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八 爲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廣告,知道了有錢人的生活是什麼樣,他們一定會羨慕、嫉妒,憤憤不平,從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學家現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這樣教育我們,現實生活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所謂的幸福感,建立在滿足感之上;當滿足感消失以後,幸福感也將隨之而衰退。這是誰都無法顛覆的自然規律。

  

  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努力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往健康、幸福發展,還是往不滿、痛苦發展。如上所述,我們的痛苦與幸福,與外在事物沒有關系,而是取決于我們的心態,正面的心態獲得正面的結果——幸福;負面的心態獲得負面的後果——痛苦。

  

  打個比方,每個人都想長壽,不願意衰老,但長壽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厄運,我們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對。面對衰老的威脅,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而有些人卻無法自製,越來越焦慮、空虛、恐懼,這都是自己的心態、意識創造出來的,與衰老本身並沒有關系。

  

  很多人認爲佛教消極、悲觀,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義的偏頗之詞,其實佛教既不過分悲觀,也不過分樂觀。佛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沒有必要刻意地悲觀,也沒有必要過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過于理想化,則不會有任何的危機意識,一旦發生不測,就難以接受、痛苦萬分。

  

  有個美國海軍上將在越戰中淪爲戰俘時總結出的著名心得就是:“樂觀者最早死!”。他與一幫戰友一起被關在監獄裏。其中越樂觀的人,就越容易先別人而死去,因爲他們總是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他們會告訴自己和他人: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自由!結果聖誕節來了又走了,他們仍然沒有獲得自由。然後他們又會說:複活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釋放!複活節來了又走了,他們仍然被關押著,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後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機意識,就會多一些面對壓力與痛苦的能力。危機感不僅僅是一個觀念,它還有一套訓練方法。

  

  用佛教的語言講,這叫做修行。用現代的語言講,這就是心理訓練——訓練、提升我們的心靈。如果不用這些方法去控製欲望,我們永遠都得不到幸福感,因爲在我們身邊,永遠都會有超過我們的強人、富人、高官、名人,我們習慣于比較、攀比的心態,怎會不讓我們心生失落呢?

  

  我個人認爲,佛學是一個涵蓋了心理學、哲學、科學的綜合學科,任何世間學問與其他宗教,都無法超越它的深度、廣度與價值。大家可以看佛教書籍,裏面講得非常透徹,對擺脫痛苦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離譜的自私,脫缰的野馬

  

  不幸福的第二個因素,是自私心。

  

  每個凡夫生下來,就會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後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會變得更加強烈——自己認爲美好的東西,絕不願意與別人分享。

  

  本來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則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東西,也會感受到分享過程中的愉悅與幸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而越來越親密。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學會分享,人類曆史上的所有悲劇就不可能發生。可惜我們卻認爲,所有好的東西,都只能我一個人擁有,而不能屬于別人。

  

  比如說,一個小公司有十個員工,其中一個人的月薪增加了叁百塊,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沒變化,這個人就會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個人的工資都同樣增長了六百塊,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沒有獨自一人增長300塊錢的幸福感強烈。按理來說,收入增長了兩倍,應該獲得兩倍的幸福,但爲什麼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爲別人也有,所以不開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資都增長了2000塊,而自己的工資卻只增長了1500塊錢,雖然數量是300塊的5倍,卻不但不會得到5倍的開心,反而非常失落:憑什麼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塊錢,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個圈子裏有10個人,其中只有自己一個人擁有一輛非常高檔的轎車,自己就會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後來圈內的每個人都買了同檔次的轎車,自己還會有幸福感嗎?沒有了。此處的開心和不開心,與物質根本沒有關系。其他朋友有轎車,並不會降低自己的轎車檔次,自己在物質上沒有什麼損失,但精神上卻會不開心。如果圈裏的10個人當中,自己是第8個買轎車的人,那自己就不會有什麼幸福感了,只是感覺很平淡,有了一個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後一個買轎車的人,則即使轎車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開心,只會有一種填補失落的發泄和解氣。

  

  這都說明我們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獨占好東西,而不願別人擁有,但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這些理念告訴了我們,但世人卻不但不相信,還給佛教貼上了消極、悲觀等標簽。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決了溫飽,而且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但現狀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要學會放下這些離譜的自私,否則我們的精神就會出問題。如果一生都爲虛榮所驅使,我們就絕不會有幸福。雖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對如何放下自私感興趣,則大乘佛法給我們推薦了非常多的方法,)通過大乘佛法的理念與訓練方法去鍛煉自己,我們就會逐步變成會關心別人、會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菩薩。

  

  我們不能認爲,菩薩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動不動、不會說話、不會思維的佛像,這只是菩薩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也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爲菩薩。當成爲菩薩後,不會在小問題上與人計較,而是無條件地奉獻,哪怕爲了衆生雞毛蒜皮的事情,他都無怨無悔地甘願奉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光榮、偉大的,因爲沒有自私與欲望,所以他們沒有痛苦與焦慮,非常幸福自由。他們的無私奉獻,不是說給別人聽,或做給別人看,而是發自內心地、無條件地爲衆生服務,並且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所謂的服務項目,不但包括扶貧、當義工,最關鍵的,是讓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讓所有人徹底擺脫輪回痛苦——物質貧乏的痛苦,與精神空虛的痛苦等等。

  

  菩薩與非菩薩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從骨子裏關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處的生命,不單是人類,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裏根本不當一回事的小生命。因爲,雖然從某些人的角度來說,動物的生命也許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對動物自己來說,卻有著珍貴的生命價值。比如說,人類不希望有蚊子,認爲蚊子是害蟲,該被打死。但假如換一個角色,從蚊子的角度來說,他的生命卻是異常寶貴的。我們沒有資格爲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任何一個生命。

  

  如果有害無利或弱小微賤的東西,都可以消滅。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們的智慧、知識都超過了人類。那麼,當有一天比我們更有實力的外星人來侵略地球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也用上述邏輯來說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與淩辱呢?我們還會不會說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又憑什麼去殺害其他小生命,或傷害另一個弱勢群體呢?

  

  我們不能一切都從自己的立場去判斷,永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永遠都以自我爲中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實的平等觀。人類曆史上發生的所有悲劇,其衍生、發展的源頭,就在于不平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諧、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爲不了解佛教,只是從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許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但相信對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會有同感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努力讓自己有一天能成爲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菩薩。當然,這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也許有人會說,我既沒有錢,也沒有名聲,怎麼可能幫助衆生呢?有錢有勢並不代表有能力幫助別人,無錢無勢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幫助別人的條件。有一本書的書名,就叫《窮得只剩下錢》。我想,對不太了解金錢的人來說,這個題目也許有點別扭,既然有錢,怎麼會是窮人呢?但了解金錢本質的人卻知道,這話說得沒錯,有錢不是富裕的全部內容,沒有錢也並不代表貧窮。即使沒有錢,同樣也可以給人以精神力量,讓別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後從精神的痛苦中擺脫出來。

  

  同時,我們也要反問自己,什麼樣的人才能完成拯救衆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釋迦牟尼佛這種智慧已經發展到頂峰,把所有的自私、欲望等等都斷除的人,才能完成這個工作。

  

  打個比方,一個普通人要想成爲大學教授,首先自己必須去念書,等具備了相當的知識與經驗之後,才能勝任教書的工作。同樣,要幫助衆生,最好能先向釋迦牟尼佛看齊。

  

  當然,現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學成果的同時,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現狀,是我們越來越浮躁,連靜下來坐一個小時都辦不到,不想看書,更不可能禅修,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議大家,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要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並落實到生活與工作當中,這樣一方面對身邊的人有幫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開心。

  

  (叁)過度的執著,無形的殺手

  

  痛苦的第叁個來源,是執著。

  

  什麼叫執著呢?

  舉個例子,兩個人感情非常好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另外一個人産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就是在乎、執著的結果。很多家庭、夫婦之間的矛盾,都是執著産生的。如果有一天兩個人真正分開了,互不關心、互不執著、形同陌路,則相互之間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無論對方對自己好不好,都無所謂,更不會緊張計較、頻生痛苦。這就是沒有執著的表現。

  

  執著有很多層次,從高層次來講,佛教認爲,把周邊的一切,包…

《慧燈之光八 爲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