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姓与本有新熏之诤(寂肇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姓者则说三乘,宗佛姓者则说一乘,法则以一乘为究竞,而慧沼以三乘为极致。实则并非相对,乃依佛性而有五姓,依一乘而开三乘,相待相成,故不能拘泥于定说。

   结 语

   在此难陀的新熏说为种姓不是固定,而护法认为种姓是固定。如果说难陀讲新熏同时又讲种姓固定,无漏善法之种只因种姓决定,永远新熏不上,则于自说相违,如果护法讲本新并建的同时又讲种姓不定,则要么又流落于本有或者新熏的怪圈,或者说又是本有,又是新熏,此二种无二无别,法则一味,则不更需安立本有与新熏。

   佛教自创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古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并试图重新赋予种姓以后天实践性而非先天决定性的意义。大乘佛教兴起以后,所谓的圣者就有了声闻,缘觉,如来的不同。依之在修学上形成不同的族类。这就是三乘种性的差别。有此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众生有各各不同的利钝根机。不过,一般汄为的根机由钝转利的转根或炼根,与瑜伽的种姓则有差别之处,这也是之所以要成立本有种子,其基本考虑就是要为未来获得解脱的不同可能性,确立其先天潜能上的依据。

   讲万法唯心所现,然即有如是心生时,即有如是影相显现。基于此点,五种姓亦是由识变现,其无姓亦是识的变现,当转识成智时,一切即将转变,无姓亦将随之消失。那么此五种姓的提出也是对社会,政治压力和众生根机不同的巧妙回应。无论种姓有别,最终是可以转凡成圣,最终获得解脱。然要指出的是,种姓为获得清净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亦即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它还需要籍缘引发,方得克果。是即所渭湟縏法缘。此有胜、劣两种,值得注意的是胜缘,以听闻正法为增上,而内如理思惟此正法为契点。

   注释:

  [1]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一卷,第73页。

  [2]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卷31,p59a。

  [3]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p37a。

  [4]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p59a。

  [5]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p39c。

  [6] 《大乘入楞伽烃》卷3,《大正藏》卷16,p597a-b。

  [7] 《解深密经》卷2,《大正藏》卷16,p698a-b。

  [8] 如果说理佛性等同于事佛性。则有几处责难:1佛证无上菩提也就等于菩萨所泟的湟槃,甚或等同于声闻所证的涅槃,此与事实相违,2与圣教相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讲: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而五法中就有正智与真如两法,若说正智就是真如,岂不与经教相违故不应说理佛性就是事佛性。3与真比量相违。为涅槃偏理无生无灭,菩提偏事,有小有大。是故不应说菩提涅槃是一。

  [9] 《涅槃经》卷9,《大正藏》卷12,P408b。

  [10] 《瑜伽师地论》卷52,《大正藏》卷30,P589a。

  [11] 《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卷31,136b-137a。

  [12] 按窥基的解释,这具体是指,佛陀以根本智证得清净法界,后得智由大悲故起化身而为众生说法故此从本而论,佛陀的教法来自法界平等流出,故名“法界等流”,众生以世间之耳,意=识,听闻此经教,内心如理思维,由此所起之熏习为“正闻熏习”。以此闻熏种为因,将来既能生起无漏的出世心,于未转依位,此闻熏种亦非另有所依,它寄存在阿赖耶识里与之随转,犹如水与乳,一般和合一味,不过闻熏种必定是对治阿赖耶识的,故随其渐次转增而阿赖耶识却渐次转减。直至一切种永断而终至转依。这就比如水乳虽和合一味,鹅只饮其中乳而不饮水,

  [13] 以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见道位,是由凡入圣的转折点,见道即入欢喜地,后更历十地之修道,最终证得佛果。贝道之前则渐次修习成有漏的顺三分善根,分别为顺福分,顺解脱分,顺决择分,其中,顺福分修集五戒十善等世间善法,能感人天胜果。顺解脱分以欣求穷极湟槃故积集福智资粮,此即唯识五位之第一位资粮位。顺抉择分指“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以此为引见道之胜缘,故得此名,此谓唯识五位之第二位加行位。

  [14] 因此首先就与时间性有关,那么在佛教讲时间无始的前提下。还是不能将种子讲成为本有,无始的新熏,有些关结性的问题恰恰需要此两者分开来讲,如异熟无记种的问题则是其中之一。

  [15] 别的学派讲到量时,也推论到有一个量果。不过他们把量果都推到心以外去,而陈那说的量果仍在心内。

  [16] 《成唯识论述记》第二本,《大正藏》卷43,p304b。

  [17] 《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藏》卷30,p395c。

  [18] 《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藏》卷30,p396a。

  [19]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p8c。

  [20]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p48b。

  [21] 《瑜伽师地论》卷35,《大正藏》卷30,p478c。

  [22]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13,《大正藏》卷43,p184c。

  [23]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p9a。

  [24] 《成唯识论述记》第三本,《大正藏》卷43,p310b。

  [25] 《成唯识论述记》第九本,《大正藏》卷43,p55a。

  [26] 《成唯识论学记》卷8,《卍续藏》第50卷,p114b。

  [27] 《瑜伽伦记》卷8,《大正藏》卷42,p486c。

  [28] 傅新毅著,《玄奘评传》,p308。

  [29] 《大正藏》卷31,p595a。

  

《种姓与本有新熏之诤(寂肇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