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姓與本有新熏之诤(寂肇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姓者則說叁乘,宗佛姓者則說一乘,法則以一乘爲究競,而慧沼以叁乘爲極致。實則並非相對,乃依佛性而有五姓,依一乘而開叁乘,相待相成,故不能拘泥于定說。

   結 語

   在此難陀的新熏說爲種姓不是固定,而護法認爲種姓是固定。如果說難陀講新熏同時又講種姓固定,無漏善法之種只因種姓決定,永遠新熏不上,則于自說相違,如果護法講本新並建的同時又講種姓不定,則要麼又流落于本有或者新熏的怪圈,或者說又是本有,又是新熏,此二種無二無別,法則一味,則不更需安立本有與新熏。

   佛教自創始之日起,就旗幟鮮明的反對古印度社會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並試圖重新賦予種姓以後天實踐性而非先天決定性的意義。大乘佛教興起以後,所謂的聖者就有了聲聞,緣覺,如來的不同。依之在修學上形成不同的族類。這就是叁乘種性的差別。有此差別的主要原因在于衆生有各各不同的利鈍根機。不過,一般汄爲的根機由鈍轉利的轉根或煉根,與瑜伽的種姓則有差別之處,這也是之所以要成立本有種子,其基本考慮就是要爲未來獲得解脫的不同可能性,確立其先天潛能上的依據。

   講萬法唯心所現,然即有如是心生時,即有如是影相顯現。基于此點,五種姓亦是由識變現,其無姓亦是識的變現,當轉識成智時,一切即將轉變,無姓亦將隨之消失。那麼此五種姓的提出也是對社會,政治壓力和衆生根機不同的巧妙回應。無論種姓有別,最終是可以轉凡成聖,最終獲得解脫。然要指出的是,種姓爲獲得清淨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亦即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它還需要籍緣引發,方得克果。是即所渭湟縏法緣。此有勝、劣兩種,值得注意的是勝緣,以聽聞正法爲增上,而內如理思惟此正法爲契點。

   注釋:

  [1]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一卷,第73頁。

  [2] 《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卷31,p59a。

  [3] 《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卷31,p37a。

  [4]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p59a。

  [5] 《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卷31,p39c。

  [6] 《大乘入楞伽烴》卷3,《大正藏》卷16,p597a-b。

  [7] 《解深密經》卷2,《大正藏》卷16,p698a-b。

  [8] 如果說理佛性等同于事佛性。則有幾處責難:1佛證無上菩提也就等于菩薩所泟的湟槃,甚或等同于聲聞所證的涅槃,此與事實相違,2與聖教相違。《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講: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诃衍。而五法中就有正智與真如兩法,若說正智就是真如,豈不與經教相違故不應說理佛性就是事佛性。3與真比量相違。爲涅槃偏理無生無滅,菩提偏事,有小有大。是故不應說菩提涅槃是一。

  [9] 《涅槃經》卷9,《大正藏》卷12,P408b。

  [10] 《瑜伽師地論》卷52,《大正藏》卷30,P589a。

  [11] 《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卷31,136b-137a。

  [12] 按窺基的解釋,這具體是指,佛陀以根本智證得清淨法界,後得智由大悲故起化身而爲衆生說法故此從本而論,佛陀的教法來自法界平等流出,故名“法界等流”,衆生以世間之耳,意=識,聽聞此經教,內心如理思維,由此所起之熏習爲“正聞熏習”。以此聞熏種爲因,將來既能生起無漏的出世心,于未轉依位,此聞熏種亦非另有所依,它寄存在阿賴耶識裏與之隨轉,猶如水與乳,一般和合一味,不過聞熏種必定是對治阿賴耶識的,故隨其漸次轉增而阿賴耶識卻漸次轉減。直至一切種永斷而終至轉依。這就比如水乳雖和合一味,鵝只飲其中乳而不飲水,

  [13] 以根本無分別智親證真如的見道位,是由凡入聖的轉折點,見道即入歡喜地,後更曆十地之修道,最終證得佛果。貝道之前則漸次修習成有漏的順叁分善根,分別爲順福分,順解脫分,順決擇分,其中,順福分修集五戒十善等世間善法,能感人天勝果。順解脫分以欣求窮極湟槃故積集福智資糧,此即唯識五位之第一位資糧位。順抉擇分指“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以此爲引見道之勝緣,故得此名,此謂唯識五位之第二位加行位。

  [14] 因此首先就與時間性有關,那麼在佛教講時間無始的前提下。還是不能將種子講成爲本有,無始的新熏,有些關結性的問題恰恰需要此兩者分開來講,如異熟無記種的問題則是其中之一。

  [15] 別的學派講到量時,也推論到有一個量果。不過他們把量果都推到心以外去,而陳那說的量果仍在心內。

  [16] 《成唯識論述記》第二本,《大正藏》卷43,p304b。

  [17] 《瑜伽師地論》卷21,《大正藏》卷30,p395c。

  [18] 《瑜伽師地論》卷21,《大正藏》卷30,p396a。

  [19] 《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p8c。

  [20] 《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p48b。

  [21] 《瑜伽師地論》卷35,《大正藏》卷30,p478c。

  [22]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13,《大正藏》卷43,p184c。

  [23] 《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p9a。

  [24] 《成唯識論述記》第叁本,《大正藏》卷43,p310b。

  [25] 《成唯識論述記》第九本,《大正藏》卷43,p55a。

  [26] 《成唯識論學記》卷8,《卍續藏》第50卷,p114b。

  [27] 《瑜伽倫記》卷8,《大正藏》卷42,p486c。

  [28] 傅新毅著,《玄奘評傳》,p308。

  [29] 《大正藏》卷31,p595a。

  

《種姓與本有新熏之诤(寂肇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