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熏習觀的比較(秦萌)

  

《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熏習觀的比較

  

秦 萌

    內容提要:本文就《成唯識論》和《大乘起信論》的“熏習觀”進行了比較。本文認爲《成唯識論》中的“熏習”是指前七識對阿賴耶識的反作用。《起信論》中所說的“熏習”一方面是說,末那識對真如的錯覺(即無明)和遮蔽,另一方面是說,不變的真如對無明的對治作用。以上兩本論書的“熏習觀”雖有明顯差異,但都可以說明染淨諸法的緣起和衆生造業輪回、修道解脫的機製。在《成唯識論》中,衆生染汙的阿賴耶識以種子的方式含攝和繼承了心性真如的一切功能和特性,因此真如的作用和價值就被大大縮減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了。因此,《成唯識論》以阿賴耶識爲核心建立的“薰習觀”可以看作是對《起信論》中無明薰習的另一版本的解釋、補充和說明。而《起信論》的真如與無明互熏則試圖從更高的角度來把握衆生流轉生死和解脫輪回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成唯識論 大乘起信論 熏習 真如 無明

  作者秦萌,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博士研究生。

  《成唯識論》和《大乘起信論》[1]是中國佛教史上兩部重要的論書,其中都有關于“熏習”的論述,那麼這兩者的“熏習觀”有什麼異同?怎樣來評價和看待這些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相關爭論?本文將圍繞上述問題進行討論。

   一、《成唯識論》的“熏習觀”

   首先,我們先來看《成唯識論》的“熏習觀”: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何等名爲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叁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爲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爲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爲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叁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如是能熏與所熏識俱生俱滅,熏習義成,令所熏中種子生長,如熏苣蕂,故名熏習。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爲因複熏成種。叁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蘆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時,理不傾動。[2]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熏習”是指能熏作用于所熏從而使所熏中的種子生長成熟。其中,所熏,即可以被熏習的對象,必須具備四個特點:首先,所熏必須能夠作爲同一類事物持續的存在,這樣才能不斷地接受熏習,並將熏習的影響保持下去。其次,所熏的性質必須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這樣才能平等的接受和保持善、惡習氣的熏習,否則就可能因自身的特性與能熏的性質相抵觸而無法被熏習。第叁,所熏必須能夠獨立存在而且它不能是堅實嚴密的。第四,所熏必須具有總是與能熏形影不離的性質,也就是所熏總是與能熏共存于同一時間和同一處所,不相分離又並非同一事物。只有異熟識,即阿賴耶識,具備以上四個特點,所以只有異熟識是所熏。同樣,能熏也必須具備四個特點:首先,能熏必須是有生滅變化的,有變化才能有熏習的作用。其次,能熏必須有強有力的作用,這樣才能作用于所熏。第叁,能熏的作用必須能夠增減變化。第四,能熏必須與所熏形影不離而不斷生起。只有前七識和能與其共同作用的心所法才具備以上四個特點,所以只有前七識及與其相應的心所才是能熏。因此,《成唯識論》中,“熏習”是指前七識從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的同時反作用于引起其活動的阿賴耶識,促進阿賴耶識中種子的生長。

   二、《大乘起信論》的“熏習觀”

   以上我們分析了《成唯識論》中“熏習”的含義,下面我們再來討論《大乘起信論》[3]的“熏習觀”:

   複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雲何爲四?一者淨法,名爲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叁者妄心,名爲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4]

   《起信論》認爲,因爲有四種事物的熏習作用,所以染汙的事物和清淨的事物才能生起而沒有斷絕。這四種事物是:清淨的真如、作爲一切染汙事物原因的無明、叫做業識的妄想之心和虛假的認識對象——六塵。熏習的作用,就像用香料熏衣服從而使沒有香味的衣服變香一樣,清淨的真如本來沒有染汙,但是因爲無明的熏習就會表現出染汙的相狀;無明本來沒有清淨的作用,但是因真如的熏習就會有清淨的作用。因此,《起信論》中,“熏習”的含義首先是指真如和無明共存而使對方表現出自身的某些特點。熏習是一切清淨和染汙的事物不斷生起的原因,也就是衆生造業輪回和修道解脫的依據。

   接著《起信論》繼續解釋衆生怎樣在熏習的作用下染法不斷,造業輪回。

   雲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妄心熏習義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系苦故。無明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5]

   熏習作用是怎樣使染汙的事物不斷生起呢?由于真如本身具有覺性,即認知能力。[6]如果這種認知能力不能認識真如本身時,它就處于無明之中。因爲無明是一切染汙事物的原因,所以它能熏習真如,因爲這種熏習的作用就有妄心,因爲有妄心,所以它又熏習無明。認知能力不能認識真如時就産生種種念頭,幻想種種假象,既然是假象也就是虛妄不實的。因爲假象是妄想生起的助緣,所以它又能熏習滋長妄想之心,從而使衆生分別、執著種種假象,造作種種業因,承受各種痛苦的果報。這就是說,依賴真如而有無明,無明熏習真如而有妄心,有妄心從而有妄境界,同時,妄境界熏習妄心,妄心又熏習無明,無明再熏習真如,如此周而複始,染法生起不斷,從而使衆生不斷地造業輪回。

   那麼什麼是無明?什麼是妄心(業識)呢?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7]

   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此意複有五種名。雲何爲五?一者名爲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8]

   又: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9]

  ……

   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雲何爲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生故。叁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衆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于方則無有迷。衆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爲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10]

   心性真如具備各種無漏的功能和特性,即“具足無漏性功德”[11],這些功能和特性都是空性的,與空性的真如平等無異,即“一切法皆同如”[12]。真如的各種功能之一,就是對自身各種特性和功能及其空性的觀照、認知、區分、印證和開發,即真如具有自覺性。識——運用符號來認知和區分真如的各種特性的能力,就是覺性的一種表現。能普遍的觀照、攝取、保存和識別真如的一切特性和功能的識,稱爲一切種識。一切種識以不同的符號表征真如不同的特性並將其全部保存和記憶,這些表征真如特性的符號在真如種種特性的支持下能進一步被開發和識別而展現爲種種染淨事物,就像種子長成各種植物一樣,因而稱爲一切種。覺性的另一種功能是對一切種子所代表的全部特性和功能平等無分別的進行詳細的識別和開發。這種功能在因位時,即究竟成佛之前,依然有迷失本性…

《《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熏習觀的比較(秦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