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六

  《金剛經》講課記錄·10月27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箐、小布丁記錄

  上次講了“如理實見分第五”,那麼這前面五分都非常重要,今天開始講“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在以前講課的過程當中啊,有人就給我提出,好象這“正信希有分第六”跟前面的經文啊關系不是很密切,後來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我慢慢地發現,其實這一品啊,是對前面幾品內容的進一步的深入。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前面講的幾分:“大乘正宗分”、“妙行無住分”、“如理實見分”。那第叁品“大乘正宗分”呢,我們知道就是接著前面須菩提提出的問題,那麼佛陀就告訴所有的修菩薩道的衆生,我們要想修菩薩道,要想怎樣來修,那就是要在利益一切大衆中修行菩薩道,圓滿菩薩道,並且呢,在這裏面還要忘我,要把自己跟大衆融爲一體。那麼這主要是“大乘正宗分”講的,而接下來的“妙行無住分”裏面我們已講過,就是怎樣去度脫衆生。前面這個第叁品“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訴我們,怎樣修菩薩行,怎樣降伏其心,怎樣去安撫我們這顆心,那就是在度脫衆生當中用菩提心來安住!所以說明白一點,“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住在哪裏?住在菩提心上。那麼菩提心的體現是什麼,就是利益一切大衆。利益一切大衆,怎樣來利益一切大衆呢?那就是這個第四品“妙行無住分”裏面給我們講的。怎樣利益大衆呢?那就是我們當時說的兩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也就是說我們在利益大衆的過程當中,要徹底的破除執著。我們上次不是講了“叁論體空”嗎?“妙行無住分”裏面就是特別強調這個“無住”布施。無住行六度,沒有執著。那麼,在這裏更進一步的講,“如理實見分”,那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夠達得到在利益大衆當中沒有執著。“如理實見”,如什麼理?實見什麼?就是如佛法、般若正見之理。實見,見什麼?就是智慧、空性,也就是那天晚上我講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只重在事相。也就是說,第五品是解決我們怎樣才能夠達到在利益大衆的過程當中,修六度四攝中,沒有執著。“如理實見”,就是用般若正見,能夠在事相上看透、透視。所以我們曾經不是提到過嗎?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這是通俗的話,說得更嚴謹一點,就是用佛法的智慧來參透一切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那麼接下來,這個第六分啊,我們根據前面來看,其實跟前面幾品關系非常密切。大家要用心來體會。爲什麼關系密切?你想呢?我們看,這個須菩提提的兩個問題:“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下面,在“大乘正宗分”裏面,佛陀告訴他要度脫一切衆生,利益大衆,就是要發菩提心,那麼,菩提心發起來了,怎樣保證你這個菩提心的質量?怎樣保證你這個菩提心生起來後,能夠爲圓成佛道提供資糧?提供智慧資糧,提供福德資糧?那就是要“妙行無住”。也就是要在布施的過程當中,能夠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要做到這步是非常難的,我們過去講過,因爲我們往往啊,普通的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啊,在利益大衆的過程當中,在奉獻的過程當中啊,很難透過這一關。不要說這一關很難,越往下,第五“如理實見分”那就更難了。這要求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如理實見”,就是能夠理事圓融。如理,就是“理”嘛(注:理事圓融裏面的那個理),實見,實見什麼?在事相上能夠實見空性,就是理事圓融。可是,這個非常的難的。那麼,我們把這幾品綜合起來分析一下,你發菩提心,艱不艱難啊?艱難啊,而要把我們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上,非常的不容易。

  我們過去不是老聽一個大德講一個公案嗎?就是師徒兩個人一起出去雲遊的時候,這個師父啊,修行非常好,已經證了羅漢果位,那個徒弟呢剛學佛法不久,于是呢師父就給他講,說:“你要好好地發大乘心,發菩提心。”,那麼他聽進去了。師徒二人出去雲遊的時候啊,過去徒弟是要給師父背行李的。他們走到一個地方,就看見有個農夫在耕地,耕地的時候啊,就把土翻出來,土裏面有很多蟲子,天空中飛的麻雀就去捉那些蟲子,徒弟一看啊,就感到這個世間非常痛苦,衆生之間相互殘殺,心裏面就發了菩提心了,就說,我要好好修行、用功,將來度化這些衆生。你看,這個願望多大,這就是發菩提心。那個師父啊,是證了羅漢果的,有神通,知道了徒弟發的願,就說,“把包拿過來我背。”這個徒弟也搞不懂,就把包拿給師父背了。過了一會,又走了一段,走到前面了,那個徒弟突然又看到世間的快樂的景象,他又想“這個世間上還是有好的東西。”師父就說,“把包拿去你背!”這次徒弟忍不住了,就問,“師父這是怎麼回事呢?一會兒要我背包,一會兒又要你背,現在又要我背?”他師父就講了:“開始,讓你給我背包,因爲你是徒弟你該給我背;後來我拿過包來背,是因爲你發了菩提心,是大乘菩薩,比我高,所以我該給你背包;可是後來你又退失了發菩提心,所以呢,那個包還是你背,你不如我!”所以啊,從這個公案裏面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發菩提心,真正的不退,那是不容易的。

  現實這個世間裏啊,各人根基不同,要根據不同的根基來找到幫助他們的方法更不容易,所以,你說你這個菩提心發起來容易嗎?發菩提心不容易。同樣,“妙行無住”,就是你行六度萬行的時候,沒有執著,只管耕耘,不圖回報,不要問收獲,只管踏踏實實老老實實的奉獻,這個更難啦。那麼,再往下,“如理實見”,要能在事相上實見空性,能夠理事圓融,這個就更難啊。所以,這個“正信希有”,就是你內心裏面對這些道理,你信得過還是信不過?你發菩提心,信得過嗎?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要妙行無住,你信得過嗎?對于這些道理,你能夠理解嗎?能夠不退轉嗎?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啊,都要扪心自問,都要扪~心~自~問~啊。發菩提心,發起來了沒有?你真正的在利益大衆的過程當中,是不是真正按照出離心、出世的要求,能夠做到不圖回報,不問收獲,沒有執著,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不是能夠做到不偏理事,也不執事抵理,能夠理事圓融?你做到了嗎?你信得過嗎?所以,下面這個“正信希有”啊,其實就是更進一步,更深入,來堅定我們的信念,堅定我們的信心!

  所以,這一品就繼續告訴我們怎樣對前面佛陀講的“無住”的道理、“如理實見”的道理,“發菩提心”的道理,能夠不懷疑,不退轉。

  “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就是說,你聽了上面的“如理實見分”、“妙行無住分”、“大乘正宗分”,這些道理以後,“如是言說章句”,就是那些道理,“生實信不?”,你是不是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你能不能夠做到不退轉?菩提心不退,無住不退,理事圓融不退。所以,這個“實信”兩個字啊,講到這個地方啊,因爲我們現在所有的學佛的人,你問他,“有信仰嗎?”“有”。但是,諸位想一想,你的那個“信”真的是不是實信!乃至下面要講的淨信?要生實信要生淨信。而往往我們檢討一下,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在整個信仰的過程當中,真正的辦到了嗎,生實信生淨信?因爲我發現啊,很多人在這個學佛的過程當中啊,在這個信仰上存在很多的問題:有漂浮不定的信仰,甚至有急功近利的信仰,甚至還有只求人天福報的信仰,那麼按照佛法的道理來講,這些信仰都是靠不住的!爲什麼這麼講?比如,我們有的信佛的人,一到廟裏來,買幾捆大香,在外面燒一燒,然後進到廟裏給佛、菩薩磕幾個頭,希望佛呀,菩薩呀保佑我,什麼保佑我不生病,保佑我身體健康,保佑我做生意能賺錢,還要保佑我甚至炒股票都要贏。那麼這個是不是信仰呢?可以說也是信仰,但是這種信仰,要進一步提升。那麼,我們怎樣去弘揚佛法?至少到廟裏來,就是我們弘揚佛法的一種*定。但是呢,這種信仰要進一步的提升。再往下,我還說,有只求人天福報的信仰。比如,我們一些學佛有一定常識的,對佛教的因果、輪回這些東西比較深信不疑,那麼他就知道修善、持戒、布施等等。可是呢,他不能以出離心,以菩提心持道,往往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帶有一些情緒化,也就是執著。所以我們把這種就叫做“人天福報的信仰”。因爲他在這個過程當中,修持的過程當中,也會有很大的福德,但是這種福德是有漏的,最多能在叁善道裏面享受福報,而不能成就無漏之因。金剛經贊裏面不是有一句話嗎?“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斷疑生信”,諸位啊,可以扪心自問,我們的信仰斷疑沒有,還有沒有迷惑?如果我們心中還有迷惑,那我們應該怎麼辦?這個地方講,“生實信不?”就是對我們剛才所講的道理:如理實見的道理、妙行無住的道理、大乘正宗的道理,我們是不是在內心裏面,在思想上還搖擺不定,還漂泊不定?我們可以自己檢討、檢查一下,要把我們這裏的信仰怎樣與菩提道與菩薩道保持一致?那麼我們這個地方就提出,要把我們內心的那個信啊,與八識裏面的勝解聯系(*這句話聽得不清楚),要用信在我們的八識田中能夠生起勝解。什麼意思?就是啊要生起決定的見解,不退轉!所以,我個人曾經提出過一句話:“修行以具足…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