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二▪P2

  ..續本文上一頁而智慧是無價,那怎麼得到呢?不是沒有希望了?”希望是有的,爲什麼?我們要相信佛!佛告訴我們的,每個人內心裏面都有。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都有坐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什麼是靈山塔?智慧的寶藏之塔啊,喻智慧的燈塔。所以呢,我們要好好地懂得這個道理。當我們踏上了學佛的路上,你已經與佛法結上緣了,也已經與智慧結上緣了,也已經向智慧的方向在邁步了。

  現在不是講上網嗎?有一年,在柏林寺的夏令營裏面,講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發出一個號召,號召什麼?號召我們要上網,要上佛學的網,上智慧的網,那麼,我們就成爲一個無窮無盡的智慧的網絡,佛學的網絡。上智慧的網,這個,才是我們學佛人應該走的道路。現在不是講資源共享嗎?大家也要智慧共享啊。這裏網絡教學就是智慧共享啊。所以,雖然智慧很珍貴,但是,只要你學佛,就已經邁向了光明的路,邁向了擁有智慧的路,關鍵就看我們怎樣不斷地,連續地,穩定地去學佛。(上堂課關于連續、穩定的智慧的闡述的重述,這裏略)。

  所以,我們前面講,用金剛比喻智慧的堅固,智慧的珍貴。

  下面我們講:波羅蜜。這是梵語。是古印度的話,現代的話講是:“到彼岸”。到彼岸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六道衆生啊,都是生活在生死中,輪回中,茫茫苦海中,佛法中講,如果你能擺脫生死,擺脫苦海,那就是彼岸。那怎樣才能到達彼岸?那靠什麼?靠象金剛一般堅固珍貴的智慧。也只有擁有般若智慧,才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問題,才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煩惱、痛苦,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生活得自在。

  這樣就有個問題:“到彼岸。”,那麼,好象一般人都感覺說:“這個彼岸很遠,我們怎麼能到得了?我們到了是什麼感覺?”你們說彼岸在哪裏?有人告訴我嗎?彼岸在哪裏?網上有人說“是清淨”,有人說是“心”。”還有沒有?對了!是當下!說是極樂也可以。彼岸就在當下,就在一念間。爲什麼說彼岸就在一念間,就在當下?爲什麼?有人告訴我嗎?因爲你在一念中沒有煩惱,沒有執著,智慧的光芒就會顯現。智慧的彼岸啊。就在一念間,在當下,擁有如金剛般堅固和珍貴的智慧!當下的智慧,當下的彼岸。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有這個精神和氣質,不要覺得彼岸非常遙遠,不要覺得彼岸在十萬八千裏,不要以爲彼岸是要坐火箭才能到達的地方。諸位呀,要知道彼岸就在我們在心中,在一念間!如果彼岸還有距離的話,那麼遙遙無期啊,怎麼能到達啊?我想,如果彼岸真的有距離的話,彼岸坐火箭也是去不了。所以呢,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彼岸就在當下。彼岸就在一念間。”因爲擁有智慧嘛。如果說,彼岸在另一個他方世界,另一個極樂世界,你不斷煩惱,即使去了,還不是極樂。極樂也在一念間,也在你心中。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老說,過去有人講一句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就想,“不用回頭,當下就是彼岸!”覺悟嘛。,就看你當下一念間有沒有智慧!如果說你當下裏面沒有智慧,你再怎麼回頭,你就是把頭轉個彎兒,那還不是彼岸!所以啊,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能夠在一念間,在當下,能夠有智慧的火花啊,那你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地充滿喜悅,真正地充滿光明,處處自在,時時自在。

  所以,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道理。在生活裏面,在當下,擁有智慧。如何擁有智慧?這個又是一個問題哦。如何擁有智慧?大家知道嗎?這裏啊,我不知大家有經驗沒有啊。我給大家講一個生活中的細節。不知大家有沒有過用手電筒的經驗?比如,我們晚上走路的時候,遇到那個地方沒有燈光的時候,就把手電筒的開關按一下,手電筒亮了,我們可以走路了。當我們走到了燈光的地方還要按手電筒嗎?那當然不按了。所以,生活裏面擁有智慧,就象打手電筒一樣的道理!爲什麼這樣講?就是說,當你生活裏面有煩惱,有不自在的時候,就是你真正能擁有智慧的時候!就如有些人說:“我生活裏面有煩惱,我生活裏面有這樣那樣的生活問題。”這就是你修行的最好的辦法啊,就是你開發智慧最好的時候!就是你千萬不要怕煩惱,能夠覺悟,能夠觀察,那當下的智慧現出來,你的煩惱就被洗掉了。那那麼你說,在那個一念間你不是覺悟的嗎?不是在極樂世界嗎?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樣的原理。不要怕自己有煩惱,不要怕有坎坷,越是煩惱越能夠考驗你,越是煩惱越能夠鍛煉你。但是,我不是提倡大家去找煩惱,不是,而是要敢于認識煩惱,敢于面對面對現實,去正視!這樣的話,你啊,才能真正地沖破現實生活裏面很多的誘惑,才能真正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才能真正的保持“入世而出世”。現實生活裏面,每天都要穿衣吃飯,但是你每天的穿衣吃飯都要意識到那顆覺悟的心啊。而這個才是現實生活裏面佛教徒的本識。所以,通過“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我們懂得這個道理。

  “經”字,按傳統的講法一大堆。大概的我們不去講了。總之,“叁藏”,“經”是佛說的,“律”是佛定的,“論”是佛的弟子對佛陀的教育的闡釋、解說。所以,這個“經”是表示是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用 智慧去度脫我們生死的苦海的這樣一部經典。

  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大概地把這個題目講了一下。下面呢,佛法通過這個絲綢之路,能夠不斷地從中原延伸,傳到中國來,這個啊,跟曆代的祖師大德的艱苦求法,還有印度的高僧大德通過這個路不畏艱辛地來中國傳法都是分不開的。這麼一個佛法的傳播,經典的翻譯,都是和他們分不開的。

  我們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可能都知道,是鸠摩羅什翻譯的。這裏呢,我們對鸠摩羅什法師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爲什麼要做這樣一個介紹呢?我想啊,大家今天能夠在這樣一個時代,佛法流傳兩千多年以來還能聽聞佛法,要感謝曆史上曾經不畏艱辛,曆經困苦,把佛法帶來的中國來的那些高僧大德,更要感謝那些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把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的祖師大德們。

  這裏,我們要介紹告訴鸠摩羅什大師大家,我們今天學佛啊,要有一個感恩的心。能感恩鸠摩羅什大師,能夠把這部經典翻譯過來,讓我們能夠通過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走上覺悟的路,走上成佛的路,走上圓滿人生,改造生命的路,踏上一條人生的光明大道,沒有崎岖,沒有坎坷,沒有黑暗,那裏只有平常,只有自在,只有安詳,只有灑脫!恐怕跟我們的鸠摩羅什大師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下面我們介紹鸠摩羅什大師。鸠摩羅什大師的生活年代大概是在公元343-418年,他是丘茨人,就是我們現在西域新疆一帶。鸠摩羅什是梵語,翻譯成漢語是“童壽”。什麼意思呢?因爲據說鸠摩羅什大師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長者相,有大人相,所以呢,就給他取了鸠摩羅什這個名字。鸠摩羅什大師他的祖先最早是印度人,印度的貴族。他的父親叫鸠摩羅炎,是個宰相(國師),本來他是想出家,後來由于環境所迫,就與丘茨國的國王的妹妹結婚了,後來就生下了鸠摩羅什。鸠摩羅什在七歲的時候就與他的母親一起出家了。他學習非常得快,又學大乘,又學小乘,很快就會講經說法,並且還會辯論,他與道師辯論,道師還辯敗了。所以,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在西域一帶地位非常的高。後來,在姚秦時代,符堅聽說他這個人非常厲害,于是派李光去請鸠摩羅什大師來,後來打了一仗,將鸠摩羅什大師搶來了。結果呢,走到涼州的時候,得到消息,符堅被人暗殺了,李光就不回去了。後來...(人名)去了以後,對鸠摩羅什也非常崇敬,也派周人去請,通過種種的波折,鸠摩羅什大師來到長安,就住在現在我們那個草堂寺,翻譯經典。這個過程非常的複雜,我們不講太多。我們只是通過這個介紹要知道鸠摩羅什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他的翻譯是空前的,成就不僅僅是翻譯的經文的內容有系統,並且大量地翻譯了很多的般若經典,改變了過去那種翻譯(直譯)的辦法,開始用運用意譯的方法,就是用理解的辦法,而非直譯,所以語言非常流暢,文字非常優美,並且又不喪失佛法原有的含義。這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特點。比如我們現在看的這部《金剛經》,大家就能感受到這個特點。這裏,我們之所以要介紹提到鸠摩羅什大師,就是希望大家在學習《金剛經》的時候,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鸠摩羅什大師有一顆感恩的心,對佛陀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曆代的祖師大德,對傳授佛法都付出過艱辛勞動的人有一顆感恩的心!

  下面我們開始進入正式經文的講解。

  我們要知道,《金剛經》一共分32個小節。原來,沒有分這32個章節,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太子要學《金剛經》,就把這個《金剛經》分成了32個部分。整個是由上下兩個部分構成:從第一部分到十六是上半部分,從十七到叁十二是下部分。分別從如何降伏其心,如何修學,這個方法和精神做解說。我們在經文裏面還會談到。

  上半部分第一節:法會因由分第一。

  這個“法會因由分”,怎麼理解?我想啊,大家都有開會的經驗。我們一般開大會,是不是有個開幕式,開幕式後開始正式開大會,最後還有個閉幕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傳統的講法,按現在的講法,經文裏的“序分”相當于我們開大會的開幕式,“正宗分”相當于我們正式開大會,“流通分”相當于閉幕式。例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的開幕式不也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在開大會,在哪開,有哪些人參加。這就是“序分”。“正宗分”,這裏講的是我們正式開大會,就是佛的講經。會後的閉幕式是:大會開得很成功,非常圓滿希望大家能夠把會議的精神帶回去,能夠落實,回去…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