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的思想與叁性說(星月法師)

  空的思想與叁性說

  星月法師

  唯識思想的根基有空的思想。唯識說中,空的思想清楚地出現于叁性說。叁性是:遍計所執性(分別性);依他起性(依他性);圓成實性(真實性)。

  

  但是《解深密經》、《中邊分別論》最早出現“叁性”則稱作“叁相”(遍計所執性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在《般若經》中說“諸法皆空”,闡明了所有存在的本性都是空的,而中觀派將此思想作理論地發展。特別是在龍樹的《中論》裏,以八不、緣起而論證了諸法是空,但是凡夫不達諸法實相的空,因而産生戲論,造作苦的生死。

  

  但是中觀派僅止于說“諸法是空”,亦即“存在之空”,而沒有清楚地說“認識之空”,不過《中論》裏也有可以看作叁性說前一階段的思想。《中論》第十叁品裏,說到存在是“虛诳法”,這是指存在“有詐僞的性質”之意,依此凡夫引起了“戲論”。還有在《中論》第四品中說“任何分別也不應分別”(是故有智者,不應分別色),使用了“分別”一語。存在有“詐僞”的性質,依此凡夫引起分別戲論,這是相連到唯識說“遍計所執”的思想。而且“虛诳法”的“法”是指有爲的存在,但是在《中論》第二十四品已清楚說到法是依緣起而成立的,這是叁性說中表現爲“依他起性”。還有在《中論》第十八品中,說業、煩惱是由分別所生起的,是沒有實體的,所以達空則戲論寂滅,此即法性(諸法實相)。唯識裏說的“無分別智”的無分別一語,也出現于《中論》第十八品中,這裏所說的法性可以說就是“真如”。所以修空觀,悟諸法空,便開啓了法性、真如的世界;在此可見到與叁形說的“圓成實性”相連的思想。

  

  如此,迷于空則成分別(遍計所指性)的世界,了悟空則開法性(圓成實性)的世界,將兩者連貫起來的是緣起(依他起性),這可以在《中論》裏得知。但是叁者散說于各處,尚未組織化起來。最早出現叁性說的是唯識的經論,即《解深密經》、《中邊分別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也出現叁性、阿賴耶識的名稱,T 30.345a-b)。而《般若經》中有此思想,也是世親在《中邊分別論》的“疏”裏所說的。

  

  在唯識說中,叁性的第一遍計所執行也譯作“分別性”,表示凡夫的認識內容是虛妄的。凡夫所認識的,是“我與法”(自我與物),也可以換成“自我與世界”。不過凡夫將這些認識成“固定的”,而實際上自己是肉體、精神上都不斷變化發展的流動性存在者,所以是無法作爲“此物”來把握的。凡夫將此靜止地、固定地來掌握,以不懂的形態所認識的“自我與世界”是遍計所執性。亦即“自我”雖並非沒有,但是凡夫所把握的自我,並不存在于所把握到的形態裏。以唯識的術語來說,以虛妄分別所分別的,皆是遍計所執性,這是“非有”的,而稱此爲“所識之非有”。我與世界,因爲是以心認識的,所以是所認識的內容(所識),而是無的。

  

  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凡夫“所認識的自我”,不是所認識到那樣的形態之意,但是關于未受認識的自我,說什麼也是沒有意義的。同樣地,並非沒有外界之物,而是自己的心所認識的外界,並不是所認識那樣地存在的意思。凡夫自以爲自己所認識的,是如所認識那般實際存在于外界。但是唯識說不取如此的認識的“模仿說”。認識可說是呼應外界來的刺激,心內的認識能力便作用、構想的,然而凡夫的情形,在認識能力作用之際,由于業、煩惱介入的關系,于此以“有”而映出于心中的世界,則成爲“非如彼有”的形態。但是對我們來說,唯有所認識的世界是“自己的”,從使外界與它不同,但關于未被認識的,則什麼也不能說,這裏有“唯識”(唯有識)的意思。

  

  以上是作爲所識之非有的遍計所指性,但是從事如此虛妄分別的“分別本身”(識)是存在的。例如在夢的認識中,所認識的內容雖沒有實在性,但是做夢、夢的認識一事是存在的,再此爲“能識之有”。此即依他起性,因此依他起性是指“識的活動”,但是此時將能識有原封不動地當作“自我”並不正確,因爲“所認識的自我”入于“所識”的緣故。那即使是依自我反省所得的自我認識,“正認識著的”是與依于自我反省所得的自我相同的,此認識也是入于所識之側的,所以能識應就能識原有的狀態來考察。能識是“了知的作用”,亦即是“識”。凡夫之中此識的作用爲迷妄所染,因此稱爲妄分別,此乃由認識內容的虛妄性、矛盾、沖突所結合的。

  

  依他起性的依他起是“依于他而起”之意,“他”是指“緣”的意思,所以依他起與緣起是相同的。識並不是自己存在的,而是衆多的緣聚集而成的,所以緣散的話,識也就沒了。識是不斷變化下去的,將此變化表現爲“刹那滅”,這是指識一直變化下去的意思。使此刹那滅的識生起的“緣”,以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來表示。第一的因緣,在這個情形是質料因、行相因的意思,指貯藏于阿賴耶識的“種子”。也稱爲“習氣”,是指心表面的認識經驗以種子之形植入于潛在心阿賴耶識,再改變形態,以表面亦即“識”而顯現。此時阿賴耶識也是識,所以同樣是由種子所作。阿賴耶識的情形,是保存于阿賴耶識的種子改變形態成爲阿賴耶識。作爲識的阿賴耶識再爲“現行賴耶”,種子稱爲“種子賴耶”。種子賴耶是從前世移動過來的,現行賴耶則是此世受生之初刹那,依于前世之業力所造的;稱爲“果轉變”。表相心是由形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感覺世界之“前五識”,與在其背後的“第六意識”,還有更後的“末那識”七識所成;末那識是微細的自我意識。相對地,與喜怒哀樂共同作用的粗顯自我意識,是第六識所起的自我意識。

  

  再略說這八識,總之以種子改變形成爲八識,而稱種子是“識之因緣”。阿賴耶識中所保存的種子是無量的,保存了從無限過去以來的種子。概略來分,即爲名言種子與業種子。名言種子的名言是語言的意思,是指以言詞能表示的“法”的種子。我們的認識界,不論主觀客觀都充滿了能以名字稱呼的事物。生出那些事物的種子是名言種子,而且他們具備了善、惡、無記叁性的任何一種性質。提到形成認識界的種子,雖僅是名言種子就夠了,但是人有各式各樣的命運;僅以名言種子並無法說明。出生之時人依于種種過去業而生出來,生下來時已經有差別。引起這個業的差異的稱爲“業種子”,依表面心的善、惡,所植入于阿賴耶識的種子,稱爲業種子。業種子與名言種子並不是不同,只是包含于名言種子的“業力”提出來,而稱爲業種子。如此二類種子,因爲是識生起的原因,以“作爲因的緣”之意而稱爲“因緣”。

  

  第二的等無間緣(次第緣),是指前一刹那的識滅,成爲次一刹那識生的“助緣”。前者一去,就開啓了爲後者出現的場所。例如意識刹那滅,前識滅,而成爲此一識生之緣;這是等無間緣。

  

  第叁的所緣緣,是指認識的對象。所緣是對象的意思,有對象,成爲識生起之緣,即沒有無對象的識之意。所緣元有親所緣緣與疏所緣緣,親所緣是識內部的所緣緣。識分裂爲見分與相分的情形,相分成爲相對于見分的所緣;這是親所緣緣。相對地,外界的事物成爲爲了使自己的認識生起的疏所緣緣。例如外界的光,是爲了眼識的疏所緣,色是眼識見分的親所緣緣。

  

  第四的增上緣,是指幫助事物成立的一切力量。這有積極地助其成立的“有力”曾上緣,與不妨礙其成立而消極地幫助的“無力”曾上緣,所以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也包含于此廣義的增上緣中。這定義作,爲了自己,除了自己以外一切法都是增上緣。立增上緣,是因爲僅有以上叁緣,還尚有遺漏的緣故。例如心王與心所(心理作用)同時作用,心王與心所是由各自的種子所生,所以心王不是心所的因緣,另因爲是同一刹那在作用,所以也不成等無間緣。更因爲心王無法認識同時作用的心所法,所以也不成所緣緣。以如此的意義,與心王同時作用的心所法,即是心王的增上緣。

  

  依以上四緣,刹那滅的諸識連續而生,流動的認識世界便成立,以這點而稱爲依他起性。

  

  第叁的圓成實性,也譯作“真實性”,這是指從依他起性出去妄分別的狀態。虛妄分別由于是依于包含識的業與煩惱的,它被包含于作爲因緣依的種子之中。因此關連于業、煩惱的問題。雖然有檢討種子的種類與性質的問題之必要,但是這個問題容後再述。修行唯識觀,若從識除去虛妄分別,則真實性就顯現。此即轉依,即我執與法執從識消失了。于此回應于從作爲疏所緣緣的外界來的刺激,如實的認識世界便成立。這由我空與法空而實現,因此稱爲“二空所現的真如”。真如是指如實認識的實在性,那是“空性”爲本性。

  

  此緣成實性與依他起性,有“不一不異”的關系。兩者的關系以比譬喻來表示,則是有爲的存在與其本性的無常性的關系。亦即真實性是依他起性的法性。因爲有爲法的本性是無常性,所以有爲法與無常性無法區別開來,但是有爲法與無常性不能說是相同的。與此相同,依他起的識之本性是空性真如,因此無法除去識,而只表示圓成實性。此依他起識的空性,以般若,即無分別智可知。無分別智,是沒有能知與所知的分裂之認識。真如是無法作爲對象而了知的,因爲能知的本身也是真如的緣故,這與無法以“全體”爲認認識的對象是相同的,因爲認識者(主觀)從認識內容脫離時,就不能成爲“全體”的認識。因此真如的認識,是以完全爲真如而達成。真如完全顯現于智慧,而智慧成爲真如的智的活動體,這才是真如的認識;這就是無分別智,于此圓成實性就現起了。因此無分別智與真如雖不是隔別的,不過真如是無分別智的法性。

  

  這無分別智也稱作“根本智”,在其後的是“後得智”。根本智雖是了知全體的智慧,但同時也伴有了知各個現象、差別相的智慧。無分別智因爲除去了執著的緣故(有執著就成爲虛妄分別,亦即主客分裂的認識),所以能如實地認識世間,因此後得智也稱作清淨世間智。從事無分別智與清淨世間智活動的認識之本性,即圓成實性。

  

  依據以上的叁性說,可以明白凡夫的認識是以妄分別爲本性,而佛陀的認識界是圓成實性。

  

《空的思想與叁性說(星月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