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課記錄·10月13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箐、小布丁記錄
“時長老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一段在文字上都很簡單,但我覺得有必要給大家做一段解說。爲什麼呢?我們在平常學法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都做不到象須菩提這樣的心態。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須菩提作爲“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在我們看來,已經是非常有成就的,可是這裏看看,他在佛陀面前,要想請問佛法,要想深入法海,他“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那麼這句體現什麼問題?這是印度的風俗習慣,如果大家注意的話,在南傳佛教界的比丘和我們的藏傳佛教裏面都還保留著這樣的風俗。就是他們搭袈裟啊,是把右肩露出來的,“右膝著地”,就是說須菩提在請示佛陀開示之前啊,右腳跪在地上,左腿半立,不但如此,他還“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個“合掌恭敬”,諸位有何感受?爲什麼要這樣,並且我們要明白經文爲什麼要把這段文字記載下來。我希望大家通過這段文字啊,應該得到一些啓發。什麼樣的啓發呢?就是學習佛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夠聽聞佛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珍惜這個學佛的因緣,珍惜這個聽聞佛法的因緣!所以呢,我個人覺得,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出這樣的意義——佛法須于恭敬中求,要有恭敬心。平常我們看見很多信徒,對我說:“師父啊,佛法裏講“不著相”,所以呢,我到了廟裏,對佛像,對經書,我心裏不著相,心裏面恭敬,就不要什麼頂禮了。”我就給他講,我說,你這個想法是片面的。不知道這裏的諸位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學佛法心裏面恭敬就行了”你們是不是也有這樣想法?平常對佛法,對叁寶是不是這樣的心態。有人告訴我嗎?如果說,諸位啊,你有這樣的心態的話,我可以告訴你,你在佛法的理解上還不圓滿。爲什麼這樣說呢?佛法不但重視內心的恭敬,同時也重視外相上的恭敬。爲什麼這樣講?佛法講:“內外一如”,你內心的恭敬怎樣體現出來的呢?那就要通過外相。通過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傳遞,來表達你內心裏面的這種恭敬和虔誠。也只有你在形式上,在外相上這種恭敬和虔誠的流露,我們才可能知道你內心裏對待叁寶、對待佛法的恭敬程度。所以,我們這裏講,佛法是講內外一如的。內心與外相,是統一的!如果說,你只重視內心不重視外相,不圓滿,反過來,你只重視外相不重視內心的修養,那也是不圓滿的。爲什麼?如果用佛法的“理”“事”的道理來講的話,重內心是重理的,如果重外相,是重事,如果只重理不重視事不圓滿,如果只重視事不重視理,也不圓滿。爲什麼?佛法裏講華嚴的境界,就是“理事圓融”啊。要把我們內心的恭敬和我們外相的恭敬統一起來!讓內心的恭敬通過外相能夠流露出來,通過外相上恭敬的流露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內心的恭敬。所以諸位啊,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于恭敬中求。”很多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對老師,對法師是什麼樣的一個心態?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啊,我不是說要對我怎麼樣,而是說對佛法要怎樣,內心裏面的那份虔誠,那份恭敬生起來了沒有?諸位啊,生起來了沒有?有的人啊,老聽他講:“師父啊,我們學佛啊,非常的虔誠。”我說,虔不虔誠啊,那不是在嘴上,那是在你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就在你言行之間。爲什麼,因爲你這種虔誠,對佛法的恭敬心生起來後,把這種虔誠、恭敬,就融入血液裏,所以,他把這種虔誠恭敬跟生命融爲一體。這種虔誠和恭敬啊,是氣宇軒昂,這掩飾不了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啊,你的虔誠和恭敬生起來沒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通過什麼看?外在的相狀和內在的氣質,都可以感受得到你的那種虔誠和恭敬是不是真正的跟你的生命連接在一起。所以啊,通過這兩句話,我們這裏提出:“佛法于恭敬中求”,所以,如果我們諸位啊,對密教,對密宗感興趣的,就知道,密宗裏特別強調你對上師的恭敬,並且呢,還強調弟子在跟上師學法的時候,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我們現在很多人啊,愛去挑老師的毛病,挑法師的短處,這裏沒做到,那裏也沒做到,這裏也不好,那裏也不好。這都是不好的,要懂得。所以,要從內心生起來,那麼如何從內心生起來?第一步:就是從恭敬心來,于恭敬中求。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將來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要重視形式和內在的修養,不能只注重內在的修養而不注重外表。學佛法的人要圓融,理事圓融,形式和內在圓融。
下面:“...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裏,不知諸位對佛陀作何想?反正我覺得都應該象須菩提一樣作“希有”想。爲什麼呢?要逢佛出世啊,要有非常大的福德和因緣。所以啊,有的人老是感歎,“哎呀我現在又怎麼怎麼,這個也沒有給我機會,那個又沒有給我機會。”可是,我們應該反省我們自己,我們爲什麼會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前不挨生,後不得便。”(*可能有誤)啊,這句話怎麼講呢?“前不挨生”,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我們沒趕上,“後不得便”,彌勒菩薩出世也不知道趕得上還是趕不上,這樣一個心態。所以啊,對佛陀,要作希有想,對佛法要作希有想,對叁寶要做希有想。只有你的“希有”心生起來後,你才能真正象前面我們講的一樣,對佛陀,對佛法,對叁寶,生起無上的恭敬,生起無上的信心啊。希有嘛,難得嘛,你想,如果象土豆一樣滿地都是,隨便揀到,那樣的東西你還會珍惜嗎?你還會去愛護嗎?諸位可以考慮考慮。所以啊,能逢佛出世,那都是要多少的大福德,大因緣。根據史料記載,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啊,印度聽聞佛法的人有1/3,有1/3聽聞佛陀的名號但是沒有聽聞到佛法,另外1/3根本連佛陀的名號都沒有聽聞過,更不要說遇到佛陀了。你們想有多艱難啊。可是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時代,要想學佛法更不容易啊。你想想,全球,全世界60億人啊,佛教徒有多少?恐怕頂多1億人吧,還不到1/10啊,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有幸聽聞佛法,我們應該打心裏面感到高興啊,所以,更應該珍惜這樣的機會。要好好的深入佛法大海,真正地對我們自己負責任,對我們的生命負責任,努力地改改變我們自己,提高我們生活的質量,提高我們生命的質量,就要象佛陀一樣,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能夠真正讓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圓滿起來,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與衆生結緣,圓滿!你想,這有多好啊。所以古德講:“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啊,所以我們講佛法希有,我們能夠聽聞佛法,能夠遇得到,那這是說明在無量劫以前還是種了些善根,才能得以聽聞佛法。但是呢,比起他們能在佛陀在世的時候親聞佛法,還是差了一大截了,所以我們還要生慚愧心,作慚愧想啊。不要因爲我們能聽聞佛法就驕傲了。但是,我們既然聽到了,今生就要解決問題!諸位,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問他,“你信佛嗎?”,“信佛”,“你學佛嗎?”,“哎呀,等到我將來空的時候學”。那你什麼時候空啊??人生啊,很多事情是沒完沒了的,什麼時候有空啊?時間是擠出來的,學佛也是這樣,“歲月不饒人”,時間是不等你的,無常是不等你的!過去古人都懂得:“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古代的人才給我們說了一句警惕的話:“今朝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啊。那是說,今天晚上你把鞋和襪脫掉,洗完腳,躺在床上,明天早上還不知道你還能不能穿你今天晚上脫下來的鞋和襪啊。你敢保證嗎?你有把握嗎?所以,我們不要老是覺得我們還有的是時間,我們還的有是光陰,我們還有的是機會。我老是強調,覺悟就在當下,時間就在當下!不要老是等待明天,等待未來。明天,未來的事情你是把握不住的,只有把握好當下,把握好今天。把握好現前一念,才有辦法。所以呢,在這個學佛的問題上,不要老是等待,等我有空的時候,等我有機會的時候。時間是一晃而過的,所以啊,希望大家啊,佛法難聞,現在已經聞到,要珍惜。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什麼意思呢?“善護念”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經常啊,內心裏面都是感念、愛護、鼓勵所有的學佛人!這裏的“諸菩薩”是廣義的,是指發了菩提心的,學佛的都是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就是經常給大家帶來佛法,鼓勵大家,要好好用功,修行要勇猛精進。那麼怎麼個鼓勵呢?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這是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提的問題,說,您老人家啊,平時都是不舍一切發了菩提心的衆生的,都經常給他們開示佛法。我現在呢有一個問題想請問您,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發心學佛的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要成佛的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應該怎樣來改造我們的自身?應該怎樣把握我們現前的一念,把握我們當前的一念?怎樣來轉變我們的自心,怎樣來改善我們的自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陀說,好啊,須菩提,如你所說的那樣,你現在聽好,我現在給你講。應該象這樣來調伏自心,來改善自心。
那麼從這段文字,看起來很簡…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