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么讲,孔子讲:不知生,焉知死?可见他们也注重生命永恒的问题。

  可是,到五四运动后,特别是解放后,整个文化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面西方的文化都进来了。佛法的传播就发生了问题。以前,祖师大德,经典注释也好,全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路线来做的。所以我们今天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给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就带来了文字上,文化上和语言上的障碍。所以,大家产生”听不懂“的困惑。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有人说:“师父啊,我听的时候欢喜,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发菩提心,应该去奉献,觉悟),在你讲的时候没有问题,可是,回到生活中的时候就不行了,还是有烦恼。”这个,就对讲法的人有一个要求:生活的体验,自己被感动了以后,才能感动别人。所以,我们提倡:“为了佛法,关照生活”。佛法就是关照生活的,让你生活得自在,安详,喜悦,快乐。

  所以,我们讲经有个原则,一方面要大众化,要克服语言和文字障碍。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活在不同的阶层,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语言。工人阶层的人有工人的语言,生活在乡村的人有乡村人的语言,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语言。所以,我们要把传统佛法的精神吃透,用大众化的语言,用不同阶层的语言来转述佛法,让不同阶层的人,分享到佛法的喜悦,佛陀的法喜。另一方面,我们要本着一个生活化的原则。要避免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个“佛”啊,对不同的人,怎么讲呢?对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普通的老百姓,分别怎么讲?按我们传统的讲法,“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是觉悟的人,首先自己觉悟了,再帮助他人觉悟,最后圆满。我们长期学佛的人,懂。可是,对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怎么说呢?要这样去解释,要他懂的,恐怕非常地艰难。可是,我们学佛法的人,有责任有义务让其他的人懂得,所以,就要用大众化的语言用生活中的感悟。

  比如,普通乡下的老太太:“师父啊,我要皈依。”要皈依,总不可能什么都不讲吧。皈依什么呢?皈依佛,佛是什么?佛是天地下最善良最体贴的人,是天底下最懂得关怀人的人,是最懂得怎样帮助别人的人,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这样啊,她就觉得很实在,不是飘渺虚无的。可是对知识分子这样讲,就太简单了。对知识分子讲:“佛是智慧圆满,人格圆满,修养圆满。”可是,这样对老太太讲她听不懂。所以啊,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转述。对知识分子讲:“佛是智慧圆满,人格圆满,修养圆满的。”圆满:我们用现在话的讲,就是保持你智慧和人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说,在没有成佛之前,都不圆满,这体现在不稳定,不连续。当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被现实生活所左右,智慧就没有连续性,稳定性,所以,你这个智慧没有连贯性。所以,佛的智慧是连续的,稳定的,这个就是圆满了。

  这个就要靠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把道理用现代的语言载体,现代文字的载体,现在模式的载体表现出来,让大家能够了解接受。所以,将来一定要本着这个原则。这次我们讲金刚经也是用这个原则。这个也是大家以后弘扬佛法的原则——用大众化的语言,用生活中的感悟。

  2、微言大义,个别所提。

  就是说,古代的文字啊,非常的冗长难懂,意义非常得多。并且这个语言呢,他主要传递一种信息。所以说,我们在对传统理解的时候,不是只是在字面上,文字上去理解,而是要透过这个语言文字载体去理解,透过这个要表达什么?

  我们语言,都是要向我们表达一个意思。例如“我已经吃过晚饭了。”他传递什么信息?这是告诉你我这个时候,肠胃的状态,心理的状态。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载体!都是工具!我们不是要在语言文字上去做文章,而是要透过这个语言文字的行间去了解佛要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要“依义不依语”。我们要知道,这个语言文字与道的关系,语言文字,只是符号,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语言文字载体给我们传递信息,那么,佛经透过语言文字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觉悟!三藏十二部,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觉悟,能够去烦恼,证菩提。所以,我们在讲《金刚经》的过程中也要本着这样的方法。比如,“如是我闻“如:如果,是:这样,我:阿难,闻:听到。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个文字去理解里面的意思,佛法的文字与一般的文字不一样,它是透过这些文字向我们传播佛法的真理的。所以呢,我们的思想怎样去接近佛法的智慧海,去接近佛法的智慧根,然后去检验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内心的智慧根,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觉悟。

  另外,《金刚经》里也有一些明相,比如,罗汉,比丘,须菩提,这些东西我们不做过多的阐释。所以,我们重要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讲。所以,微言大义,依义不依语。

  我们讲金刚经就将本着这样两个原则。

  二、本经的宗旨——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觉悟。

  我为什么做这样的概括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我慢,我执,非常的严重。这部《金刚经》就是要我们放下我慢,放下我执。怎么放下呢?“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就是对众生而言,我们都有这个义务帮助他们觉悟;同时还有一句话,“而实无众生可灭度者”——什么意思?度一切众生,就是奉献,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乃至佛法上的,都是度众生的工具。“而无众生可灭度者”是讲:众生也是虚妄的,也是空的,我自己能度化的人也是虚幻的,也是空的。所以呢,我们说:在奉献中忘我,忘我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达到觉悟!这个精神非常重要!

  我们常说,生活中人们的我执非常重,非常计较,可是我们现在还发现,学佛的人啦,在奉献中,在度化众生中,也还是有“我”的,也还是有我执我慢的。比如,这个世间人,他帮助人的时候,都是有计较的,都是求回报的。我们常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这个人简直没良心啊,他困难的时候我帮助过他,我给他很多恩惠,很多好处,他现在恩将仇报啊。”你想想,这表现出来什么问题?图回报嘛。人家帮助了他,就一定要他人对我好。按佛法讲,这是没有道理的。佛法讲,帮助别人,是无条件的!这个就是在奉献中忘我。

  我们学佛的人都做到了嘛?包括我都在反思。为什么图回报,因为我执嘛,我们学佛的人,也有学佛人的“我执”,也带来很多烦恼。在寺庙里,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我到这里来,我捐了功德钱,100块,50块,第二次来,没有看到我的名字,马上去找师傅:”我捐了钱,怎么没有我的名字刻上?“于是发一大堆牢骚,发一大堆脾气,最后气得不得了,这是花钱买烦恼啊。这个有什么问题?就是因为奉献中没有忘我,就是因为图回报嘛,就是因为有我执嘛。而《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有众生可灭度者。如果一个人生活里,老是斤斤计较,怎么得自在,怎么得法喜,怎么有快乐?

  所以,我们把金刚经的精神概括成这么两句话,而金刚经实际上就是讲这么两句话——“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觉悟。”你去帮助人,给人方便,给人信心,给人力量的过程中自己非常之坦然,而不去计较对方会有什么回报。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佛法讲活在当下嘛,检查当下的一念心,就是看你的这一念心里,忘我没有?如果你能真正做到在当下一念能够忘我,你就得分自在,秒自在,分分秒秒都自在了。反过来,如果不排除我执的烦恼,那么你就分不自在,秒不自在,天天都不自在。那你这个学佛会有进步吗?很难的。“在奉献里忘我”,这是佛法里讲的福德,“在忘我中觉悟”这是佛法里讲的智慧。福德和智慧就在你的一念心里面。

  有人经常跟我讲:“师父啊,这个成佛不容易啊,难啊!”我问:“为什么?”,“因为要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才能成佛啊。”我说,“非也”。禅宗的精神,是在一念之间啊。不是吗?如果你能在一念中达到“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觉悟。”你能在一念当中积累智慧,积累福德,那你这一念就是佛啊。那为什么还是凡夫呢?因为你只是这一念做到,而非念念做到是佛。如果我们每个人能保持在每一念有奉献的心,有忘我的心,有觉悟的心,那么每一念就是佛。“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念念都奉献,都忘我,都觉悟了,所以他才是彻底圆满的,具备功德妙用的。而我们自己呢?虽然我们自己在一念觉悟了,可是保持不了,下一念,你就不是了,就还是凡夫了,所以,禅宗里强调:念念觉悟。“念念当下,念念觉悟”。所以,《金刚经》非常重要,是成佛的宝典。

  我们现在在生活里很难办到,那怎么办呢?不等于很难办就不办了,不能因为艰难就不去做了。当然是艰难,否则都成佛而非凡夫了。因为我们凡夫,历劫以来,习气毛病非常的重,所以是,有个过程。学佛人的有个毛病,一学佛了,一天以后就问:“师父啊,我怎么还没有成就呢?”要知道从发心到成就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物理讲惯性,习惯势力,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非常的严重,这个习惯力,这个惯性,老干扰我们发心,所以,我们还办不到。这里,我提倡大家经常“觉照”——从你的一念心去训练。学佛修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你心的训练!把你原来那个习气毛病的心训练成一个觉照的心,觉悟的心。我们现在这一生,已活了几十岁,习气毛病已经不得了,所以,由于习气惯性的干扰,使我们的发心很薄弱,使得我们奉献的心,觉悟的心不容易生起来。怎么办?觉照!注意当下那念心,把自私的心改变成无私的心。我怎么要无私的奉献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要把众生当父母看待,他们的痛苦就是我们亲人的痛苦,我们怎么能不管呢?如果能这样训练的话,我想是容易办到的。

  所以,整个〈金刚经〉的宗旨就概括成这么两句话——“在奉献中忘我,在忘我中觉悟”。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