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熏习观的比较
秦 萌
内容提要:本文就《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观”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成唯识论》中的“熏习”是指前七识对阿赖耶识的反作用。《起信论》中所说的“熏习”一方面是说,末那识对真如的错觉(即无明)和遮蔽,另一方面是说,不变的真如对无明的对治作用。以上两本论书的“熏习观”虽有明显差异,但都可以说明染净诸法的缘起和众生造业轮回、修道解脱的机制。在《成唯识论》中,众生染污的阿赖耶识以种子的方式含摄和继承了心性真如的一切功能和特性,因此真如的作用和价值就被大大缩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成唯识论》以阿赖耶识为核心建立的“薰习观”可以看作是对《起信论》中无明薰习的另一版本的解释、补充和说明。而《起信论》的真如与无明互熏则试图从更高的角度来把握众生流转生死和解脱轮回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成唯识论 大乘起信论 熏习 真如 无明
作者秦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1]是中国佛教史上两部重要的论书,其中都有关于“熏习”的论述,那么这两者的“熏习观”有什么异同?怎样来评价和看待这些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论?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一、《成唯识论》的“熏习观”
首先,我们先来看《成唯识论》的“熏习观”:
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熏习”是指能熏作用于所熏从而使所熏中的种子生长成熟。其中,所熏,即可以被熏习的对象,必须具备四个特点:首先,所熏必须能够作为同一类事物持续的存在,这样才能不断地接受熏习,并将熏习的影响保持下去。其次,所熏的性质必须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这样才能平等的接受和保持善、恶习气的熏习,否则就可能因自身的特性与能熏的性质相抵触而无法被熏习。第三,所熏必须能够独立存在而且它不能是坚实严密的。第四,所熏必须具有总是与能熏形影不离的性质,也就是所熏总是与能熏共存于同一时间和同一处所,不相分离又并非同一事物。只有异熟识,即阿赖耶识,具备以上四个特点,所以只有异熟识是所熏。同样,能熏也必须具备四个特点:首先,能熏必须是有生灭变化的,有变化才能有熏习的作用。其次,能熏必须有强有力的作用,这样才能作用于所熏。第三,能熏的作用必须能够增减变化。第四,能熏必须与所熏形影不离而不断生起。只有前七识和能与其共同作用的心所法才具备以上四个特点,所以只有前七识及与其相应的心所才是能熏。因此,《成唯识论》中,“熏习”是指前七识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的同时反作用于引起其活动的阿赖耶识,促进阿赖耶识中种子的生长。
二、《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观”
以上我们分析了《成唯识论》中“熏习”的含义,下面我们再来讨论《大乘起信论》[3]的“熏习观”: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4]
《起信论》认为,因为有四种事物的熏习作用,所以染污的事物和清净的事物才能生起而没有断绝。这四种事物是:清净的真如、作为一切染污事物原因的无明、叫做业识的妄想之心和虚假的认识对象——六尘。熏习的作用,就像用香料熏衣服从而使没有香味的衣服变香一样,清净的真如本来没有染污,但是因为无明的熏习就会表现出染污的相状;无明本来没有清净的作用,但是因真如的熏习就会有清净的作用。因此,《起信论》中,“熏习”的含义首先是指真如和无明共存而使对方表现出自身的某些特点。熏习是一切清净和染污的事物不断生起的原因,也就是众生造业轮回和修道解脱的依据。
接着《起信论》继续解释众生怎样在熏习的作用下染法不断,造业轮回。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妄心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5]
熏习作用是怎样使染污的事物不断生起呢?由于真如本身具有觉性,即认知能力。[6]如果这种认知能力不能认识真如本身时,它就处于无明之中。因为无明是一切染污事物的原因,所以它能熏习真如,因为这种熏习的作用就有妄心,因为有妄心,所以它又熏习无明。认知能力不能认识真如时就产生种种念头,幻想种种假象,既然是假象也就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假象是妄想生起的助缘,所以它又能熏习滋长妄想之心,从而使众生分别、执著种种假象,造作种种业因,承受各种痛苦的果报。这就是说,依赖真如而有无明,无明熏习真如而有妄心,有妄心从而有妄境界,同时,妄境界熏习妄心,妄心又熏习无明,无明再熏习真如,如此周而复始,染法生起不断,从而使众生不断地造业轮回。
那么什么是无明?什么是妄心(业识)呢?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7]
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8]
又: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9]
……
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10]
心性真如具备各种无漏的功能和特性,即“具足无漏性功德”[11],这些功能和特性都是空性的,与空性的真如平等无异,即“一切法皆同如”[12]。真如的各种功能之一,就是对自身各种特性和功能及其空性的观照、认知、区分、印证和开发,即真如具有自觉性。识——运用符号来认知和区分真如的各种特性的能力,就是觉性的一种表现。能普遍的观照、摄取、保存和识别真如的一切特性和功能的识,称为一切种识。一切种识以不同的符号表征真如不同的特性并将其全部保存和记忆,这些表征真如特性的符号在真如种种特性的支持下能进一步被开发和识别而展现为种种染净事物,就像种子长成各种植物一样,因而称为一切种。觉性的另一种功能是对一切种子所代表的全部特性和功能平等无分别的进行详细的识别和开发。这种功能在因位时,即究竟成佛之前,依然有迷失本性…
《《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熏习观的比较(秦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