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幻世界

  夢幻世界

  在這裏,我准備與一些未入佛門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識,做一次輕松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光明,佛陀的慈悲也會給每一個人帶來幸福、開心與歡喜。

  一、爲何宣講佛教的世界觀

  首先,我們不能把佛教當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當作迷信來看待,本來佛教是一種文化。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它的很多觀點與理念都非常科學。我們的現實生活不能缺少這些理念,一旦沒有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會犯一系列的錯誤,我們的生活也將出現形形色色的痛苦與煩惱,所以此處有必要介紹一下佛教的世界觀。

  二、佛教的世界觀

  絕大多數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著類似的叁種煩惱——貪圖心、嗔恨心與無明。用佛教的語言來講,這叫“叁毒”。

  有了叁毒煩惱以後,我們的心會變得失去自由、毫無自在,當煩惱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大動肝火、怒不可遏,從而傷害自己與周邊的親朋好友,甚至還會給社會造成危害。

  怎麼樣去控製、斷除這些煩惱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來源于佛教的世界觀。

  佛教有很多觀點,其中有些觀點已經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範圍,但總體而言,也可以歸納爲叁觀: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比如說:因爲不了解金錢、感情、婚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相或實質,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煩惱與負面的影響。若能對世界有一個客觀、公正、科學的認識,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減少煩惱,活得也不會這麼辛苦、這麼累、這麼沒有意義。

  1、二谛

  佛教的世界觀,首先要從二谛講起。

  什麼叫做“二谛”呢?

  首先講一個例子。比如說,用肉眼與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鵝卵石,結果是不一樣的。用肉眼去看鵝卵石,無論再專注、再認真,也只能看到一個靜止的、一動不動的物體;但如果用顯微鏡去看同一個鵝卵石,鵝卵石就會隨著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而逐漸變成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最後到誇克等一系列的微塵。而且其中每個微塵都在不停地運轉,其中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速度,爲每秒600多英裏。這種高速運動,使原子看起來像一個球。

  也就是說,在看似靜止的鵝卵石中,沒有任何靜止的東西,一切都是運動的,這是顯微鏡的結論。

  鵝卵石不可能同時既是靜止的又是運動的,靜止與運動,是矛盾的東西,它不可能是一個矛盾體,它的本質,一定是其中之一。那其中哪一個結論准確、符合事實呢?當然,相對而言,顯微鏡下看到的景象,才是鵝卵石的本質,所以是真實的。肉眼看到的靜止物是不真實、不符合實際的現象,這叫做幻覺或幻相,也叫做世俗谛。

  因爲我們的肉眼是很世俗、很庸俗、很普通的感官,它發現的東西就稱爲世俗; “谛”是真實的意思,因爲用我們的肉眼去看,靜止的東西是真實的。顯微鏡下發現的現象,就是勝義谛。當然,佛教的勝義谛不是這麼膚淺,這只是低層次的勝義谛。

  以上所講的世俗谛與勝義谛,就是粗淺意義上的“二谛”。

  同樣,從凡夫五個感官的角度來說,現實生活中包括人以及外界在內的一切,都是很真實、很實在的。這就像夢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從做夢者的角度去看,也是非常真實的。做夢者對夢裏的一切,會像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事物一樣執著。我們做夢的時候,根本無法否定夢境的存在,但在醒來了以後,才知道夢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假的。

  我們首先要學會並接受的結論是:用不同的感官去看世界,則任何物質都會有不同的現象。因爲人類的眼睛的結構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眼睛換成另外一種結構,那我們看到的世界也不會是今天這樣。

  2、狹隘的感官——錯誤的結論

  到底有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這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爭論的焦點。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唯識宗與經部宗辯論的焦點。

  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是由我們的感官首先傳遞出一種信息,然後再通過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析,最後判斷出結論。判斷所依據的數據或信息,都來自于我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如果我們的感官沒有問題,很可靠,那它給我們的信息就不會有錯;如果我們的感官有漏洞、有局限,那它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也會有問題。但無奈的是,我們的感官是不可靠的。關于這一點,從前面鵝卵石的比喻就可以了知。

  要知道,今天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虛幻的。當下真正存在的世界,僅僅是“一秒鍾的萬分之一”。當然,一秒鍾也可以分爲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但是我們先不分得這麼複雜,暫時先把一秒鍾的萬分之一作爲“當下”。若抓住當下的時間,則在當下之前和之後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因爲當下之前的世界,已經消失而不複存在。而當下之後的世界,還沒有誕生,故而也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就是“一秒鍾的萬分之一”,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怎麼樣證明呢?

  物理學認爲,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轉。佛教卻不說“運轉”,而稱爲“生滅”。

  此處的用詞值得注意。我認爲,佛教的這個用詞是非常精確的。因爲在微觀世界當中,沒有一個東西在運轉,運轉也是一種感官上的幻覺。

  比如說,當電子從原子核的東邊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時候,在我們的概念當中,這是運轉,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電子在運轉。因爲東邊位置上産生的電子在産生的同時,就在東邊的位置上消失了。也即是說,它就在同一個位置上一誕生就立即消失,它的生滅幾乎是同時的。之後在它往前的位置上,又誕生了一個全新的電子,同時它也在這個位置上又消失了,就這樣不斷地在往前的位置上又誕生、又毀滅,但在我們的視覺看來,就是一個電子分別從第一個位置跑到第二個位置,然後是第叁、第四個位置,所以認爲它在運轉。實際上,第一個位置上的電子,和後面每一個位置上的電子相互之間,都是沒有任何關聯的。東邊位置上的電子已經消失,永遠不會再出現。但從微觀中的宏觀感覺來看,還是有一個電子在轉的錯覺,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東西在運轉。雖然它們之間,有類似的共同點,但後來的電子根本不是以前的電子,所以佛教稱之爲生滅。

  感官的常識是錯誤的,科學的結論是正確的。用非常准確的邏輯來推理,就會非常清楚地發現,世界只有當下一秒鍾的萬分之一那麼短暫,其余的都是錯覺。

  舉一個宏觀世界中的例子。比如說,幾十個彩燈排在一起,第一個瞬間的時候,第一盞燈亮,然後立即熄滅;第二個瞬間,第二盞燈亮,也立即熄滅,就這樣第叁、第四盞燈泡分別亮了又滅,雖然燈泡與燈泡之間,沒有任何聯系,都是獨立的,但因爲一串燈泡配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我們從遠處看來,就仿佛是一個光點一直從第一盞燈泡的地方移動到最後一盞燈泡的地方,但連小學生都知道,這只是視覺上的一種錯誤,實際上並沒有光在移動,所以佛教稱之爲“生滅”。

  但我們從來不會認爲世界是生生滅滅的,而會認爲時間可以把過去和未來串聯起來,會認爲自己先到某個地方上班,然後又回家,是同一個自己在做不同的事,從來不認爲自己存留的時間只有一秒鍾的萬分之一,也從來不認爲世界也只是一秒鍾的萬分之一,因爲物質生滅的速度非常快,我們的肉眼無法捕獲。

  不僅如此,我們也沒有辦法讓過去、現在和未來碰頭,沒有辦法讓它們在一個位置上聚會。如果“過去、未來和現在”可以在一個位置上聚會,那 “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在同一個時間點聚會了,這樣一來,我們的時間概念全都會亂套,所以叁者不可能聚合。所以,我們今天都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正因爲如此,所以佛教會說世界如夢幻泡影一般虛幻。這是非常科學的世界觀,其中沒有任何信仰的成份。

  各位都應該看過《黑客帝國》或《駭客任務》,這部影片的主題,就是告訴我們,整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周邊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電腦程序,不是真實的東西。

  同樣,我們今天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對我們來說,這個虛幻的世界非常真實,只要我們不觀察,一切都很真實。但如果有一天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官,並認真地回頭一看,才會敏銳地洞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活在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當中!

  此時擺在我們前面的,有兩條路:如果希望生生世世就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活下去,那就什麼都不要觀察,一切都會一如既往,這叫做“輪回”;如果不願意繼續在虛幻的世界中迷茫下去,就要樹立起一個嶄新的世界觀,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

  這個世界觀用來幹什麼呢?它會給我們帶來智慧與慈悲心、愛心。擁有慈悲和智慧以後,就能准確地看待金錢、感情、婚姻與世界,通過佛教一系列的修煉,最終可以成佛、成就或者頓悟、證悟。

  3、世界的本質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另外一個問題。佛教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世界是物質還是感知?

  很多人把佛教歸爲唯心主義,因爲佛教認爲,一切都是內心的現象。其實不是這樣,雖然西方宗教多數是唯心主義,但佛教不是。同時,佛教也不是唯物主義。盡管佛教裏面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但整體而言,它既不能歸屬爲唯心主義,也不隸屬于唯物主義。唯心與唯物,只是西方哲學的一種分類,它不能概括人類所有的知識。

  佛教認爲,世界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心,而是心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宏觀世界,實際上也不存在的。比如說,在物理學家看來,假如一個原子有一棟樓這麼大的話,那一個原子核僅僅只有一粒米這麼大。

  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電子在圍繞著它旋轉而已。正因爲電子轉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的眼睛看起來,就像根本沒有運動的固體一樣。…

《夢幻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寂止的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