修習禅定的基本要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