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P3

  ..續本文上一頁緣,反而成爲修行道路上前進的動力了。

  

  若能想通這些道理,就能適當控製自己的執著,執著降低一點,痛苦也將隨之而減弱;痛苦減少了,修行也會有進步,這樣就有了雙重的利益。

  

  (3)消除傲慢心

  

  平時如果有點錢財、權利、才華、學問或其他值得誇耀的東西,就會非常傲慢,自以爲了不起,是上層人物、社會精英;有些佛教徒因爲沒有好好修行,稍微聞思了一點佛教理論,或守持了某些清淨戒律,就會有高人一等的感覺。當痛苦來臨的時候,一切都崩潰了,那時就能深深體會到:雖然修了這麼長時間,但遇到這麼小小的痛苦,我都承受不了,可見自己的修行是多麼的差勁,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樣一來,不但傲慢心自然而然蕩然無存,而且以後也會加倍努力地聞思修。

  

  如果沒有親曆難以堪忍的痛苦,僅靠觀想式的修行,是很難達到這個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對痛苦充滿歡喜心,通過痛苦的磨砺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堅強起來。從此以後,再大的痛苦和違緣都不怕,任何困難都不但不會阻礙我們的修行,反而會讓我們的修行有長足的進步。

  

  (4)清淨罪業

  

  遇到巨大痛苦時,相信因果輪回的人就會去思索:雖然我這輩子沒有做錯過什麼錯事,但痛苦不可能無因無緣地從天而降。每個痛苦都有一些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因爲我過去造了罪,現在才會承受這個果報;僅僅這麼小的一點痛苦,都把我折騰得這麼厲害。如果有一天更嚴重的罪業果報成熟了,我將如何面對?如果現在仍不悔改、繼續造罪,以後還將承受更大且無窮無盡的果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將永遠無法擺脫輪回。就像生病必須清除病根一樣,如果不要有痛苦,就必須清淨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等罪業。

  

  清淨罪業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在未受果報之前忏悔罪過,從而消除業障,以後不再承受果報;二是接受罪業成熟後的果報,從而消除往昔所欠的業報。

  

  痛苦在無形中告訴我們:面對痛苦本身,就是償還果報。就像糧食成熟的時候,它的種子也不存在了一樣。感受痛苦以後,很多罪業也隨之而清淨了。承受就是消業,幸虧自己的業沒有成熟在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而是成熟在人間,這應該是好事,我應該爲此而高興。若我懂得取舍,就可以利用這個痛苦,做很多對今生來世有幫助的事情,而且能讓我意識到清淨罪業是多麼的重要,之後會全力以赴地以四對治力修金剛薩垛,把悲痛轉化爲解脫的順緣。

  

  另外還應該想到:這個罪業的果報是如此地殘忍和難受,雖然給我帶來了一些好東西,但我還是不希望這樣的痛苦重演。那所有的衆生也不會希望這樣的痛苦降臨,我們還應該爲救脫衆生的苦難而發菩提心。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長期的聞思修,就是爲了面臨生老病死等痛苦。雖然學習因明、中觀等五部大論很好,我們非常贊歎,但這些理論對現實生活的支撐力究竟有多大?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這些都無法發揮作用。遇到痛苦的時候,即使理論學得再好,也一樣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修行、生活都會亂套。而此處介紹的方法,卻是很基礎的修法,對實際生活非常實用,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以致用。希望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都能即時采用這種方法,這樣就能無所畏懼地面對困難了。

  

  修的時候,專修一種,還是每種都修,可以自己安排,怎麼修都可以。但在一座當中,最好只修一個法。

  

   (5)痛苦轉化爲行善的動力

  

  在承受痛苦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轉念一想:好在自己還是在承受人間的痛苦,如果真有一天,自己必須面對地獄、餓鬼道、旁生道的痛苦了,那又該如何應付呢?所以我應該爲眼前的痛苦而慶幸。

  想不接受痛苦,就一定要積累福德,製造不痛苦的因,那就是行善,這是因果的自然規律。

  

  雖然平時我們也懂得這些道理,但在面臨痛苦的沈重打擊之後,才能深深體會到世間輪回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完美、幸福,而是苦難重重。這樣就能把痛苦轉爲行善的動力。本來學佛的人在行善、斷惡方面就比較精進。通過體驗痛苦,就會更加努力地精進修行。

  

  (6)痛苦轉化爲慈悲心

  

  大乘佛法的靈魂,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礎,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什麼東西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産生慈悲心呢?那就是痛苦。當深深體會到輪回衆生都會面臨巨大痛苦,自己哪怕再痛苦,還聽過一些佛法,懂得一些佛教道理,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是過去罪業造成的因,可以用因果道理來安慰自己,但其他衆生卻不懂這些道理,所以就會仇恨滿腹、怨恨不休,同時更是痛苦不堪,更沒有自由回避和逃避痛苦。這時,我們就很容易産生同情心和慈悲心,誠心誠意地希望所有衆生遠離痛苦,願意將自己的幸福與他衆的痛苦相交換,就叫做慈悲心。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修悲心。在修悲心的過程中,會有兩種結果和利益:第一,在修慈悲心的過程中,因爲懂得了這些道理,所以能減輕我們的痛苦;第二,通過面對痛苦而産生大悲心,再面臨痛苦時,也能應對自如了。

  

  從很多人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們最急于要學的,既不是大圓滿或其他密宗大法,也不是中觀和因明等高深理論,而是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病痛、衰老、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諧等等。

  

  這些修法平時要認真對待,如果平時不修,遇到痛苦的時候,臨時抱佛腳,就不會有任何效果了。

  

  (7)痛苦轉爲利他心

  

  痛苦的根源,是自己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都有的愛我執。在任何問題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爲頭等大事,一切爲自己考慮——爲自己的幸福,去破壞他人的幸福;爲自己的健康,去毀壞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絲毫沒有利益衆生和愛護衆生的心。爲了這個愛我執,造了罄竹難書的罪業。如今感受的痛苦,只是無數果報汪洋之一滴,但對我的打擊都如此沈重,讓我傷痕累累、無力直面。

  

  我們清楚,所有痛苦的來源,就是愛我執。因爲有了愛我執,就一定會造業,會爲了自己的種種利益去殺盜淫妄,之後必將面臨成熟的果報。承受果報之際,又不懂得一切都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而將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繼而産生無法遏製的仇恨,並因仇恨而繼續造業,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永無休止的苦難輪回。如果不想再感受痛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有愛我執,一直都爲自己算計,不替他衆著想。從此以後我要無私利他,關愛、護持一切衆生。

  

  《入行論》中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其中首先講的道理就是:遇到痛苦時,要去尋找痛苦的根源。其中會有客觀因素,但它不是製造痛苦的根本因緣,而只是一個助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製造的罪業。凡夫都有貪心,加上過去的因,罪業就會成熟。所謂貪心,就是愛我執,它就像種莊稼的肥料,能促使罪業果報的成熟。而阿羅漢那樣的成就者,雖然也有業的習氣或種子沒有完全清淨,但因爲阿羅漢斷除了貪心,所以這些業不會讓他流轉輪回。我們常說要發菩提心,要自他相換,但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事事處處爲自己打算,所以生生世世都很倒黴、很受挫,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愛我執。盡管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斷除愛我執,但通過菩提心的修法,就能逐步減少愛我執。

  

  以後不管遇到巨大或輕微的痛苦,都應觀修自他相換:將呼吸作爲載體,呼氣的時候,把自身過去、現在、未來所造的所有善根,再加上目前肉體與精神上的所有幸福和快樂,都通過呼出去的氣,分享給天下所有的衆生,然後觀想所有衆生都得到了自己所有的幸福;吸氣的時候,將衆生所有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都變成黑色的氣體,吸到自己的體內,並融入到駐紮在心髒內部的愛我執上面,並將愛我執徹底摧毀。所有衆生的痛苦都由自己一人承擔,讓所有衆生都遠離痛苦,最後再修無我。這是一個普通的自他相換修法。

  

  另外,每次受到痛苦的時候,都要誠心實意地發願:願以我這次的痛苦,能代替所有衆生的痛苦。希望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人感受這種痛苦。能夠毫無造作地發願最好,實在做不到,則即使是造作的也非常有功德。許多佛經裏講過,這個修法的功德是無量的。以後遇到痛苦的時候,都要這樣發自內心去觀修,這樣痛苦就可以變成修法的助緣,我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排斥痛苦了。因爲有了痛苦,才可以代替所有衆生的痛苦,才有資格去發心、發願。雖然自己承受痛苦還是難以忍受,但如果能成爲修行的助緣,我們就會甘願去承受。經過長期的修行,就會養成習慣,即使是在晚上做夢的時候,都會這樣去觀修。在這種情況下感受痛苦,都是值得的。

  

  無始以來,我們承受過無數次痛苦,卻從來沒有通過這個痛苦減少衆生的痛苦,或積累過什麼資糧,沒有發過菩提心,只是白白地承受痛苦而已。現在通過這個痛苦,可以對衆生發菩提心,還可以自他相換,這是多麼值得慶幸啊!

  

  以上七個修法,都是簡便易行且見效快捷的重要修法,不但要打坐去修,還應兼以平時的訓練。任何一個修法,都應持之以恒,並堅守先易後難的次第。先從比較小的輕微痛苦入手,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才有可能把一個巨大的痛苦轉爲道用。若能按此原則長期堅持修下去,效果會非常明顯,遇到痛苦的時候,就能顯示出強勁的力量。

  

  修法的目的,不能太自私。如果僅僅只在遇到痛苦的時候,爲了減輕自己的痛苦而去修這些法,也會有一些作用,但意義不是很大,因爲這是出于自私心,並不是爲了真正發菩提心、慈悲心而修。

  出座以後,應該回向:祈禱上師叁寶,讓我能順利成功地面對這次痛苦,並將痛苦轉化爲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

  

  很多佛教徒天天念護法,希望自己一切順利,就是因爲我們內心非常脆弱,不敢面對任何痛苦。當修法比較成功,內心不再脆弱的時候,還可以祈禱上師…

《慧燈之光八 如何面對痛苦與幸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