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而智慧是无价,那怎么得到呢?不是没有希望了?”希望是有的,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佛!佛告诉我们的,每个人内心里面都有。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坐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什么是灵山塔?智慧的宝藏之塔啊,喻智慧的灯塔。所以呢,我们要好好地懂得这个道理。当我们踏上了学佛的路上,你已经与佛法结上缘了,也已经与智慧结上缘了,也已经向智慧的方向在迈步了。

  现在不是讲上网吗?有一年,在柏林寺的夏令营里面,讲课要结束的时候,我发出一个号召,号召什么?号召我们要上网,要上佛学的网,上智慧的网,那么,我们就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智慧的网络,佛学的网络。上智慧的网,这个,才是我们学佛人应该走的道路。现在不是讲资源共享吗?大家也要智慧共享啊。这里网络教学就是智慧共享啊。所以,虽然智慧很珍贵,但是,只要你学佛,就已经迈向了光明的路,迈向了拥有智慧的路,关键就看我们怎样不断地,连续地,稳定地去学佛。(上堂课关于连续、稳定的智慧的阐述的重述,这里略)。

  所以,我们前面讲,用金刚比喻智慧的坚固,智慧的珍贵。

  下面我们讲:波罗蜜。这是梵语。是古印度的话,现代的话讲是:“到彼岸”。到彼岸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六道众生啊,都是生活在生死中,轮回中,茫茫苦海中,佛法中讲,如果你能摆脱生死,摆脱苦海,那就是彼岸。那怎样才能到达彼岸?那靠什么?靠象金刚一般坚固珍贵的智慧。也只有拥有般若智慧,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问题,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烦恼、痛苦,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生活得自在。

  这样就有个问题:“到彼岸。”,那么,好象一般人都感觉说:“这个彼岸很远,我们怎么能到得了?我们到了是什么感觉?”你们说彼岸在哪里?有人告诉我吗?彼岸在哪里?网上有人说“是清净”,有人说是“心”。”还有没有?对了!是当下!说是极乐也可以。彼岸就在当下,就在一念间。为什么说彼岸就在一念间,就在当下?为什么?有人告诉我吗?因为你在一念中没有烦恼,没有执着,智慧的光芒就会显现。智慧的彼岸啊。就在一念间,在当下,拥有如金刚般坚固和珍贵的智慧!当下的智慧,当下的彼岸。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这个精神和气质,不要觉得彼岸非常遥远,不要觉得彼岸在十万八千里,不要以为彼岸是要坐火箭才能到达的地方。诸位呀,要知道彼岸就在我们在心中,在一念间!如果彼岸还有距离的话,那么遥遥无期啊,怎么能到达啊?我想,如果彼岸真的有距离的话,彼岸坐火箭也是去不了。所以呢,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彼岸就在当下。彼岸就在一念间。”因为拥有智慧嘛。如果说,彼岸在另一个他方世界,另一个极乐世界,你不断烦恼,即使去了,还不是极乐。极乐也在一念间,也在你心中。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老说,过去有人讲一句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就想,“不用回头,当下就是彼岸!”觉悟嘛。,就看你当下一念间有没有智慧!如果说你当下里面没有智慧,你再怎么回头,你就是把头转个弯儿,那还不是彼岸!所以啊,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样的话,你能够在一念间,在当下,能够有智慧的火花啊,那你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地充满喜悦,真正地充满光明,处处自在,时时自在。

  所以,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在生活里面,在当下,拥有智慧。如何拥有智慧?这个又是一个问题哦。如何拥有智慧?大家知道吗?这里啊,我不知大家有经验没有啊。我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的细节。不知大家有没有过用手电筒的经验?比如,我们晚上走路的时候,遇到那个地方没有灯光的时候,就把手电筒的开关按一下,手电筒亮了,我们可以走路了。当我们走到了灯光的地方还要按手电筒吗?那当然不按了。所以,生活里面拥有智慧,就象打手电筒一样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讲?就是说,当你生活里面有烦恼,有不自在的时候,就是你真正能拥有智慧的时候!就如有些人说:“我生活里面有烦恼,我生活里面有这样那样的生活问题。”这就是你修行的最好的办法啊,就是你开发智慧最好的时候!就是你千万不要怕烦恼,能够觉悟,能够观察,那当下的智慧现出来,你的烦恼就被洗掉了。那那么你说,在那个一念间你不是觉悟的吗?不是在极乐世界吗?所以,我们要懂得这样的原理。不要怕自己有烦恼,不要怕有坎坷,越是烦恼越能够考验你,越是烦恼越能够锻炼你。但是,我不是提倡大家去找烦恼,不是,而是要敢于认识烦恼,敢于面对面对现实,去正视!这样的话,你啊,才能真正地冲破现实生活里面很多的诱惑,才能真正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才能真正的保持“入世而出世”。现实生活里面,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但是你每天的穿衣吃饭都要意识到那颗觉悟的心啊。而这个才是现实生活里面佛教徒的本识。所以,通过“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几个字,我们懂得这个道理。

  “经”字,按传统的讲法一大堆。大概的我们不去讲了。总之,“三藏”,“经”是佛说的,“律”是佛定的,“论”是佛的弟子对佛陀的教育的阐释、解说。所以,这个“经”是表示是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是用 智慧去度脱我们生死的苦海的这样一部经典。

  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大概地把这个题目讲了一下。下面呢,佛法通过这个丝绸之路,能够不断地从中原延伸,传到中国来,这个啊,跟历代的祖师大德的艰苦求法,还有印度的高僧大德通过这个路不畏艰辛地来中国传法都是分不开的。这么一个佛法的传播,经典的翻译,都是和他们分不开的。

  我们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可能都知道,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里呢,我们对鸠摩罗什法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介绍呢?我想啊,大家今天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佛法流传两千多年以来还能听闻佛法,要感谢历史上曾经不畏艰辛,历经困苦,把佛法带来的中国来的那些高僧大德,更要感谢那些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把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的祖师大德们。

  这里,我们要介绍告诉鸠摩罗什大师大家,我们今天学佛啊,要有一个感恩的心。能感恩鸠摩罗什大师,能够把这部经典翻译过来,让我们能够通过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学习走上觉悟的路,走上成佛的路,走上圆满人生,改造生命的路,踏上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没有崎岖,没有坎坷,没有黑暗,那里只有平常,只有自在,只有安详,只有洒脱!恐怕跟我们的鸠摩罗什大师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介绍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的生活年代大概是在公元343-418年,他是丘茨人,就是我们现在西域新疆一带。鸠摩罗什是梵语,翻译成汉语是“童寿”。什么意思呢?因为据说鸠摩罗什大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者相,有大人相,所以呢,就给他取了鸠摩罗什这个名字。鸠摩罗什大师他的祖先最早是印度人,印度的贵族。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个宰相(国师),本来他是想出家,后来由于环境所迫,就与丘茨国的国王的妹妹结婚了,后来就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七岁的时候就与他的母亲一起出家了。他学习非常得快,又学大乘,又学小乘,很快就会讲经说法,并且还会辩论,他与道师辩论,道师还辩败了。所以,他的影响非常的大,在西域一带地位非常的高。后来,在姚秦时代,符坚听说他这个人非常厉害,于是派李光去请鸠摩罗什大师来,后来打了一仗,将鸠摩罗什大师抢来了。结果呢,走到凉州的时候,得到消息,符坚被人暗杀了,李光就不回去了。后来...(人名)去了以后,对鸠摩罗什也非常崇敬,也派周人去请,通过种种的波折,鸠摩罗什大师来到长安,就住在现在我们那个草堂寺,翻译经典。这个过程非常的复杂,我们不讲太多。我们只是通过这个介绍要知道鸠摩罗什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他的翻译是空前的,成就不仅仅是翻译的经文的内容有系统,并且大量地翻译了很多的般若经典,改变了过去那种翻译(直译)的办法,开始用运用意译的方法,就是用理解的办法,而非直译,所以语言非常流畅,文字非常优美,并且又不丧失佛法原有的含义。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特点。比如我们现在看的这部《金刚经》,大家就能感受到这个特点。这里,我们之所以要介绍提到鸠摩罗什大师,就是希望大家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鸠摩罗什大师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佛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传授佛法都付出过艰辛劳动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式经文的讲解。

  我们要知道,《金刚经》一共分32个小节。原来,没有分这32个章节,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太子要学《金刚经》,就把这个《金刚经》分成了32个部分。整个是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从第一部分到十六是上半部分,从十七到三十二是下部分。分别从如何降伏其心,如何修学,这个方法和精神做解说。我们在经文里面还会谈到。

  上半部分第一节: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个“法会因由分”,怎么理解?我想啊,大家都有开会的经验。我们一般开大会,是不是有个开幕式,开幕式后开始正式开大会,最后还有个闭幕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传统的讲法,按现在的讲法,经文里的“序分”相当于我们开大会的开幕式,“正宗分”相当于我们正式开大会,“流通分”相当于闭幕式。例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我们的开幕式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在开大会,在哪开,有哪些人参加。这就是“序分”。“正宗分”,这里讲的是我们正式开大会,就是佛的讲经。会后的闭幕式是:大会开得很成功,非常圆满希望大家能够把会议的精神带回去,能够落实,回去…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