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姓与本有新熏之诤(寂肇法师)

  

种姓与本有新熏之诤

  

寂 肇

   内容提要:以难陀和安慧为代表的无相唯识,主张见道位最初一念的无漏善法种子为新熏,同时强调种姓不定。以陈那和护法为代表的有相唯识,主张本熏并建,强调种姓决定。究其定与不定将对本有、新熏,及本熏并建立场作出的先天决定因素,本文将作深入探讨,最终从种姓的角度解析,圆融本、熏之诤。

   关键词:种姓 本有 新熏

  作者寂肇法师,中国佛学院2007级研究生。

  前 言

   唯识学出自佛陀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无著,世亲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和中观佛教时代。

   无著世亲唯识之说先后一贯,若人有祖述,顺从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古学”;有演变二家学说而推阐者,是为“今学”。於十大论师中亲胜,火辨,难陀三家为古学;护法为今学。於东土唯识译家中,真谛为古学,玄奘为今学。[1]唯识古学认为见相二分是遍汁所执,是虚妄分别之虚妄,《成唯识论》云:

  “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实法。”[2]

   非但见相为识性,连心所亦为识性。由是以成其唯识义。而今学推衍此义,认为见相二分皆不离识,是依他起相,属于虚妄分别之分别,此即以不离之义来说唯识,《识论》云: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彼即心。”[3]

   又:

  “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道外,不遮内境”。[4]

   又: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遣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5]

   此皆在讲所缘可别有性,但不离识故名唯识。

   有相唯识和无相唯识的观点,有很多不同,最根本的将牵涉到三姓问题,特别是三性中的依他起究竟何所指?在实践中究竟断不断?说法有分歧。这些分歧的说法,先后都传到中国,后来学者们不明白其原因,产生了许多误会。

   一、种姓的提出

   种姓,梵文为gotra,有族姓义。为唯识学的根本思想之一。唯识学中指成就声闻、独觉、如来三菩提的亲因,也就是无始时来寄居在阿赖耶识中的无漏智种。《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云: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姓,何等为五?谓声闻种性,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性。”[6]

   定性的真实相。法尔如是,《解深密经》云:

  “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者,一向背发起渚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一切趣寂声闻。”[7]

   《大乘庄严经论,种姓品》中,训释为功德度量。谓种姓趣善,不但能得功德,且能度脱。

   有即有因相,非有即无果相。谓有性当种姓位,只有趣解脱之因相,而无解脱果相,然此解脱是一在所证圣种,能见佛性。解脱在于圣种姓之证得,而种姓归之能证,以能证圣性平等为解脱之因。

   一般说来,佛性与种姓有其别相。佛性是与诸佛同体的真如法性,故站在平等无二的理上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种姓是成就三类菩萨的种子,亲因。那么试问,若因上的佛性与种姓是一,则果上的菩提湟槃也就应该是一,而经中处处皆言菩提湟槃并非是一。[8]佛性为所证属理,种姓为能证属事。理是无为法,平等无二。事是有为法,有大有小。《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9]

   不过此真如佛性虽然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但是若无证此真理的智慧,是不可能解脱成佛的。众生欲得解脱的契机来自于对法界等流的正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的三无漏学,以此来引发种性现行,并使之增长,广大,圆满,最终实证真如。

   与《本地分》中以本有的无漏种子为三乘菩提之亲因不同的是,《摄抉择分》明确指出:

  “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10]

   这里所谓的真如所缘缘种子所生,是颇有歧义的,简单的说来,是听闻并思维佛菩萨由证悟真如而来的教法。即以此教法为所缘缘,是生起出世间的因性。《摄大乘论》对此有进一步的展开,论云: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热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萨,此闻熏习所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11]

   《摄大乘论》指出“多闻熏习”的用意正在于表明如何可能依阿赖耶识为枢纽来建立起流转与还灭。既然阿赖耶识是杂染的,其流转亦与此相同;要建立清净的还灭,仅就无始杂染流转的阿赖耶识是不能完成的,其契机则在于“法界等流”的“正闻熏习”。[12]既然无始杂染流转的阿赖耶识之有取净的转向根源在于闻熏习,那么此闻熏习究属有漏或无漏则须结合修证的位次来讲。[13]基于对闻熏习的理解,《摄大乘论》进一步认为,“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这即是说,如谷麦等外种容或可无熏习,然外种只是假立的,它同样以阿赖耶识为因缘,后者才是真正的种子,即是内种,此则熏习而有。由此也己达到了一切有漏,无漏种均为新熏的结论。

   种子是转凡成圣的初始,一旦有其种子,成佛只是早睌迟速的问题。基于种姓的定与不定,唯识古学主张种子新熏,而今说主张本新并建。本有与新熏探讨的是种子起源问题。如异熟无记种的问题则是其中之一,面对舍染转净的修证实践来说,更为重要的在于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有漏现行,那么由有漏转向无漏的最初可能是如何发生的?是先天性的有无漏种子,还是后来的修证结果。[14]按奘公门下所传;护月持前说,难陀持后说,护法则兼取二者,这就是所谓的本新之诤。

   二、依唯识古学的新熏辩种姓义

   难陀从《摄大乘论》出发,首创见相二分说,把见相固定于八个识上,如眼与色相对,耳与声相对,分工明确,不相紊乱,也就是说,每一种识生起都有两种作用,一是能取境的,一是它转变成为所取的境,那么是以二分同为识的自体,还是各一分为识的自体?难陀认为,二分中的见分为自体,相分是转变出来的,所以是不实在的虚假,如以三性来区分:相分为虚像,属遍计所执性。见分因有分别作用,属于依他起性,只有到他转染成净之后认识到相分的不实在,此时所显现的才是圆成实性。同时又与种子说相联系,而主张种子新熏。见相分的转变,显现是由于种子的功能,种子则由熏习而起。前七识有觉了分别而留习气于第八识上,此习气将来可发生现行,故尔称为种子。进而认为种子即是由熏习来,熏非本有,即是现熏,然而把这种理论贯徹到实践方面中去,认为修行所取得的清净法种子,即无漏种子,则是由熏习所成。但他不像一般种子是由过去多生熏习留下来的,而有待于新熏,然无漏种子是新熏而成,因此,连带五种姓的说法也有了变动。五种姓的区别,主要是说声闻等三乘的修行能得净法,要有各别决定性的种子存在。依难陀讲,各种姓的熏习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就是声闻乘的人也可以熏成菩萨乘的无漏种子。这样五种姓的说法就不一定要坚持了,这也是难陀主张的特殊之处。与彼同时,将产生—个问题,人还有先天性的,本能的行为,而此种子,难陀认为这些行为可以推溯到过去世,是过去世熏习留下来的种子。难陀的唯识与世亲的比较起来,明确的指出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无其行相。虽然有所发展,但基本精神还是来自世亲。

   安慧基本上继承了难陀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陈那之所长,把二分说,三分说同《摄大乘论》,《辩中边论》中的唯识说融合一起,虽然他的说法还是三分说,但他用《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则是遍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此亦是与难陀不同之处,只有自证那一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从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了一分说。关于安慧对于种子新熏的说法,与难陀差不多,由于他这种唯识说,主张见相不实,亦无其行相,所以把他们这一系的唯识称为无相唯识。

   瑜伽学派的另一系,态度比较自由,在不丧失无著、世亲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其学说大加发挥,推衍。这与难陀、安慧等唯识古学来比,是一个新派,故尔把他们这一系称为唯识今学。

   三、依唯识今学的本重并建辩种姓义

   这一系的代表人物首推陈那,他认为所缘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外而是由心攀缘而生,能够具有所缘的则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有实体的境令心攀缘而生。二是能缘识,带彼相起。当能缘识生起以后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虽然是似境,亦是从心生起,故而境在心内,是心的相分,由此相分便能引起见分,见分所得的行相与相分一模一样。因此得出,相分有其实体,见分有其行相,陈那见分有其行相的说法可以在经量部找到渊源,相分的实在主张,也与经量有关。在《观所缘论》中,讲到识上的种子与相分相互为因的关系时,认为此法种子可以寄存于彼法之上。同时…

《种姓与本有新熏之诤(寂肇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