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五

  《金剛經》講課記錄·10月20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箐、小布丁記錄

  我們上一次把大乘正宗分第叁講了,我們在講這一分的時候,其中把這一品的內容概括爲這樣幾句話,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總的來說,大乘佛法的原則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裏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不舍棄一切衆生。那麼怎麼樣才能夠不舍棄一切衆生呢?其實就是《金剛經》裏面須菩提問的兩個問題:“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換句話講就是我們如何發菩提心,如何不舍棄一個衆生。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就是:怎樣不舍棄一個衆生呢?那麼這一品我們上次已經講過,我記得當時概括爲幾句話:“將個人融化于大衆中,人生是屬于衆生的,不計仇恨及怨親,心量廣大應忘我。”我想呢,基本能代表大乘正宗分裏面這段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下面接著講“妙行無住分第四”。

  這一品呢,其實是具體教給我們方法,教給我們如何去度衆生的方法,如何去幫助衆生的方法,如何去幫助別人的方法,所以,這一品非常重要。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那麼根據這一段來看文字,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將自己,講個人融化于大衆之中,怎樣去忘我?我記得啊,在上次我們講課要結束的時候,有網友就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要度衆生如何去度?度衆生當中要去忘我,怎樣才能做到忘我?這就是這一品要給我們的答案。所以,這一品呢,希望大家用心來體會。

  我們看到這段文字:“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句話啊,非常關鍵,可以說是這一品裏面最重要的一句話,也可以說是提綱契領的一句話,爲什麼這麼說?我們很多因位的菩薩,就是一如你我,剛剛開始學佛,受大乘佛法的熏陶,也能夠發起一些大乘心,但是,我們的發心往往是有所住的,也就是說是有挂礙的,是有執著的。因此啊,我們的發心與諸佛菩薩的菩提心還有距離,這個距離的分水嶺在什麼地方啊?我想就是諸佛菩薩發的菩提心去度化衆生,去幫助衆生的菩提心是無所住的,而我們現實的凡夫菩薩啊,我們發的菩提心,去度化衆生,去幫助別人是有所住的。所以,這一點啊,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們雖然有的佛教徒也受了菩薩戒,也發了菩提心,但是爲什麼你不具備那個果位上的象觀世音菩薩、菩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這樣的德行和功德?原因就是在這一句話上面,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爲什麼呢?因爲象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這一類的果位上的菩薩啊,他們的發心,在度化衆生,在幫助衆生的過程中,是無所住的,因此,由于無所住,他們的內心裏面啊,才能真正地將自己融化于大衆,才能真正地忘我。所以,地藏菩薩啊,才會發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樣的誓願,他的動力來自于哪裏?就是來自于他內心無所住,他才能真正的把自我放下,才能真正地忘我,才能真正的發起菩提心,所以,他才能發出那樣的大願來。這也是衡量我們真正是不是能夠成就象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那樣的功德的這麼一個標准。而我們凡夫衆生,就是因爲我們于法有所住,所以我們往往,大家都有體會,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在修六度的時候,往往不如法。何以見得呢?因爲我們看一些佛經裏面啊,就講到,觀世音菩薩也好,普賢菩薩也好,文殊菩薩也好,他們在修菩薩道,在行六度的時候啊,內心裏面充滿了喜悅,充滿了法樂,真是自在,真正的是無礙。可是,我們自己感受到,我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行菩薩道,修六度四攝菩薩行的時候往往內心裏面啊,總是覺得障礙,甚至啊,有些時候在幫助他人的時候,反而給自己帶來一些煩惱,造成一些誤會,于是乎,在內心裏面總覺得有一種冤屈的心態,這種反差,就是我們這種冤屈的心態與諸佛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他們在行四攝六度菩薩道的時候,那種自在、安詳、灑脫、無礙,那種心態,這種反差就表明了我們凡夫菩薩啊,因爲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內心裏面沒有徹底的放下,沒有徹底的將自己融化于大衆中,沒有徹底地忘我,所以呢,他于法有所住,因此呢,他才有那樣的心態,所以這句話啊非常關鍵,對于我們修菩薩道,對于我們修菩薩行啊,那都是關鍵性的問題。如果你能把握好這樣一個原則,能夠真正的在這個上面去下工夫的話,你的菩薩行,你的菩薩道,會有很大的進步,會真正的隨順菩薩行,隨順菩薩道,真正的成爲菩薩道,菩提道的資糧。我想啊,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發心學佛必須要在意的和留心的。因爲,如果說你于法有所住,那麼你行的這個菩薩道,修的這個布施行啊,那都是有漏的人天福報,只能感叁界以內在人天往返的這個果報,而不能成爲出世之因,不能成爲出離之因,不能成爲出離生死苦海,出離叁界的因,而也只有當你于法無所住,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修布施行的時候,你的那個功德才是無漏的,才是真正的出世之因,才能真正成就出世的菩提大道!

  所以啊,你懂得這個道理以後啊,你才懂得達摩祖師當年跟梁武帝的對話。我記得我們開課的時候就講過這個公案。就是達摩祖師從印度過來,到了廣州,那麼,廣州的地方官員就報告給梁武帝,印度來了這麼一個高僧,梁武帝應該說是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個信佛的皇帝,非常虔誠。所以呢,他就讓那個地方官把達摩祖師送到南京去,那麼,達摩祖師到了南京以後啊,見到梁武帝了。那麼梁武帝啊,大家都知道,他一生對弘揚佛法啊也非常有貢獻,他一生呢,度化了很多的出家人,也蓋了很多的廟。所以呢,這在我們普通人看來的話,這個功德大得很呐。梁武帝本人也是有這種觀念,覺得我自己蓋了這麼多廟,度化了這麼多出家人,做了這麼多事,肯定是有很大功德的,所以當聽說印度的高僧來了以後啊,就想炫耀一番,就問達摩祖師:“朕年年舍金造寺,齋僧布施,有何功德啊?”,就是:我每年花了很多的錢,蓋了很多的廟,度了很多的出家人,在你看來,我的這個功德有多大?達摩祖師就跟他講:“並無功德!”,並沒有功德。那麼,達摩祖師的這句話就正好體現了我們剛才講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而梁武帝呢,他的那個問啊,就正好體現了我們剛才講的他是“于法有所住而行于布施”,所以,他才問出那樣的話,認爲是我修了廟,我度了出家人,這個功德都是我的。有所住嘛,有執著嘛,所以這個地方的這個“住”啊,就是執著!如果“執著”你還不太明白的話,我覺得我們現在有一個詞最能夠形容,很形象的來表達這個意思,就是什麼?就是沈溺、陶醉、迷戀!就更形象的體現這個意思。梁武帝就是自己沈溺、陶醉、迷戀于自己蓋了廟,度了出家人這些事情上而不知道在這些過程當中把自我放下,放下執著,破除煩惱,所以呢,他才問這樣的話,也正因爲這樣,達摩祖師針對他的這些毛病,針對他的這些煩惱才給他當頭棒喝,說他並無功德。所以這句話就正好體現我們剛才講的,你行布施,你就老老實實的行布施,你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應該于法無所住,應該抛棄執著,應該遠離那種沈溺、遠離那種陶醉、那種迷戀。

  我們過去《菜根譚》裏不是有這樣兩句話嗎?“風來梳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什麼意思呢?我們行菩薩道,修布施行就應該有這樣的觀念!“雁度寒潭”,就是天空中飛的那個大雁,它從潭水,就是池塘上空飛過的時候,“雁過而潭不留影”,就是當這個大雁從池塘上空飛過去以後,這個池塘裏面並沒有它的影子,可是,當這個大雁正在飛的時候,正從池塘上空飛過去的時候,那麼這個池塘裏面有它的影子,可是,當這個大雁飛過去以後,這個影子並不存在了。“風來梳竹”,就是說,當刮風的時候,吹著竹子著聲的時候,嘩啦啦嘩啦啦的聲音,“風過而竹不留聲”,就是這個風吹過以後,這個竹子啊,一點聲音也沒有了,靜悄悄的。這說明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就最能夠說明我們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時候,怎樣叫做于法無所住,怎樣去行布施。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我們正在做事的時候,我們得全身心的投入,盡心盡力的去做,做過以後,不要再去把它放在心上。

  我記得我們文殊院啊,有一幅對聯,那個上聯就講:“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見了便做”,見了就做,事情不管大小,不分彼此,不分高下,只要你能辦到的,有能力的,就應該去做,“做了便放下”,做了以後,再不要去想它,不要去想我這個事情做了以後會有什麼反響,有人知道沒有,不要在去想這些,“了了有何不了”,你如果老要去覺得,老要放在心上,那你這個內心裏面,你說每天要裝多少東西啊,那會有多少煩惱,增加多少障礙啊!所以啊,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把這個道理懂了,把剛才我們講的這些道理懂了,那麼就懂得剛才我們講的什麼叫“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就是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不要執著,也就是我們的般若經典裏面倡導的“叁輪體空”。就是你在行布施的時候,沒有受布施的人,沒有做布施的人,也沒有布施的東西,這叁者都是如幻的,都是不真實的,如果你能辦到,這就叫“于法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倡的在布施的的過程中應該“叁輪體空”。這個很難辦到的,往往我們一般人啊,在布施的過程當中,總是有所住的,總是有執著的,總是有陶醉的,總是有放不下的。

  舉個例子吧,比如,我們今天…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