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課記錄·9月22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菁、小布丁記錄
上一講我們講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們當時提出我們所有的佛教徒應該向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學習,學習他們這種供養叁寶的精神,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講,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是我們後世供養叁寶的典範。現在我們接著往下講。
看到下面的經文:“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與大比丘”,那麼這裏有個詞,“比丘”,這是個專業的術語。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出家衆,出家的僧團,包括男性的和女性的,這裏講的“比丘”可能更大程度上講的是男性的。這裏比丘指舍棄世間的一切俗務,專心學佛,全身心地學佛,並且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叁寶,用自己一生的生命來弘揚佛法,利益大衆,所以,啊,這個“比丘”不是一般人能當的,他的標准也是非常得高。所以,根據一些資料表明,過去出家非常的不易。過去要出家你要先學習佛法,並且有很長的時間,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你能背誦經典,過去政府要考試,達到了一定程度,才允許出家。大家非常熟悉的玄奘法師,十叁歲出家時,就能背很多經典,那個主考官看見他能背那麼多東西,但按規定他不能出家,因爲年齡不夠。主考官就問他爲什麼要出家,他說了八個字:“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什麼意思呢?“遠紹如來”就是從過去久遠劫以來,繼承佛教的事業,繼承佛陀的家業,繼承佛教的命脈,繼承佛陀的慧根;“近光遺法”就是從現在開始,我要發心,把釋迦牟尼佛,把過去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遺留給我們的法寶,佛法的精神要發心流傳到後世,讓後世的衆生都能夠聽聞佛法,依佛法去修行,都能夠蒙佛的光明的照耀,都能夠出離苦海,都能夠擺脫生死輪回。于是,主考官看到他13歲啊,就有這麼大的志向,就破格錄取他了。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個主考官的眼光沒有錯的,玄奘法師經過自身的努力,成爲曆史是一代高僧,是出家人的楷模。我爲什麼講這個呢?就是說過去出家非常地不容易,通過一些文獻知道,比如一個人要出家,有些地方的政府就規定你要背誦《法華經》,你要背誦《涅磐經》。那你想想看,要一字不漏地背《法華經》和《涅磐經》,那已經是不簡單的了,所以,看出,過去出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高的要求,需要擺脫一切俗務,奉獻自己的身心和性命,利益大衆,很高尚的。所以,出家衆用比丘二字來涵概,也有特定的意義。按佛法講有叁個含義:“一、乞食,二、怖魔、叁、破惡”。
第一層含義,“乞食”——什麼意思呢?在印度,不象現在中國,廟裏有食堂,大家可以集體做飯,在印度,所有出家人,都是去乞食,托缽,南傳佛教,,,現在我們到斯裏蘭卡,到泰國,到緬甸,還能夠見到這種風範。就是大清早出家人起來後,就托著缽,到每家人的門口去,那施主啊,就把他們家做得最好的拿來供養師父。這是一方面,就是乞求世間的飲食,一滋養色身。爲什麼?有了身體才能夠修行啊。你想,一個修行人,叁天兩天生病,叁天兩天進醫院,一會兒又給你下病危通知書了,這怎麼修行呢?過去不是講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也是學佛的本錢!你只有身安樂,你才能真正去辦到。所以,我們過去講啊:“身安則道樂”。就是你身體要安,那麼你修行啊,才能有法喜。爲什麼?你想想看,如果一個人,他自己都忙不過,對自己的色身都照顧不過來,他哪還有時間來用功修行啊。所以呢,我們出家衆,首先向下乞食,向大衆,來滋養我們的色身,讓我們身心有保障,那我們修行才有基礎。另外,還有一個:向上,就是“乞求佛法”,以滋養慧命。就是通過自己多聞學習,從文字修,如叁摩地,用佛法來澆灌自己,用佛法來武裝自己,讓自己的這個法身慧命真正能夠得到延伸。所謂的“法身慧命”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的智慧寶藏,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的內心的光明,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寶藏平等,只是這個“聖者”是把這個智慧寶藏開發出來了,我們凡夫還沒有。那麼,通過什麼來開發?通過乞求佛法,通過聽聞佛法,這個法門,這個方便,來開發我們內心的智慧寶藏,最後達到成佛。所以這個“乞食”有這麼兩個意義:一是上乞佛法,以滋養法身慧命;二是下乞飲食,以滋養色身。這兩個是相互的,是相輔相成的,你要身體好,色身真正地安定,你才能修學佛法,也只有當你用功修學佛法,你的色身才能得到輕安,才能真正生活得快樂,身心才沒有疲憊感,才能真正地感到自在。 這是“比丘”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怖魔”。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宇宙觀,叁十叁天。叁十叁天裏的帝釋天,就是我們民間講的玉皇大帝,他是我們民間的主宰,是主宰叁界的。那麼,我們出家,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離叁界,擺脫輪回!爲什麼?如果你沒有出離叁界,就表示你還有生死,還沒有脫離苦海。過去世間不是有一句話嗎?“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發心出家,受戒的一刹那,就建立了擺脫生死,出離叁界的一個基礎。當我們真正發現資格認定,但最後還要靠你自己努力,要靠你自己去武裝。就是說,你具備一個資格。那麼帝釋天就害怕了,爲什麼?因爲如果你真正發心出家,就表示你要擺脫輪回,要真正跳出叁界,那麼帝釋天叁十叁天他就少了一個魔的眷屬,所以害怕了。所以,你想想發心出家很不容易啊。我參加一些發心受戒的活動,比如受菩薩戒,有的人啊,就會出現身體不好,生病的現象。爲什麼?這就是往昔劫中的業障,有帝釋天的作用,因爲你受戒,那個帝釋天害怕呀,所以你業障現前,就生病。所以出家衆在受戒的時候啊,一定要身心清淨,一心向道,才能過這一關。所以,每一個信徒啊,對出家人要升起恭敬心,尊敬心。爲什麼?因爲很不容易啊。他們發心出家,很了不得,都是過去劫中修來的福報!但是我反過來講,我們師父們啊,也不能夠因爲我有這個福報出家,我就該好好享受這個福報。我們要明白,佛法不是我們驕傲的本錢。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惜福,不要浪費,不要消耗掉,那樣的話,是非常可悲的。所以,從信佛的角度講,要恭敬出家衆,他們出家不容易,這是無量劫修來的福報。而從出家衆本身來講,我們不能夠因爲我們有福報出家,就要驕傲,就要浪費,就要耗費。那不行,從出家衆來說,要珍惜這個福報,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 第叁層:”破惡”,也叫殺賊。按佛法講,什麼是“惡”?佛法的善惡標准就是你真正地出離,發菩提心。這個才是真正的善,善業。如果說,你所修持的,帶有執著,這個帶有執著的修持就只是人天福報,不能夠出離。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出離。所以過去那個省安禅師啊,有個《勸發菩提心文》,裏面就講到:如果不發菩提心,修諸善業,亦如魔法。爲什麼?因爲你沒有發菩提心而修的那個善只是人天福報的善,你還是在叁界裏面,還是在六道輪回裏面,擺脫不了生死。佛教的善惡觀,是以你能不能夠發菩提心,能不能夠擺脫生死爲標准。所以,這個“破惡”是發起大心,發起菩提心來,能夠斷煩惱,破我執,什麼執?煩惱執!這個非常恐怖,這個煩惱要把我們自己那個心地的那個智慧寶藏,要把我們心地裏的那個如來藏遮蔽掉。所以要破惡。什麼惡,執著就是惡;什麼執?煩惱就是執! 所以,佛教善惡的標准就是看你發的什麼心:是無私的心,是奉獻的心,是大菩提心,那就是善,這是菩提之因,成佛之因;如果說你發的那個心非常得小,又自私,以我執爲中心,那你這個就只是世間有漏的善,只能感受人天福報,不能出離生死,還有惡法。所以,大家要真正發大心,要知道這個佛教善惡的標准。這個雖然高了一點,但是我們要知道,要向這個方向去奮鬥,要去努力!
所以我們過去不是講嗎?達摩祖師到了南京以後,去見了梁武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是個非常信仰佛教的皇帝。他修廟,當時的出家衆非常得多。我們過去讀詩裏面不是講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明那個時候的廟宇非常得多,梁武帝是有功勞的。但是呢,因爲達摩是傳禅的,是傳見性法門的,心地法門的,所以,他到了南京以後,那個梁武帝因爲自己又修廟,又布施,覺得自己的功德大得不得了了,他就問達摩祖師:“我每年修這麼多廟,供養這麼多出家衆,我有多大的功德?”意思就是想讓達摩祖師肯定他一下。豈料達摩祖師說:“你並無功德。”哎呀,這個話一聽,我們普通人,我不知道在聽法的各位有何感想?並無功德!知道爲什麼達摩祖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嗎?因爲啊,梁武帝他是有執著的,有我的,認爲那個功德是我的,是我做的,所以質量不高,就狹隘,就低級了。所以,後來啊,達摩祖師就說:“善惡之報,如影隨行。”你那個只是一些人天福報,如影隨行,過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告訴諸位——佛教善惡的標准是什麼:是看我們的心量:看我們的發心自私的還是無私的,是狹隘的還是廣大的,是有我執的還是無我執的,是索取的還是奉獻的。只有當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無私的,是廣大的,是無我執的,是奉獻的,是利益大衆的,那麼你這個才識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善業。所以,我們出家衆,發菩提心,就是要破惡,對除我執,對除煩惱執,對付狹隘,對付自私啊。所以呢,我們這裏講“比丘”的第叁層含義,用現在的話語做了一些解說。 所以你看,要當一個名副其實的比丘多難啊,多不容易啊。所以啊,我們現在,要號召我們的僧團,號召每一個出家衆,就是要按照這個來嚴格要求自己:精進修行,身心清淨;發大心,立大願,修大行,成大果,度大衆。這樣,才能真正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