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課記錄·9月15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菁、小布丁記錄
今天晚上我們先講《金剛經》的題目。《金剛般若波羅蜜》是《金剛經》的全稱。我們分叁部分來講:1、金剛,2、般若,3、波羅蜜。
"金剛"是個譬喻,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堅硬,二是珍貴。這兩個特點用來比作佛教的“般若”。按照過去的“五不譯”原則,這個“般若”沒有翻譯過來,按我們現在的語言大概可以翻譯爲“智慧”。這個般若智慧和我們現在所講的普通的智慧不太一樣。爲什麼呢?我們普通人講“這個人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這是世間人所講的事事變通,只是世間上的一些小聰明。與佛教的這個智慧是無法比擬的。而佛教的這個智慧它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自在,生活得安詳,另一點,擺脫煩惱,迷茫和困惑。所以,佛教裏講的智慧啊就和普通世間上講的智慧不太同。我們世間一般人講“這個人聰明一點“就是有智慧。”佛教裏的智慧是要遠離語言障礙,遠離文字障礙,真正覺悟了世間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回到我們人生本來的境界。可是,這個智慧是很難擁有的。我們世間普通的人,我經常講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不斷地提高了,好象我們什麼都不缺了。可是,我要說,我們還缺。我們人生最缺什麼呢?你知道嗎?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在我們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以後,我們最缺什麼?哦,網上有人回答:缺智慧。是的,可是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那個智慧,不是耍小聰明,人生只有當擁有佛法的智慧後,你才能真正分享佛陀的法喜,你才能真正進入佛陀生活的那個自在覺悟的境界。所以,我們佛教徒,每一個學佛的人,要趕緊精進起來,如何去擁有智慧,如何去把握智慧,如何去運用智慧指導世間的生活?世間上的人,你想想看,有沒有學佛一下子就把生死的問題都解決了的?有這麼靈驗嗎?用世間上的方法是很難辦到的。那就只有當你擁有了佛法的智慧後,你才能在茫茫的生死苦海裏面有一線光明,有一線希望。但是,我們也不要沒有信心,也不要妄自菲薄。覺得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的生活煩惱太多,苦惱太多,好象這個...不見得。爲什麼這麼講?...智慧就已經擁有了基礎。
我經常聽一些老居士講:“師父啊,我業障深重啊。我怎麼沒有智慧啊。”我說:“你怎麼沒有智慧啊?”,他說:“我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我說:“你錯了。”我說:“老居士啊,你要清楚,佛法的智慧不是用文化來衡量,不是用知識來衡量,而是用你是否擁有清淨心,是否擁有恭敬心來衡量。”當我們擁有清淨心,擁有智慧心,那你的智慧就成就了一半。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清代晚期的時候,在成都的文殊院,有個老和尚,叫桂芳老和尚。他沒有文化,以前是個長工,老方丈一看他,知道他在過去劫中積累的善根非常深厚,就有意要磨練他。他說:“你沒有文化,我教你一個修行的方法。”桂芳和尚就說:“好啊,師父你教我什麼修行的方法呢?”方丈說:“你每天晚上去拜佛吧。”桂芳說:“好啊,我到哪裏去拜呢?”老方丈就給他講:“我那裏供了一個彌勒菩薩。你每天晚上就到那裏去拜。”桂芳和尚就問:“師父啊,那我每天晚上拜到什麼時候呢?”老方丈就說:“你每天晚上拜到看到彌勒菩薩那尊佛像動的時候你就不拜了。”于是,桂芳和尚每天晚上就去拜。因爲老方丈是有意考驗他的,他在彌勒菩薩背後牽了根繩子,當桂芳和尚拜不動了的時候,方丈就去拉一下繩子,那個彌勒菩薩的佛像就動了,桂芳和尚一看見,就不拜了,就回去休息了。就這樣,桂芳和尚拜了叁年,每天晚上都不間斷。後來,有一天晚上啊,方丈有事去接待,就沒有去拉繩子,可是奇迹出現了。什麼奇迹呢?就是桂芳和尚去拜的時候啊,那個彌勒菩薩就走下來了,問他:“你每天這樣虔誠地拜啊,從來沒有偷懶,從來沒有間斷過,很令人感動,你拜了這麼叁年,現在你想要什麼嗎?”如果要是我們啊,我想大家都會向彌勒菩薩要很多的恩惠,“我需要平安,我需要吉祥”。可是那個桂芳和尚啊,那真是達到了無求的境界,他說:“你看我們這個廟裏啊,什麼吃的,穿的,住的,都有,我什麼都不缺啊。”哈,彌勒菩薩想這個人好,就回去了。那個桂芳和尚看到彌勒菩薩動了,就以爲拜佛的時間到了,該回去休息了。老方丈接待完後,就來看,沒有看見桂芳和尚,就去問他:“你怎麼不拜了呢?”桂芳和尚說:“你不是告訴我嗎?看見彌勒菩薩動了就不拜了嗎?”咦,老方丈心裏就想啊,“我沒有去拉繩子,佛像怎麼會動呢?”桂芳和尚接著說:“我看見彌勒菩薩動了,所以就不拜了啊。”老方丈就說:“怎麼會這樣呢?”桂芳和尚就說:“彌勒菩薩不但動了,還走下來,給我說話,問我要什麼?”老方丈就問他:“那你說你要什麼了嗎?”桂芳和尚回答說:“你看我生活裏什麼都不缺,我什麼都沒要。”然後,老方丈說:“傻瓜呀,要智慧嘛。”桂芳和尚記住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去拜,彌勒菩薩又走下來了,又問他:“你要什麼呢?”他說:“我要智慧。”我們上面說了,那個桂芳和尚啊,是當長工出生的,按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低層的打工仔,沒有讀過書,可是,就從那個晚上後,他雖然不識字,但可以講經說法了。但是,他講經的時候需要旁邊有個人給他念。念一段,他講一段。
那麼,通過這個故事啊,我們要明白個什麼道理呢?智慧不等于知識,不等于文化!智慧的來源從清淨心中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保持一顆平等的心,無求的心,清淨無染的心,那麼,智慧的光明啊就自然地顯現了。這樣,你在生活裏面就會打破障礙,打破困惑,打破迷茫,能夠真正生活得自如,能夠真正生活得安詳。所以,我們講,人生啊,現在我們最缺的是什麼?是智慧!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在生活裏面擁有象佛一樣清淨的智慧,但是,我們更要清楚,這個智慧不是靠求的,這個是求不來的,是靠我們修持。爲什麼?所謂修持,就是去開發我們內心的智慧寶藏。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就有一個無窮無盡的智慧的大寶藏。有一個般若,不增不減的,與佛一樣平等的智慧。只是我們啊,因爲妄想,執著,煩惱把智慧給淹沒了,障蔽了。這就如天空中的月亮一樣,每天晚上都有,只是因爲烏雲的遮蓋,所以,不一定都看得見。當風把雲吹散了後,月亮就自然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智慧的寶藏本自具足。就靠我們自己想辦法,通過精進,通過努力,克服煩惱,那我們智慧的寶藏就自然地顯露出來,那我們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充滿法喜的人生。所以,我經常給人家講:“含心當來清涼月,智慧人生最吉祥。”所以,這裏講的這個“般若”啊,不同于世間普通的智慧,它是我們能夠達到覺悟解脫的一把鑰匙,是我們成佛路上的一盞明燈,是我們在真實苦海裏面導航的航標。如果我們擁有了般若的智慧,我們的人生在茫茫苦海裏面就不會迷失方向,就會真正地去沿著智慧的路走下去。那,我們的人生就非常的圓滿,非常的美好。所以,我們這裏講的是要這樣的一種“智慧”——是清淨的,無染的,無求的,能夠給我們人生帶來光明,給我們人生帶來自在,給我們人生帶來潇灑的這樣一個寶藏。
所以,這裏用金剛來做譬喻,上面講了,金剛兩個特征,一個是堅固,一個是珍貴。首先,我們講這個“堅固”。人生擁有智慧才是最堅固的。爲什麼?智慧如利劍。文殊菩薩手裏不是執一支劍嗎?有些人就問我:“法師啊,菩薩裏面不是講慈悲嗎?那文殊菩薩怎麼拿劍呢?那哪裏是慈悲呢?”我給他講啊:“文殊菩薩手裏拿的劍是個象征,是給我們傳遞一個信息。”什麼信息呢?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是智慧的代表,所以,利劍喻智慧。當我們擁有利劍的時候,你看,我們伐樹也好,砍木也好,那才砍得動啊。這個利劍就是要砍除我們人生的雜草叢林啊。那麼,我們人生的雜草叢林是什麼?是煩惱啊,自私啊,等等。用智慧的利劍才能斬斷雜草,用智慧的利劍才能斬除煩惱的叢林。所以,佛教裏面用金剛的堅固性比喻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用智慧的利劍才能消除煩惱和障礙。那麼,人生最大的煩惱是什麼?有人告訴我嗎?是自私啊。當然這個自私也好,我執也好,都是無明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種具體的體現。星雲大師有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個人對世間任何形式的鬥爭,通過努力都是可以解決的。可是,當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私欲,欲望,自私的時候,你是束手無策的,你是沒有辦法的。那麼,這個時候靠什麼解決?要靠智慧的利劍,靠智慧的力量才能夠消除我們每個人自私的心,貪欲的心,固執的心。所以,這裏用金剛的堅韌性比喻佛法裏面講的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是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比擬的,具有其他任何一種東西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金剛有一個珍貴性。這個也比喻智慧,比喻智慧的難得。
永嘉證道歌裏講到:“摩呵般若波羅蜜,最真最貴最...”爲什麼?難得。我不知道大家學佛多長時間,有些人啊,包括我自己在內,學佛十幾年,佛法真正的智慧嘗到了點沒有?所以,我們要付出一切的代價,付出一切的行動,慢慢地才能夠去開發我們那個智慧的寶藏,才能慢慢地擁有一點智慧。所以,這裏是用金剛的珍貴來比喻智慧的難得。世間上物質的東西很容易得到,黃金都有價,多少錢一克,可是,這個智慧不是可以用金錢可以買得到的。買得到嗎?你買過沒有?我想啊,艱難得很啦,不是靠金錢可以買到的,而是要靠你自己修持的,要靠你自己開發的,要靠你自己斷煩惱,自心才會有智慧的顯現的。所以,佛法裏面就用金剛的珍貴性比喻這個智慧的珍貴性。智慧是無價的,但也不要因此喪失信心,說:“黃金都是有價的,都是可以用錢買到的,…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