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生起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言也可以,邊說邊觀想。就象觀想時念儀軌所起的作用一樣——僅念不觀沒有用,僅觀不念也很難。念的速度一定要慢。

  第叁種,是下等根基的觀想方法。需要借助觀想部分的細節圖。比如給佛像的眼睛拍照或掃描後放大,之後打印成觀想用的圖片。然後按照前面觀想整體的方式反複訓練。

  真正修生起次第的人就是這樣觀想的,而不是像我們一樣,觀想的時候只能想出一個模糊而大致的形象。

  開始的時候,睜開眼睛看佛像的時間要長,閉上眼睛觀想的時間要短,之後慢慢延長閉眼觀修的時間。按照以前修行人的慣例,如果一天修四座,則白天的兩座,是借助陽光觀看佛像與閉眼觀想交替進行;清晨與晚上的兩座因爲光線太暗,故只能閉著眼睛觀想。現在不一樣了,即使是夜晚,燈光也很亮的,所以我想白天晚上都一樣,應該可以隨意安排。

  如果觀想的時候,有些地方比較清楚,有些地方比較模糊,就要反複觀看模糊的部分。如果觀想的佛像和顯現的佛像不一致——觀想一個坐著的佛像,閉著眼睛顯現出來的,卻是站立的佛像;或者觀想一個芝麻大小的佛像,卻顯現出一個很大的佛像;觀想一個彩色的佛像,閉著眼睛觀想出來的,卻是黑白的佛像等等,還是要反複、認真地觀看佛像,之後觀想變形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在觀想清楚以後,爲了鍛煉禅定工夫,還需要觀想佛像的行、住、坐、臥等各種姿態;或者將佛像觀爲一座山那麼雄偉,或一粒芝麻那麼微小等等,如果能達到觀想自如的境界,就算達到觀想標准了。

  觀想佛像是基礎的觀想,接下來,是將自己的眼睛觀想爲前面所觀佛的眼睛,把自己的手觀想爲前面所觀佛的手,然後把身體的每一個地方都逐一觀想爲佛身的一部分,最後就能逐漸消除自身不清淨的執著,繼而爲佛的現象所代替。修行非常好的人修六個月以後,就能感覺到自己身上的變化,比如感覺自己帶著五佛冠等等。如果堅守陣地繼續修行,就可以在自己頭上摸到五佛冠;再乘勝追擊繼續觀修,就能看見自己的身體完全是本尊的身體(當然,別人是看不見的),這樣生起次第就算修成了。

  如果是認真、精進、根基成熟的修行人,六個月就可以達到這個標准。還有一些續部認爲,根基上乘的人修叁天,中等根基的修七天,下等根基的修一個月就可以修成。但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要說下等根基的一個月,即使六個月都不一定能觀想得很清楚。對上班族而言就很難了,本來每天就只有一兩個小時的打坐時間,如果再有點事耽誤了,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了。

  在生起次第修成之後,即使能觀想出一切都是清淨的,但在不打坐的時候,一切現象仍將恢複原狀,回到不清淨的狀態。隨著修行的日益增上,世界也慢慢開始變得越發清淨,在證悟八地以後,清淨的現象將如日常生活當中的現象一樣穩定,那時就算開始看到世界的真正面目了。

  修成生起次第之後,定中與八地菩薩所見到的境界是一樣的——自己的身體、周邊的世界都是清淨的現象。因爲在短短的時間當中,就能顯現出“萬法是佛的壇城”,所以稱生起次第爲強製性顯現清淨的方便法門。但強製也是需要條件和基礎的,那就是外加行、內加行以及其他的密宗修法。根基上下的劃分不是依靠種族、學問等等,而是加行的基礎,如果沒有修加行,生起次第是無法成就的。

  因爲密宗有很多簡單實用的方便法門,比如通過生起次第的修法,可以快速而簡易地達到顯宗八地的境界,故而將密宗稱爲“方便乘”。

  顯宗和外密有時候也會講一些觀想方法,比如念釋迦佛儀軌的時候,觀想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觀想阿彌陀佛等等,但因爲顯宗和外密的觀想沒有上述要點,見解還沒有達到上述地步,故不能成爲內密的生起次第修法,也達不到生起次第的叁個結果。

  第二,佛的語瑜伽

  語瑜伽就是通過念誦,從而將不清淨的語言,轉換爲佛的語言。

  真正勝義谛的咒,不是聲音、文字、語言與符號,而是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我們平時念誦的咒語,比如金剛薩垛的心咒“嗡班雜爾薩埵吽”,也有六種不同級別的認識。我們目前的認識是其中最低的,認爲咒語的本質,就是人的語言、聲音,咒語與平時說話、唱歌的區別,只是有沒有加持,有沒有消除障礙、得到成就的力量而已,但本質都是自己的聲音。最高層次的認識,是了知“嗡班雜爾薩埵吽”這個咒語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佛尊與我們念出來的聲音“嗡班雜爾薩埵吽”完全是等同一體的。

  很多人在看到金剛薩埵佛像的時候,會認爲佛像很有功德,應該恭敬頂禮,但卻認爲咒語是自己發出來的聲音,沒什麼值得恭敬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本來金剛薩埵佛像也是畫匠用礦物等顔料畫出來的圖像,也是有漏的,它與動物圖像的差別,只是加持作用的不同,但本質上沒有差別,都是圖畫。因爲我們把金剛薩埵佛像當作有加持力的佛像來看待,所以佛像才能對我們起作用;如果我們把佛像看得和動物畫像一樣,則即使是佛像,也不會起什麼加持的作用。

  其實,牆上畫的金剛薩埵像,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當我們的眼識感受到金剛薩埵像的時候,金剛薩埵像實際上就是我自己的眼識,也即心的現象。同樣,念“嗡班雜爾薩埵吽”的聲音,是我們的耳根所感受到的對境,是我們的耳識,也同樣是心的現象。也即是說,眼識所見的本尊與口中所念的心咒都是佛智的現象,一個是通過聲音的形式表現出來,另外一個是以圖像的形式出現,實際上二者完全等同,沒有任何差別。如果我們能了知咒語和佛像平等一味的道理,咒語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密法更進一步地認爲,念咒與說話的本質,都是佛的語言,是因爲我們認識上的偏差,才導致了念咒有功德,說話沒有功德,因爲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語言的本質就是佛的語言,還沒有這樣的見解,故而不認爲語言有功德。在證悟以後,就能通達咒語和平常說話都是一味一體的平等法界,那時說話與念咒就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了。不過,在沒有證悟之前,雖然一切物質都是空性,但空性對我們還是起不到任何作用。

  對咒語的認識非常重要,如果對咒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則即使喊破喉嚨念再多的咒語,也只能減少語言所造的罪業,而不能得到任何成就。只要有了上述見解,通過念咒來減輕罪業、增長福報、證悟智慧等等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關于咒語的其余四種認識,可以參閱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

  虔誠而修行精進的人努力修持金剛薩埵修法,就很可能會真實看到金剛薩埵本尊。無論是在藏地、漢地,從無以計數的修行人傳記當中,也能看到很多親見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薩埵等佛菩薩,修行人與佛菩薩之間,可以像人與人之間對話那樣的公案。

  念誦咒語的方法,在密法中有很多細節上的講究,其中最起碼的要求如下:

  1、觀想。

  修金剛薩埵的時候,要把自己觀想爲金剛薩埵,並堅信自己就是金剛薩埵。

  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講過,如果在見解上認爲自己不是金剛薩埵,修行的時候卻把自己強迫地觀成金剛薩埵,則見解與修行,理論與實踐就相互矛盾了,這樣修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多數的觀想,是將自己的心髒觀想爲蓮花,然後觀想在心間正中位置有平面的日月輪,日月輪上觀想站立的本尊法器,比如文殊菩薩就是寶劍,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杵等等。金剛杵的裏面是空心的,在空心當中,又觀想更小的日月輪,其上爲種子咒等等;還有些觀想,是諸如把自己觀想爲觀音菩薩,然後在觀音菩薩心口觀想一個很小的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心口又觀想法器,在法器裏面觀想咒語,這稱爲叁層薩埵。其中的觀音菩薩叫做本尊,心口的阿彌陀佛叫做智慧本尊,中間的種子咒叫做禅定薩埵。最外面的觀世音菩薩象征佛身,智慧菩薩阿彌陀佛象征佛語,種子咒象征佛意,這樣佛的身語意都一並具備了。觀想越細越複雜,注意力就越能集中,所以有這樣觀想的必要。 

  而加行裏面的修法卻沒有這樣複雜,比如金剛薩埵修法,就只是在金剛薩埵心口觀想月輪,月輪上面觀想咒文,而沒有觀想第二個本尊和金剛杵等等,雖然不同修法有不同的觀想,但最終意義都是一樣的。

  密法從來是依義不依語的,所以種子字也不需要觀想爲梵文字體,而可以觀想藏文。本來觀想爲漢字也應該可以,只要有確定統一的漢文用詞就行,但先暫時觀想藏文會方便一些,因爲目前諸如百字明之類的咒語藏文有固定的用詞。

  很多人認爲,梵文是佛教的文字。其實並非如此,梵文最早是外道的文字,外道認爲梵文是梵天創造的,就像很多宗教認爲世界是創世主創造的一樣,所以稱之爲梵文。其實梵文也不是梵天創造的,有一種說法,是來源于西亞的阿拉馬(Aramaeans)文字。

  觀想種子字的時候,簡短的咒語只需觀想排成一圈就可以;如果字比較多,像百字明等等,就要多觀想幾圈。觀想的時候,首先要把藏文的種子字畫下來放在前面觀看,當每一個字都能得心應手地觀想時,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觀想。

  很多觀想的種子字是要旋轉的,有些是往右旋轉,有些是往左旋轉。往右轉的觀想字面朝外旋轉,這樣從外面看可以根據文字旋轉的順序念誦;往左旋轉的種子字,則觀想字面朝裏,這樣中間的人也可以根據文字旋轉的順序念誦咒語。一般來說,佛父的種子字是往右旋,佛母的種子字是往左旋,但也有一些例外。

  剛開始觀想時,每個種子字都站在月輪上面,觀想旋轉的時候,所有種子字都要離開月輪上升懸浮于空中,並發出與修法相應的顔色形狀的光芒。首先旋轉的不是種子字,而是種子字的光芒,之後才是種子字旋轉。也不是所有的字都要旋轉,比如金剛薩埵百字明就是不旋轉的。旋轉的時候,首先是慢慢旋轉,之後越來越快,這樣禅定的能力就可以鍛煉出來。

  打坐念咒時,叁分之二的時間用于觀想…

《淺談生起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夢幻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