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课记录·10月27日
宗性法师主讲
永箐、小布丁记录
上次讲了“如理实见分第五”,那么这前面五分都非常重要,今天开始讲“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在以前讲课的过程当中啊,有人就给我提出,好象这“正信希有分第六”跟前面的经文啊关系不是很密切,后来我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我慢慢地发现,其实这一品啊,是对前面几品内容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讲的几分:“大乘正宗分”、“妙行无住分”、“如理实见分”。那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呢,我们知道就是接着前面须菩提提出的问题,那么佛陀就告诉所有的修菩萨道的众生,我们要想修菩萨道,要想怎样来修,那就是要在利益一切大众中修行菩萨道,圆满菩萨道,并且呢,在这里面还要忘我,要把自己跟大众融为一体。那么这主要是“大乘正宗分”讲的,而接下来的“妙行无住分”里面我们已讲过,就是怎样去度脱众生。前面这个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诉我们,怎样修菩萨行,怎样降伏其心,怎样去安抚我们这颗心,那就是在度脱众生当中用菩提心来安住!所以说明白一点,“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住在哪里?住在菩提心上。那么菩提心的体现是什么,就是利益一切大众。利益一切大众,怎样来利益一切大众呢?那就是这个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里面给我们讲的。怎样利益大众呢?那就是我们当时说的两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要彻底的破除执着。我们上次不是讲了“三论体空”吗?“妙行无住分”里面就是特别强调这个“无住”布施。无住行六度,没有执着。那么,在这里更进一步的讲,“如理实见分”,那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得到在利益大众当中没有执着。“如理实见”,如什么理?实见什么?就是如佛法、般若正见之理。实见,见什么?就是智慧、空性,也就是那天晚上我讲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重在事相。也就是说,第五品是解决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到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修六度四摄中,没有执着。“如理实见”,就是用般若正见,能够在事相上看透、透视。所以我们曾经不是提到过吗?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这是通俗的话,说得更严谨一点,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参透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那么接下来,这个第六分啊,我们根据前面来看,其实跟前面几品关系非常密切。大家要用心来体会。为什么关系密切?你想呢?我们看,这个须菩提提的两个问题:“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下面,在“大乘正宗分”里面,佛陀告诉他要度脱一切众生,利益大众,就是要发菩提心,那么,菩提心发起来了,怎样保证你这个菩提心的质量?怎样保证你这个菩提心生起来后,能够为圆成佛道提供资粮?提供智慧资粮,提供福德资粮?那就是要“妙行无住”。也就是要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能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做到这步是非常难的,我们过去讲过,因为我们往往啊,普通的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啊,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啊,很难透过这一关。不要说这一关很难,越往下,第五“如理实见分”那就更难了。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如理实见”,就是能够理事圆融。如理,就是“理”嘛(注:理事圆融里面的那个理),实见,实见什么?在事相上能够实见空性,就是理事圆融。可是,这个非常的难的。那么,我们把这几品综合起来分析一下,你发菩提心,艰不艰难啊?艰难啊,而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上,非常的不容易。
我们过去不是老听一个大德讲一个公案吗?就是师徒两个人一起出去云游的时候,这个师父啊,修行非常好,已经证了罗汉果位,那个徒弟呢刚学佛法不久,于是呢师父就给他讲,说:“你要好好地发大乘心,发菩提心。”,那么他听进去了。师徒二人出去云游的时候啊,过去徒弟是要给师父背行李的。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就看见有个农夫在耕地,耕地的时候啊,就把土翻出来,土里面有很多虫子,天空中飞的麻雀就去捉那些虫子,徒弟一看啊,就感到这个世间非常痛苦,众生之间相互残杀,心里面就发了菩提心了,就说,我要好好修行、用功,将来度化这些众生。你看,这个愿望多大,这就是发菩提心。那个师父啊,是证了罗汉果的,有神通,知道了徒弟发的愿,就说,“把包拿过来我背。”这个徒弟也搞不懂,就把包拿给师父背了。过了一会,又走了一段,走到前面了,那个徒弟突然又看到世间的快乐的景象,他又想“这个世间上还是有好的东西。”师父就说,“把包拿去你背!”这次徒弟忍不住了,就问,“师父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要我背包,一会儿又要你背,现在又要我背?”他师父就讲了:“开始,让你给我背包,因为你是徒弟你该给我背;后来我拿过包来背,是因为你发了菩提心,是大乘菩萨,比我高,所以我该给你背包;可是后来你又退失了发菩提心,所以呢,那个包还是你背,你不如我!”所以啊,从这个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发菩提心,真正的不退,那是不容易的。
现实这个世间里啊,各人根基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根基来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更不容易,所以,你说你这个菩提心发起来容易吗?发菩提心不容易。同样,“妙行无住”,就是你行六度万行的时候,没有执着,只管耕耘,不图回报,不要问收获,只管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奉献,这个更难啦。那么,再往下,“如理实见”,要能在事相上实见空性,能够理事圆融,这个就更难啊。所以,这个“正信希有”,就是你内心里面对这些道理,你信得过还是信不过?你发菩提心,信得过吗?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要妙行无住,你信得过吗?对于这些道理,你能够理解吗?能够不退转吗?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啊,都要扪心自问,都要扪~心~自~问~啊。发菩提心,发起来了没有?你真正的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真正按照出离心、出世的要求,能够做到不图回报,不问收获,没有执着,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做到不偏理事,也不执事抵理,能够理事圆融?你做到了吗?你信得过吗?所以,下面这个“正信希有”啊,其实就是更进一步,更深入,来坚定我们的信念,坚定我们的信心!
所以,这一品就继续告诉我们怎样对前面佛陀讲的“无住”的道理、“如理实见”的道理,“发菩提心”的道理,能够不怀疑,不退转。
“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就是说,你听了上面的“如理实见分”、“妙行无住分”、“大乘正宗分”,这些道理以后,“如是言說章句”,就是那些道理,“生實信不?”,你是不是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你能不能够做到不退转?菩提心不退,无住不退,理事圆融不退。所以,这个“实信”两个字啊,讲到这个地方啊,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学佛的人,你问他,“有信仰吗?”“有”。但是,诸位想一想,你的那个“信”真的是不是实信!乃至下面要讲的净信?要生实信要生净信。而往往我们检讨一下,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在整个信仰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办到了吗,生实信生净信?因为我发现啊,很多人在这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啊,在这个信仰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漂浮不定的信仰,甚至有急功近利的信仰,甚至还有只求人天福报的信仰,那么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讲,这些信仰都是靠不住的!为什么这么讲?比如,我们有的信佛的人,一到庙里来,买几捆大香,在外面烧一烧,然后进到庙里给佛、菩萨磕几个头,希望佛呀,菩萨呀保佑我,什么保佑我不生病,保佑我身体健康,保佑我做生意能赚钱,还要保佑我甚至炒股票都要赢。那么这个是不是信仰呢?可以说也是信仰,但是这种信仰,要进一步提升。那么,我们怎样去弘扬佛法?至少到庙里来,就是我们弘扬佛法的一种*定。但是呢,这种信仰要进一步的提升。再往下,我还说,有只求人天福报的信仰。比如,我们一些学佛有一定常识的,对佛教的因果、轮回这些东西比较深信不疑,那么他就知道修善、持戒、布施等等。可是呢,他不能以出离心,以菩提心持道,往往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带有一些情绪化,也就是执着。所以我们把这种就叫做“人天福报的信仰”。因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修持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大的福德,但是这种福德是有漏的,最多能在三善道里面享受福报,而不能成就无漏之因。金刚经赞里面不是有一句话吗?“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断疑生信”,诸位啊,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的信仰断疑没有,还有没有迷惑?如果我们心中还有迷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地方讲,“生實信不?”就是对我们刚才所讲的道理:如理实见的道理、妙行无住的道理、大乘正宗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在内心里面,在思想上还摇摆不定,还漂泊不定?我们可以自己检讨、检查一下,要把我们这里的信仰怎样与菩提道与菩萨道保持一致?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就提出,要把我们内心的那个信啊,与八识里面的胜解联系(*这句话听得不清楚),要用信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能够生起胜解。什么意思?就是啊要生起决定的见解,不退转!所以,我个人曾经提出过一句话:“修行以具足…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