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講,孔子講:不知生,焉知死?可見他們也注重生命永恒的問題。
可是,到五四運動後,特別是解放後,整個文化傳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外面西方的文化都進來了。佛法的傳播就發生了問題。以前,祖師大德,經典注釋也好,全是按照傳統文化的路線來做的。所以我們今天文化傳統發生了變化,給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就帶來了文字上,文化上和語言上的障礙。所以,大家産生”聽不懂“的困惑。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有人說:“師父啊,我聽的時候歡喜,知道應該怎麼做(應該發菩提心,應該去奉獻,覺悟),在你講的時候沒有問題,可是,回到生活中的時候就不行了,還是有煩惱。”這個,就對講法的人有一個要求:生活的體驗,自己被感動了以後,才能感動別人。所以,我們提倡:“爲了佛法,關照生活”。佛法就是關照生活的,讓你生活得自在,安詳,喜悅,快樂。
所以,我們講經有個原則,一方面要大衆化,要克服語言和文字障礙。因爲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生活在不同的階層,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語言。工人階層的人有工人的語言,生活在鄉村的人有鄉村人的語言,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語言。所以,我們要把傳統佛法的精神吃透,用大衆化的語言,用不同階層的語言來轉述佛法,讓不同階層的人,分享到佛法的喜悅,佛陀的法喜。另一方面,我們要本著一個生活化的原則。要避免與實際生活脫節。這個“佛”啊,對不同的人,怎麼講呢?對知識分子、工人階級、普通的老百姓,分別怎麼講?按我們傳統的講法,“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是覺悟的人,首先自己覺悟了,再幫助他人覺悟,最後圓滿。我們長期學佛的人,懂。可是,對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怎麼說呢?要這樣去解釋,要他懂的,恐怕非常地艱難。可是,我們學佛法的人,有責任有義務讓其他的人懂得,所以,就要用大衆化的語言用生活中的感悟。
比如,普通鄉下的老太太:“師父啊,我要皈依。”要皈依,總不可能什麼都不講吧。皈依什麼呢?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天地下最善良最體貼的人,是天底下最懂得關懷人的人,是最懂得怎樣幫助別人的人,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這樣啊,她就覺得很實在,不是飄渺虛無的。可是對知識分子這樣講,就太簡單了。對知識分子講:“佛是智慧圓滿,人格圓滿,修養圓滿。”可是,這樣對老太太講她聽不懂。所以啊,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語言來轉述。對知識分子講:“佛是智慧圓滿,人格圓滿,修養圓滿的。”圓滿:我們用現在話的講,就是保持你智慧和人格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所以說,在沒有成佛之前,都不圓滿,這體現在不穩定,不連續。當你在現實生活中的時候,被現實生活所左右,智慧就沒有連續性,穩定性,所以,你這個智慧沒有連貫性。所以,佛的智慧是連續的,穩定的,這個就是圓滿了。
這個就要靠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把道理用現代的語言載體,現代文字的載體,現在模式的載體表現出來,讓大家能夠了解接受。所以,將來一定要本著這個原則。這次我們講金剛經也是用這個原則。這個也是大家以後弘揚佛法的原則——用大衆化的語言,用生活中的感悟。
2、微言大義,個別所提。
就是說,古代的文字啊,非常的冗長難懂,意義非常得多。並且這個語言呢,他主要傳遞一種信息。所以說,我們在對傳統理解的時候,不是只是在字面上,文字上去理解,而是要透過這個語言文字載體去理解,透過這個要表達什麼?
我們語言,都是要向我們表達一個意思。例如“我已經吃過晚飯了。”他傳遞什麼信息?這是告訴你我這個時候,腸胃的狀態,心理的狀態。所以一切語言文字,都是載體!都是工具!我們不是要在語言文字上去做文章,而是要透過這個語言文字的行間去了解佛要告訴我們什麼。就是要“依義不依語”。我們要知道,這個語言文字與道的關系,語言文字,只是符號,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語言文字載體給我們傳遞信息,那麼,佛經透過語言文字給我們傳遞什麼信息呢?覺悟!叁藏十二部,傳遞給我們的就是:覺悟,能夠去煩惱,證菩提。所以,我們在講《金剛經》的過程中也要本著這樣的方法。比如,“如是我聞“如:如果,是:這樣,我:阿難,聞:聽到。更重要的是要透過這個文字去理解裏面的意思,佛法的文字與一般的文字不一樣,它是透過這些文字向我們傳播佛法的真理的。所以呢,我們的思想怎樣去接近佛法的智慧海,去接近佛法的智慧根,然後去檢驗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內心的智慧根,喚起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覺悟。
另外,《金剛經》裏也有一些明相,比如,羅漢,比丘,須菩提,這些東西我們不做過多的闡釋。所以,我們重要從以上兩個方面來講。所以,微言大義,依義不依語。
我們講金剛經就將本著這樣兩個原則。
二、本經的宗旨——在奉獻中忘我,在忘我中覺悟。
我爲什麼做這樣的概括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有:我慢,我執,非常的嚴重。這部《金剛經》就是要我們放下我慢,放下我執。怎麼放下呢?“我皆令入無余涅磐而滅度之。”就是對衆生而言,我們都有這個義務幫助他們覺悟;同時還有一句話,“而實無衆生可滅度者”——什麼意思?度一切衆生,就是奉獻,不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乃至佛法上的,都是度衆生的工具。“而無衆生可滅度者”是講:衆生也是虛妄的,也是空的,我自己能度化的人也是虛幻的,也是空的。所以呢,我們說:在奉獻中忘我,忘我的目的是什麼?是要達到覺悟!這個精神非常重要!
我們常說,生活中人們的我執非常重,非常計較,可是我們現在還發現,學佛的人啦,在奉獻中,在度化衆生中,也還是有“我”的,也還是有我執我慢的。比如,這個世間人,他幫助人的時候,都是有計較的,都是求回報的。我們常常聽到有這樣的抱怨:“這個人簡直沒良心啊,他困難的時候我幫助過他,我給他很多恩惠,很多好處,他現在恩將仇報啊。”你想想,這表現出來什麼問題?圖回報嘛。人家幫助了他,就一定要他人對我好。按佛法講,這是沒有道理的。佛法講,幫助別人,是無條件的!這個就是在奉獻中忘我。
我們學佛的人都做到了嘛?包括我都在反思。爲什麼圖回報,因爲我執嘛,我們學佛的人,也有學佛人的“我執”,也帶來很多煩惱。在寺廟裏,我經常看到這樣的事情:我到這裏來,我捐了功德錢,100塊,50塊,第二次來,沒有看到我的名字,馬上去找師傅:”我捐了錢,怎麼沒有我的名字刻上?“于是發一大堆牢騷,發一大堆脾氣,最後氣得不得了,這是花錢買煩惱啊。這個有什麼問題?就是因爲奉獻中沒有忘我,就是因爲圖回報嘛,就是因爲有我執嘛。而《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有衆生可滅度者。如果一個人生活裏,老是斤斤計較,怎麼得自在,怎麼得法喜,怎麼有快樂?
所以,我們把金剛經的精神概括成這麼兩句話,而金剛經實際上就是講這麼兩句話——“在奉獻中忘我,在忘我中覺悟。”你去幫助人,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力量的過程中自己非常之坦然,而不去計較對方會有什麼回報。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佛法講活在當下嘛,檢查當下的一念心,就是看你的這一念心裏,忘我沒有?如果你能真正做到在當下一念能夠忘我,你就得分自在,秒自在,分分秒秒都自在了。反過來,如果不排除我執的煩惱,那麼你就分不自在,秒不自在,天天都不自在。那你這個學佛會有進步嗎?很難的。“在奉獻裏忘我”,這是佛法裏講的福德,“在忘我中覺悟”這是佛法裏講的智慧。福德和智慧就在你的一念心裏面。
有人經常跟我講:“師父啊,這個成佛不容易啊,難啊!”我問:“爲什麼?”,“因爲要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才能成佛啊。”我說,“非也”。禅宗的精神,是在一念之間啊。不是嗎?如果你能在一念中達到“在奉獻中忘我,在忘我中覺悟。”你能在一念當中積累智慧,積累福德,那你這一念就是佛啊。那爲什麼還是凡夫呢?因爲你只是這一念做到,而非念念做到是佛。如果我們每個人能保持在每一念有奉獻的心,有忘我的心,有覺悟的心,那麼每一念就是佛。“一念覺悟一念佛,念念覺悟念念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念念都奉獻,都忘我,都覺悟了,所以他才是徹底圓滿的,具備功德妙用的。而我們自己呢?雖然我們自己在一念覺悟了,可是保持不了,下一念,你就不是了,就還是凡夫了,所以,禅宗裏強調:念念覺悟。“念念當下,念念覺悟”。所以,《金剛經》非常重要,是成佛的寶典。
我們現在在生活裏很難辦到,那怎麼辦呢?不等于很難辦就不辦了,不能因爲艱難就不去做了。當然是艱難,否則都成佛而非凡夫了。因爲我們凡夫,曆劫以來,習氣毛病非常的重,所以是,有個過程。學佛人的有個毛病,一學佛了,一天以後就問:“師父啊,我怎麼還沒有成就呢?”要知道從發心到成就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物理講慣性,習慣勢力,因爲我們的習氣毛病非常的嚴重,這個習慣力,這個慣性,老幹擾我們發心,所以,我們還辦不到。這裏,我提倡大家經常“覺照”——從你的一念心去訓練。學佛修行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對你心的訓練!把你原來那個習氣毛病的心訓練成一個覺照的心,覺悟的心。我們現在這一生,已活了幾十歲,習氣毛病已經不得了,所以,由于習氣慣性的幹擾,使我們的發心很薄弱,使得我們奉獻的心,覺悟的心不容易生起來。怎麼辦?覺照!注意當下那念心,把自私的心改變成無私的心。我怎麼要無私的奉獻呢。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要把衆生當父母看待,他們的痛苦就是我們親人的痛苦,我們怎麼能不管呢?如果能這樣訓練的話,我想是容易辦到的。
所以,整個〈金剛經〉的宗旨就概括成這麼兩句話——“在奉獻中忘我,在忘我中覺悟”。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