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课记录·9月08日
宗性法师主讲
小布丁 记录
大家都知道,《金刚经》在佛教界非常地受欢迎。由于它文字的流畅,语言的朴实,大家很容易读,朗朗上口,并且它的义理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有指导意义,深受教内外信众的普遍欢迎。所以,在讲《金刚经》之前,我们要谈一谈这部经的重要性。
从佛教史上,特别是从中国的禅宗史上,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禅宗从达摩祖师以来(当然,在达摩祖师来以前也有禅法的流传...)所传授的禅法与以前所传授的禅法相比在风格上、方法上发生了些变化。从达摩以后,一直传下来,到二祖慧可,到三祖僧灿,四祖道信,到五祖弘忍,他们基本上都继承了达摩祖师传授禅法的风格。可是,到了六祖慧能的时候,禅宗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形式上看,过去的禅宗(从达摩到弘忍)的印心采用《楞伽经》,可是从五祖弘忍传给六祖慧能的时候却采用了《金刚经》。我想呢,这个改变不是偶然的,因为佛法讲啊,凡事讲因缘。一切法的产生,世间法有世间法的因缘,佛法有佛法的因缘。从五祖弘忍到六祖,传法上,从《楞伽经》到《金刚经》也是有一定因缘的。从禅宗史上看,特别是从四祖道信有这个倾向。
我们怎么知道的呢?在敦煌文献里面,有一个文献,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是道信法师传授禅法的一个记载,是一个文本,后来叫做语录。这个里面谈到,道信法师曾经到湖北传法,在行脚途中,遇到一群盗人和城民闹矛盾象要农民起义,水也断了,粮也断了。城民的生活遇到困难大家都去请教道信法师问他怎么办。他告诉大家不要慌,大家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传说啊,那个时候天空出现奇异的现象,所谓的护法,龙天,天神都来帮忙,盗贼吓跑了,城民得救了。这个记载与现在所谓的科学的考据觉得好象是个历史传说,好象不真实。可是,我觉得是个真实的记录。这说明,在四祖道信的时候,在传法上有所改变,有所转向,就是重视般若,重视智慧。弘忍大师在教导学徒的时候也采用《金刚经》的办法。
我们知道,在六祖坛经里记载,六祖没有什么文化,但按现在的考证,六祖有文化,综合来看,六祖没有一点文化,是不现实的,还是有一定的文化的,只是不是太高。六祖在青年的时候靠打柴为生,有一天。遇到有个居士在诵金刚经,当诵到“应无所住而生起心”的时候,六祖听到觉得非常好,就去问他,“这是诵的什么经呢?”居士说:“是《金刚经》。”六祖:“经是哪里来呢?”居士:“是湖北有个弘忍法师,他教导我们诵《金刚经》的,所以我去请的。”六祖很诚恳,他说那我也要学。居士说,那你得到湖北找弘忍法师请教。从这里我们看到,五祖不仅仅是在教导六祖的时候用了《金刚经》,在平时接引弟子的时候,教导禅法的时候,都采用金刚经了。那么,五祖的这个传承从哪里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那么,追溯起来,五祖的这个传承是从道信法师开始的。从道信法师开始已经重视般若。所以,不是突然的事。从六祖正式地把金刚经作为印心的经典,从此,中国的禅宗在传播禅法的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面五代传授的特点,他们居无定所,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没有固定的传法基地,这样,就没有强大的僧团,没有凝聚力,这样传法就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看到,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都是单传。到了五祖以下就有了变化,特别是六祖以后,一下子,传法从南方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开始遍地开花。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个人的行为变成了大众的行为,再说得明白一点,从过去的个人的修持到大众的修持的转变。这是划时代的。
所以,六祖大师对整个传法的形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是形式上变化了,而非传播的思想内容?因为现在,很多人一提到禅宗,就说“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好象是中国的,已经彻底本土化民族化了,与印度佛教没有关系了,好象已与佛法割断了。后来我一直研究,得出一个个人的看法:对于中国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完全正确。我们知道,中国禅宗有两大精髓:一是佛性思想:自己觉悟,自己修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不增不减的佛性,只是因为个人智慧的不够,让无明所遮,所以还是凡夫。所以禅宗里最重要的思想是:每个人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以成佛。所以,禅宗提倡:自觉、自度、自悟。这个是禅宗里最核心的思想理论。二是般若思想。 为什么这么讲呢?从菩提达摩开始就有这个倾向了。哪里可以表现呢?达摩祖师从广州登陆以后,达到南京,由于与梁武帝的对答不投机,就渡江到河南,由此有了慧可法师的断臂公案...二祖慧可说:弟子心不安,妄想多,请祖师给我安心。菩提达摩讲:“将心来吾于汝安。”慧可回答:“觅心了不可得。”菩提达摩讲:“吾为汝安心已。”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东西:第一、精神上讲,心不可得。第二、空性法上讲,缘起缘灭,无自性,空性。从道信,到弘忍,到慧能都体现这个思想,只是不太明显。后来表现最突出的是:呵斥骂祖。从空性上讲,一切都了不可得,这即般若思想。可是,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你我都是凡夫啊,凡夫尚没有证得第一义,没有证得般若的思想,那么呵斥骂祖就是烦恼。所以本着性空的思想,禅宗的思想。
整个禅宗贯穿这两大思想:佛性思想和般若思想。而这两个思想从哪里来呢?从佛法中来,从印度佛教来,所以,中国的禅宗在思想上与印度佛教没有变化。为什么这么讲?中国有佛性思想吗?中国有般若思想吗?没有。那么,为什么说禅宗又是中国化的佛教呢?恐怕这个话不太全面。因为,中国禅宗的理论体系:佛性思想和般若思想在整个大乘佛教里都是有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讲有一定道理。就是说,禅宗的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印度佛教的理论体系,但传播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六祖那里,把传播的形式从个人到大众化。把僧人的修持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化。六祖大师的改善从哪里来的?从《金刚经》里来的。所以,六祖才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个理论就是从《金刚经》里来的。所以说,六祖的传法在整个禅宗史上是个革命,是在传播形式上的革新。六祖以后,这个变化非常明显。禅堂,清规,印度有吗?没有。这些东西,只有中国才有。为什么?因为佛法的传播是契理契机的。禅法的传播也是要契理契机的。佛性思想,般若的思想,不抛弃,这是契理;而传播形式,根据时代,根据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的改变,是契机。这个局面的改变,就是大众化了,中国化了。
这个思想的体现,《金刚经》里是一致的。比如《金刚经》里第一品的描述佛陀的,都是很生活的记载。可是,要知道就是在生活化里,你会体会到佛法的奥妙,你会领悟到佛法的精髓。所以,六祖在金刚经上得到这个好处,所以,把原来的个体转化成大众化。可以说,《金刚经》在禅宗史上的地位是整个中国禅宗奠基性的经典,非常之重要。后来很多禅宗祖师大德,都很重视金刚经。如果有兴趣,查一下语录,可以看到,很多都是提倡《金刚经》的。例如,唐代,有个姓周的人,一辈子读金刚经,作注解,非常得意。过去的注解很多,一打挑子,找人较量,结果,当时交通不发达,半路上歇脚,有个凉亭,遇上个老太太,想买点东西来吃。老太太问他,你挑的什么东西啊?这么辛苦啊?他说,我挑的《金刚经》和我对其的注解。老太太说:“那我考你一个问题,若答上来,免费吃,否则,拿钱也不给。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你现在吃点心,是哪一个心呢?”他答不上来,很气愤,就把《金刚经》烧了。后来,拜龙潭法师学佛,最后开悟了。我们得到的启发,光是用语言是不够的,《金刚经》是很接近生接近生活的,从这样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金刚经》在禅宗史上的位置很重要。所以,大家能够把《金刚经》吃透,能指导你的生活、行为、行动。那么,你的生活一定是智慧的生活,你的行为一定是智慧的行为,你的行动一定是智慧的行动。
好了,我们在讲正文以前,强调一下《金刚经》的重要,可以说,如果你把金刚经的精神领会到家了,“成佛有余”。这里啊,自信很重要。看看六祖多有自信啊。五祖问他:“你干什么来的?”六祖回答:“成佛!”多大的自信心啊。这,是成佛的关键。
一、序讲——讲课的原则和方法,
1、对生活的感悟,大众化的语言。
2、微言大义,个别所提。
1、对生活的感悟,大众化的语言
为什么要提这两句话?大家都知道,佛法,从佛陀创办佛教以来,两千五百年,传播的历程非常的艰辛。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面临很多的困难,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文化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对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比如,现在我们学佛,听到很多:“师傅啊,学佛很不容易啊,文言文,我看不懂啊”。这是文字的障碍。对学佛的人带来很多的不方便。另外,世界一体化,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多元化的文化,文化是这样,宗教也是这样。宗教之间也是平等。宗教的传播面临很多的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挑战。并且我们现在还有问题。比如,问,“听没有听经呢?”“听,可是听不懂。”这是语言的障碍。佛教,从汉代传到中国来以后,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一段,文化传统没有发生变化:中国的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乃至佛教的文化进来后,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发生变化。中华民族里有一个很特别的信仰习惯。“举头三尺有神明”啊,有时候人们不太相信,觉得可有可无,有时人们又觉得不信又不行。这就是我们说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教。”就这么个心态。虽然儒家里不太这…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