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P4

  ..續本文上一頁媽就知道了,小孩生下來都會哭的,你要不哭你是聖人,聽說聖人生下來是不哭的,凡夫生下來都要哭,爲什麼?因爲在母胎之內體溫是恒溫的,那個溫度比空調可能還要舒服,從母胎內出來以後,外界溫度跟在體內的溫度形成反差,冷風刮著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別疼的,小孩生下來第一個反應就是"苦啊,苦啊,"這就是在喊苦。人老了更是痛苦,人都要老的,老了很痛苦,頭發白了;臉上有皺紋;牙齒掉了,好吃的只能一旁看著掉口水自己吃不了;耳朵聾了,聽不清聲音;鼻子老掉鼻水;腿子邁不動;眼睛花了看不見東西等等,還要受有些年輕人的指責"這個老不死的!"這都是很痛苦的。病苦,誰都會生病,吃藥打針就不必說,哪兒不行了還要給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時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現在癌症等疑難病還特別多,自己都覺得沒希望。死苦,一般人體會不到,這個苦最難講,人在彌留之際的時候,面臨著四大分離、瓦解,那個痛苦是非常劇烈的,雖然我們都沒有死的經驗,但我們如果經常到病房裏看那些人怎麼死,你回來就能夠精進修行,就能夠珍惜人生了。過去中國的傳統是人死了以後把他弄到山裏去一埋,那還沒什麼,現在人死了以後則馬上把他弄到冰櫃裏去凍起來,那不是八寒地獄是什麼?把他放到爐子裏去燒,那不是八熱地獄是什麼?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愛別離苦;一日不見,如隔叁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當你最想見的人見不到的時候,你就會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對著天上數星星數月亮,是非常惆怅痛苦的。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輩子當職員你覺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錢財、東西得不到,想得到滿意的人得不到,你都會感到痛苦。怨憎會苦;彼此之間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氣得咬牙切齒,痛苦得很;仇人相見格外眼紅,咬咬牙、握著拳頭跺跺腳,看我怎麼收拾你,這個態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殘。還有五蘊熾盛苦,五蘊是我們這個身體的代名詞,這個身體是産生一切痛苦的根源,這也是苦。

  這麼多苦充滿了五蘊世間,伴隨著我們整個人生的曆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輛列車,從起點開出去以後,在這個路上,有時候會有好的風光,有時候會有很多感慨,有時候會經曆很多痛苦,但是這一列車開向終點去的時候,當你的生命要結束的時候,當你要下車的時候,你是微笑揮揮手下車呢,還是一下車之後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們要深思、要考慮。相對苦來說,應有快樂,但佛教認爲這快樂也不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是短暫的,是叫"壞苦",俗話說"樂極生悲",這個快樂結束了,隨之而來的又會是痛苦。我們可以去體會一下,當你經常沈浸和面臨著一種高興的狀態的時候,自己的心態會感覺特別好,當心態低落以後,就會用原來的高興心態做爲標准,馬上就覺得非常之痛苦。所以有些明星,他聽慣了掌聲,接受鮮花習慣了,一旦讓他沒有掌聲、沒有鮮花,讓他做平民百姓過普通人的生活,他會過不習慣了,會非常痛苦。有些老頭在位時,大筆一揮很有權力,大家都找他,退休以後回到家便感到非常失落,一聽到有個電話他就馬上拿起來接,說不是找他的,放下電話他就痛苦,他會想自己有權的時候都找他,現在都不找他,自己這老頭沒用了。所以佛法裏講快樂也是痛苦,有人說快樂就是快樂,快樂怎麼是痛苦,因爲快樂是痛苦的根源,快樂是痛苦的一個參照物,有了快樂的心態,一旦失去而沒有的時候,內心的痛苦就隨之産生了。行苦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對這樣的、那樣的東西,你都會産生痛苦,比如說這個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興,用著用著它變舊了,就會不高興。

  佛法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也有相對的樂,但是那個樂都是短暫的,樂結束以後,隨之而來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受是苦,我們要覺察到生活裏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的,都會給我們身心帶來損傷,都會給我們身心帶來障礙。我們不要跟著感覺走,有時候的感覺是非常危險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虛幻的,否則,我們會走近懸崖、走進深淵的。既然一切是苦,我們就要放棄縱欲主義,但有人說人間很快樂,五欲之樂非常好,于是爲縱欲主義找了許多借口,放縱自己。我們有些佛教徒,學了一點佛法以後,就把佛法當做擋箭牌,說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隨緣,其實隨緣要有一個前提是不變,你內心裏面沒有達到不變,那隨緣就是放縱。觀受是苦就是要讓我們放棄縱欲主義,讓我們不要去放縱那個感受,不要放縱那個貪欲、快樂,它會給痛苦製造機會,快樂之後會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觀,以爲人間都是苦的,就沒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觀、消極、被動的去應付生活,這樣也是不行的。放棄了這種縱欲主義,走出了悲觀主義的籠牢,而讓我們能夠保持一個鎮定從容的生活態度,保持一顆平常心,用一顆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圍的事物,不要分別,遠離虛妄,遠離內心的縱欲和貪戀,遠離悲觀和失望,這就是觀受是苦的積極意義。《嶽陽樓記》裏也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不要因爲外面有什麼東西有利于自己,就高興得不得了;也不要因爲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觀。我們千萬不要跟著感覺走,不要在乎人家說你什麼,不要在乎人家怎麼看你,也不要讓你自我膨脹,放眼天下沒有一個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保持鎮定從容的心,遇事以不慌爲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們講觀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擺脫這種縱欲主義的幹擾,同時走出這種自我悲觀主義的困境,養成一個鎮定從容的心態,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受外面環境的幹擾,用佛法來把握自己的內心,讓我們去更加積極地去面對生活。

  (四)、觀法無我。

  這個觀法無我確實內涵很深,佛法否定有我,那麼這個我是什麼,世間上的人對無我誤解最大,特別是我們這些出家人,有時候上街買東西,趕個車什麼的,竟然聽人說你們和尚四大皆空,還要吃飯做什麼的話。其實什麼是無我,什麼是四大,他們都不知道了,就這樣以訛傳訛。這個我就是主宰,現代哲學術語叫"獨立體、永恒體",這個法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無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沒有一個獨立體,沒有一個不變的因素,沒有一個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處于運動、變化中,處于互相支撐、依靠的關系之中。佛法講無我,就是要讓我們解開心靈上的枷鎖,解開自我造成的束縛,從而真正做到佛教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就是它的積極意義。講無我,是讓我們把那個自我放下,把那個狹小的心念打開,把那個狹小的空間擴大,從而讓我們能夠接受、包容,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衆的事業,真正地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就是你在幫助、服務一切人的時候,沒有時間的局限;同體大悲,就是在幫助和服務人的時候,沒有空間的局限。我們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就是當你在幫助人的時候,跟你有關系的人你會幫助,跟你沒關系的人你就不理他,你會幫助你的親人朋友,你不會幫助你的仇人。佛法講同體大悲,就是沒有彼此、沒有別人、沒有界限、沒有空間,就是不管是仇人、恩人,還是你的親人、朋友,還是跟你萍水相逢的人,你都要用一顆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熱情去幫助他。無緣大慈,就是說你在幫助、服務一切人的時候,沒有時間的概念,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永遠是這樣,今天碰到你是這樣,明天碰到你還是這樣,從來不會改變這樣一個信念。佛法講這個無我的涵義,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沒有永恒、靜止的,從而你就能夠真正地把心打開,真正地像佛陀一樣"心包太虛,周量法界",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寬恕,多一些包容,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去修行,去幫助他人。

  很多寺院的山門,都有那個大肚皮和尚,有人覺得看了這個很好,大家都很喜歡。有一次有一個泰國來的旅遊團,想了解一些佛法,就讓我去跟他們導遊,我不能像其他一般的導遊那樣跟他們講這個是彌勒菩薩就行了,而要講出其內在的精神來。我就給他們介紹這個彌勒菩薩像是五代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在浙江那個地方應化的,胖乎乎的,無憂無愁無煩惱,拿個蒲扇到處化緣。我說從彌勒菩薩的像上我們要得到兩點啓發,一個是他大肚,我們要得到的啓發是,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我們拜菩薩不是隨便拜一拜就了事,而是要拜出智慧來,就是說你拜了以後,你要像彌勒菩薩,在生活裏多包容,少指責、少批評、少苛刻,所以我們通過彌勒菩薩第一個要學到包容的心態。第二個是彌勒菩薩穿的衣服,他有一半是搭在身上的,一半是露出來的,這是有故事的,據說當時彌勒菩薩在浙江應化的時候,什麼都能施舍,帝釋天爲了考驗他,就化現成一個人的樣子,到他面前去化緣,帝釋天什麼都要去了,最後彌勒菩薩就剩穿的一件衣服,帝釋天還要服,彌勒菩薩就要脫下,脫了一半的時候,帝釋天不讓彌勒菩薩再脫了,馬上說是考驗你是不是能真舍。所以後來塑像的時候就把彌勒菩薩的這一半露出來。有人可能會說彌勒菩薩怎麼不講威儀,其實道理在這裏,我們從中得到的啓示是要真舍,真正地從內心裏面去舍,而不是說你拿出了多少錢就是真舍。我在成都時,一位老太太對我說:"師父,我將來賺了錢,我一定供養你".舍應該是從當下做起,佛法的供養不是讓你拿錢來供養,用身心來供養才是最大的供養,用你的修行來供養是最莊嚴的供養。

  彌勒菩薩的像告訴我們,你要真舍,就從內心裏面去舍,就是說我們通過對法無我的訓練和學習,才能把那個內心的狹隘、狹窄打開,才能有彌勒菩薩一樣的寬容、包容的心,對芸芸衆生,對你的家庭和社會上的…

《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