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戒

  一、總義

  

  很多學大乘佛法的人,會去學《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是所有大乘關于菩提心的論典當中,最殊勝、最有價值而且最完整的一部論典。學完以後,基本上關于菩提心的修法、菩薩戒等相關知識都懂得了。在《普賢上師言教》等許多大乘論典當中,也介紹了菩提心的修法。但如果沒有實修菩提心,則即使把《入行論》等論典從頭到尾全部背下來,菩提心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起的作用還是微乎其微。

  

  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還沒有真正的行動,只是有一種心願:爲了度化一切衆生,我一定要成佛,叫願菩提心;有了願菩提心以後,就可以稱爲菩薩了。

  

  因爲每個人慈悲心的力度都不一樣,所以願菩提心也有叁種不同的層次:

  

  第一,最殊勝的發心,是牧童似的菩提心

  

  牧童一般會讓牛羊走在前面,自己則跟在牛羊後面。此種發心的人大悲心非常強烈,根本不關心自己成不成佛,一心一意想讓輪回中的一切衆生成佛。發誓當所有衆生成佛以後,自己才成佛。雖然自己留在後面不成佛,也不一定有緣度化輪回衆生,但在強烈的大悲心生起以後,會生起這種殊勝的心願——衆生沒有成佛之前,自己不成佛。

  

  當然,這種心願其實並不會實現。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也發心:只要輪回當中有一個衆生存在,我就不成佛,而要竭力去度化未成佛的衆生。但釋迦牟尼佛卻提前成佛了,並利益了更多的衆生。因爲殊勝大悲心的力度很強,所以會讓他快速成佛。這是自然規律,就算他不想成佛也沒有辦法,因爲成佛的因緣已經成熟了。

  

  第二,船夫似的菩提心

  

  開船的船夫,最後會與乘客一起到達彼岸。同樣,有些人會發願:我既不願意走到衆生前面,也不留到衆生後面,我要與所有衆生一起成佛。

  

  這個願望也不可能實現,因爲輪回當中的衆生無邊無際,無論怎樣去度,永遠都有未度的衆生存在。佛菩薩每一瞬間都在度化無量衆生,仍然無法度完所有衆生。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迎難而上,發誓度盡天邊無際的衆生,即使能力有限,也盡力而爲,能度多少度多少,總有衆生被我們度化,這也證明了菩薩心願的不可思議、廣大無比。

  

  第叁,國王似的菩提心

  

  就像國王是自己先擁有王權之後,再利用手中的權勢去幫助、護持民衆一樣,這種菩薩是發願自己先成佛,然後再去度化所有衆生,這個願望是可以實現的。

  

  這叁種不同的菩提心,都不是發心度一部分衆生,也不是發心能度多少就度多少,而是度盡所有衆生。這樣的決心和勇氣,來自于大悲心。

  

  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富人、窮人、有地位的人、沒有地位的人,只要具備其中任何一種菩提心,從此就可以稱爲菩薩。我們不能認爲,菩薩是神仙,或是念經念得多與受戒纖塵不染的人,只要有了上述菩提心,就是菩薩。

  

  我們一定要爭取即生證悟,實在不能即生證悟,至少也要修成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礎。如果當了一輩子的佛教徒,卻連出離心與菩提心都沒有,那這一生就算是白活了。

  

  菩薩戒與居士戒和出家戒等小乘佛教的別解脫戒不一樣。小乘戒受持的時間,是盡形壽——從守戒之日到今生死亡之間,而不是生生世世。一旦死亡,戒體就自動消失;菩薩戒則是從受戒之日乃至成佛之間,即使死亡,菩薩戒也不會消失。依靠菩薩戒的引發力,下輩子就有可能會投生到有大乘佛法的地方,並找到具德的大乘善知識。即使沒有找到善知識或大乘佛法,菩薩戒也會發揮作用,讓具戒者自然而然就具備大悲心與菩提心。

  

  關于這一點,過去也有很多公案。有些學小乘佛教的修行人,雖然他所處的環境,是小乘佛教的環境;傳法的上師,是宣講小乘佛教的上師;接觸的道友,也是修持小乘佛教的。但這種人卻具有與生俱來的慈悲心與菩提心。如果我們即生好好修持菩提心,以後的生生世世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過去的上師們說過:我們雖然在這一生當中沒有修出真實無僞的標准菩提心,只有造作的相似菩提心。即便如此,我們下一世也能度化像整個世界的人這麼多的衆生,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菩提心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所以藏地有些大乘上師,會在一生當中宣講幾百次《入行論》。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菩提心是萬能的。從消除罪障的角度來說,在菩提心生起的一瞬間,我們從無始以來所造的五無間罪等罄竹難書的罪業,都有可能連根拔除。就算沒有徹底消滅罪業,也不會讓我們墮地獄太久,蒙受不可堪忍的痛苦;從積累資糧的角度來說,只要菩提心一生起,就能積攢無量的資糧。正如《入中論》所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如果沒有菩提心,世上不會有任何一尊佛。只有發了菩提心,才能最終成佛。即使是八地菩薩,如果沒有菩提心,就會永遠安住于禅定狀態而出不來,這樣也不能成佛。因爲八地菩薩斷除了所有的我執,他的禅定境界非常寂靜,沒有任何障礙,他一進入禅定狀態,如果沒有菩提心,八地菩薩的修行就會從此間斷,再不能往上發展。即便是成佛以後,假使佛沒有菩提心,則佛陀度化衆生的事業也會間斷,就像阿羅漢一樣,證悟了空性,斷除了貪嗔癡我慢,卻不會度衆生,所以菩提心與菩薩戒非常重要。

  

  戒律要保持清淨,也只能依靠菩提心。阿底峽尊者的一位弟子曾問阿底峽尊者:該怎樣清淨戒律?阿底峽回答說:有菩提心就能清淨戒律。我們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修學大乘佛法,一定要修學菩提心;真正修起了菩提心以後,就應該受菩薩戒,而且不能犯菩薩戒。

  

  菩薩戒有叁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中,包含了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彌(尼)戒、比丘(尼)戒,以及按照龍樹菩薩儀軌所講的十八條或二十條根本戒,或無著菩薩所講的四條根本戒(詳見《慧燈之光》之《菩薩戒》)。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與世間法,以發心來判斷。有菩提心的人去受別解脫戒,則別解脫戒也會成爲菩薩戒。如果沒有菩提心,只有出離心,則其受的別解脫戒就是小乘的戒;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只是爲了享受人天福報而去受戒,則只能稱爲人天佛法。

  

  二、正義

  

  此處要介紹的,是饒益有情戒,也即利益衆生的戒。

  

  饒益有情戒有十一條,發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有能力去做這十一條,卻故意不去做,就會犯戒,只是罪過沒有違反十八條或二十條根本戒那麼嚴重,但也會犯一個細微的戒。

  

   (一)幫助衆生

  

  有兩種需要幫助的對象:

  

  第一,需要幫助工作的。凡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菩薩就應該去幫助。有意義與沒有意義的界限是:間接或直接對衆生有害,或者是對衆生沒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無利、沒有意義;間接或直接對衆生有利的事情,都叫做有意義。

  

  第二,需要幫助救苦的。幫助病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比如看到衆生生病了,就去買藥給對方吃,或帶對方去看病,去醫院當義工照顧病人;看到動物生病了,如果有能力,就把動物送到獸醫院治病等等。在這些方面,有些基督教徒做得非常好。

  

  雖然一個普通人做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若能以偉大的菩提心作爲基礎,點點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爲大乘利衆之滄海一粟。

  

  但是,幫助衆生不能以聞思修作爲代價。如果放棄聞思修,去幫助衆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在幫助衆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實際上卻放棄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從長遠來看,這是得不償失,對衆生沒有太大幫助。其實,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的聞思修,就是利益衆生。

  

  但是,除了聞思修行的時間以外,如果還有時間去幫助他衆,卻因爲懶惰而不去幫助他人,就會犯戒。

  

  人類從有史以來到現在,任何一種文化與思想體系當中,都沒有産生和出現過菩提心這樣博大精深的偉大思想。在大乘佛法裏,行爲的偉大與否,好壞之別,是以利益衆生爲分水嶺,對衆生越有利,就越偉大。

  

  (二)教化衆生

  

  教化衆生,也即教給衆生各種方法。具體有兩種:1,是教授出世間的方法。比如聞思的方法、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方法、修禅定和證悟空性的方法等等;2,是世間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方法。比如說,假如有人在做一些對衆生沒有什麼傷害的生意時,經常出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如果我們很清楚他的問題出在哪裏,也有能力幫助,就要給他出主意,並設法幫助他。如果把別人的困難不當一回事,不願施以援手,就會犯戒。因爲這種行爲已經與我們當初發的菩提心有一點沖突了。

  

  (叁)報恩

  

  世間人也會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凡是對自己有恩的衆生,都應該報恩。報恩有兩種:一種是對不求回報的對境報恩;一種是對希望得到回報的對象報恩。在菩提心基礎上的報恩,與世俗倫理道德中講的報恩有所不同:世間的報恩,多數是帶有禮尚往來,我敬你一尺、你回我一丈的想法,或認爲某人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自己報恩等想法;菩提心所攝持的報恩,是不求回報的,而且無論對方是否要求回報,都一視同仁、知恩報恩。

  

  本來衆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對自己恩重如山,所以我們理應對一切衆生發菩提心。哪怕衆生的微小恩德,也要盡力報答。若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我們菩提心的成長會很有幫助。

  

  (四)救災

  

  災難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爲的災難。在發生地震、水災、幹旱等各種災害時,大乘佛教徒應該帶頭去救災。作爲佛教徒,在大災大難來臨的時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情理所在。能去災區直接救援就決不推辭,即使不能去現場,也可以通過捐款等各種方式來幫助受災衆生。大乘佛法一直都在強調利益衆生,如果僅說不做,那就是虛僞。5.12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就有很多開出租車的佛教徒帶頭…

《慧燈之光八 饒益有情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