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課記錄·9月08日
宗性法師主講
小布丁 記錄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在佛教界非常地受歡迎。由于它文字的流暢,語言的樸實,大家很容易讀,朗朗上口,並且它的義理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非常有指導意義,深受教內外信衆的普遍歡迎。所以,在講《金剛經》之前,我們要談一談這部經的重要性。
從佛教史上,特別是從中國的禅宗史上,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禅宗從達摩祖師以來(當然,在達摩祖師來以前也有禅法的流傳...)所傳授的禅法與以前所傳授的禅法相比在風格上、方法上發生了些變化。從達摩以後,一直傳下來,到二祖慧可,到叁祖僧燦,四祖道信,到五祖弘忍,他們基本上都繼承了達摩祖師傳授禅法的風格。可是,到了六祖慧能的時候,禅宗的傳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形式上看,過去的禅宗(從達摩到弘忍)的印心采用《楞伽經》,可是從五祖弘忍傳給六祖慧能的時候卻采用了《金剛經》。我想呢,這個改變不是偶然的,因爲佛法講啊,凡事講因緣。一切法的産生,世間法有世間法的因緣,佛法有佛法的因緣。從五祖弘忍到六祖,傳法上,從《楞伽經》到《金剛經》也是有一定因緣的。從禅宗史上看,特別是從四祖道信有這個傾向。
我們怎麼知道的呢?在敦煌文獻裏面,有一個文獻,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是道信法師傳授禅法的一個記載,是一個文本,後來叫做語錄。這個裏面談到,道信法師曾經到湖北傳法,在行腳途中,遇到一群盜人和城民鬧矛盾象要農民起義,水也斷了,糧也斷了。城民的生活遇到困難大家都去請教道信法師問他怎麼辦。他告訴大家不要慌,大家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傳說啊,那個時候天空出現奇異的現象,所謂的護法,龍天,天神都來幫忙,盜賊嚇跑了,城民得救了。這個記載與現在所謂的科學的考據覺得好象是個曆史傳說,好象不真實。可是,我覺得是個真實的記錄。這說明,在四祖道信的時候,在傳法上有所改變,有所轉向,就是重視般若,重視智慧。弘忍大師在教導學徒的時候也采用《金剛經》的辦法。
我們知道,在六祖壇經裏記載,六祖沒有什麼文化,但按現在的考證,六祖有文化,綜合來看,六祖沒有一點文化,是不現實的,還是有一定的文化的,只是不是太高。六祖在青年的時候靠打柴爲生,有一天。遇到有個居士在誦金剛經,當誦到“應無所住而生起心”的時候,六祖聽到覺得非常好,就去問他,“這是誦的什麼經呢?”居士說:“是《金剛經》。”六祖:“經是哪裏來呢?”居士:“是湖北有個弘忍法師,他教導我們誦《金剛經》的,所以我去請的。”六祖很誠懇,他說那我也要學。居士說,那你得到湖北找弘忍法師請教。從這裏我們看到,五祖不僅僅是在教導六祖的時候用了《金剛經》,在平時接引弟子的時候,教導禅法的時候,都采用金剛經了。那麼,五祖的這個傳承從哪裏來?沒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那麼,追溯起來,五祖的這個傳承是從道信法師開始的。從道信法師開始已經重視般若。所以,不是突然的事。從六祖正式地把金剛經作爲印心的經典,從此,中國的禅宗在傳播禅法的形式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前面五代傳授的特點,他們居無定所,用我們現在的話講,沒有固定的傳法基地,這樣,就沒有強大的僧團,沒有凝聚力,這樣傳法就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看到,從達摩祖師到五祖弘忍都是單傳。到了五祖以下就有了變化,特別是六祖以後,一下子,傳法從南方到北方,從北方到南方,開始遍地開花。傳播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個人的行爲變成了大衆的行爲,再說得明白一點,從過去的個人的修持到大衆的修持的轉變。這是劃時代的。
所以,六祖大師對整個傳法的形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爲什麼我們說是形式上變化了,而非傳播的思想內容?因爲現在,很多人一提到禅宗,就說“禅宗是徹底中國化的佛教”。好象是中國的,已經徹底本土化民族化了,與印度佛教沒有關系了,好象已與佛法割斷了。後來我一直研究,得出一個個人的看法:對于中國化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完全正確。我們知道,中國禅宗有兩大精髓:一是佛性思想:自己覺悟,自己修持。每個人都有平等的,不增不減的佛性,只是因爲個人智慧的不夠,讓無明所遮,所以還是凡夫。所以禅宗裏最重要的思想是:每個人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以成佛。所以,禅宗提倡:自覺、自度、自悟。這個是禅宗裏最核心的思想理論。二是般若思想。 爲什麼這麼講呢?從菩提達摩開始就有這個傾向了。哪裏可以表現呢?達摩祖師從廣州登陸以後,達到南京,由于與梁武帝的對答不投機,就渡江到河南,由此有了慧可法師的斷臂公案...二祖慧可說:弟子心不安,妄想多,請祖師給我安心。菩提達摩講:“將心來吾于汝安。”慧可回答:“覓心了不可得。”菩提達摩講:“吾爲汝安心已。”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東西:第一、精神上講,心不可得。第二、空性法上講,緣起緣滅,無自性,空性。從道信,到弘忍,到慧能都體現這個思想,只是不太明顯。後來表現最突出的是:呵斥罵祖。從空性上講,一切都了不可得,這即般若思想。可是,我們不能這樣做。因爲你我都是凡夫啊,凡夫尚沒有證得第一義,沒有證得般若的思想,那麼呵斥罵祖就是煩惱。所以本著性空的思想,禅宗的思想。
整個禅宗貫穿這兩大思想:佛性思想和般若思想。而這兩個思想從哪裏來呢?從佛法中來,從印度佛教來,所以,中國的禅宗在思想上與印度佛教沒有變化。爲什麼這麼講?中國有佛性思想嗎?中國有般若思想嗎?沒有。那麼,爲什麼說禅宗又是中國化的佛教呢?恐怕這個話不太全面。因爲,中國禅宗的理論體系:佛性思想和般若思想在整個大乘佛教裏都是有的。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講有一定道理。就是說,禅宗的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印度佛教的理論體系,但傳播形式上發生了變化。從六祖那裏,把傳播的形式從個人到大衆化。把僧人的修持轉化爲現實的生活化。六祖大師的改善從哪裏來的?從《金剛經》裏來的。所以,六祖才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個理論就是從《金剛經》裏來的。所以說,六祖的傳法在整個禅宗史上是個革命,是在傳播形式上的革新。六祖以後,這個變化非常明顯。禅堂,清規,印度有嗎?沒有。這些東西,只有中國才有。爲什麼?因爲佛法的傳播是契理契機的。禅法的傳播也是要契理契機的。佛性思想,般若的思想,不抛棄,這是契理;而傳播形式,根據時代,根據社會的變遷而發生的改變,是契機。這個局面的改變,就是大衆化了,中國化了。
這個思想的體現,《金剛經》裏是一致的。比如《金剛經》裏第一品的描述佛陀的,都是很生活的記載。可是,要知道就是在生活化裏,你會體會到佛法的奧妙,你會領悟到佛法的精髓。所以,六祖在金剛經上得到這個好處,所以,把原來的個體轉化成大衆化。可以說,《金剛經》在禅宗史上的地位是整個中國禅宗奠基性的經典,非常之重要。後來很多禅宗祖師大德,都很重視金剛經。如果有興趣,查一下語錄,可以看到,很多都是提倡《金剛經》的。例如,唐代,有個姓周的人,一輩子讀金剛經,作注解,非常得意。過去的注解很多,一打挑子,找人較量,結果,當時交通不發達,半路上歇腳,有個涼亭,遇上個老太太,想買點東西來吃。老太太問他,你挑的什麼東西啊?這麼辛苦啊?他說,我挑的《金剛經》和我對其的注解。老太太說:“那我考你一個問題,若答上來,免費吃,否則,拿錢也不給。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麼你現在吃點心,是哪一個心呢?”他答不上來,很氣憤,就把《金剛經》燒了。後來,拜龍潭法師學佛,最後開悟了。我們得到的啓發,光是用語言是不夠的,《金剛經》是很接近生接近生活的,從這樣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知道,《金剛經》在禅宗史上的位置很重要。所以,大家能夠把《金剛經》吃透,能指導你的生活、行爲、行動。那麼,你的生活一定是智慧的生活,你的行爲一定是智慧的行爲,你的行動一定是智慧的行動。
好了,我們在講正文以前,強調一下《金剛經》的重要,可以說,如果你把金剛經的精神領會到家了,“成佛有余”。這裏啊,自信很重要。看看六祖多有自信啊。五祖問他:“你幹什麼來的?”六祖回答:“成佛!”多大的自信心啊。這,是成佛的關鍵。
一、序講——講課的原則和方法,
1、對生活的感悟,大衆化的語言。
2、微言大義,個別所提。
1、對生活的感悟,大衆化的語言
爲什麼要提這兩句話?大家都知道,佛法,從佛陀創辦佛教以來,兩千五百年,傳播的曆程非常的艱辛。特別是近現代以來,面臨很多的困難,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隨著中國社會的巨變,文化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對佛教的傳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比如,現在我們學佛,聽到很多:“師傅啊,學佛很不容易啊,文言文,我看不懂啊”。這是文字的障礙。對學佛的人帶來很多的不方便。另外,世界一體化,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多元化的文化,文化是這樣,宗教也是這樣。宗教之間也是平等。宗教的傳播面臨很多的問題,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挑戰。並且我們現在還有問題。比如,問,“聽沒有聽經呢?”“聽,可是聽不懂。”這是語言的障礙。佛教,從漢代傳到中國來以後,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這一段,文化傳統沒有發生變化:中國的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乃至佛教的文化進來後,傳統文化的根基沒有發生變化。中華民族裏有一個很特別的信仰習慣。“舉頭叁尺有神明”啊,有時候人們不太相信,覺得可有可無,有時人們又覺得不信又不行。這就是我們說的,“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教。”就這麼個心態。雖然儒家裏不太這…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