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根为基础”,你那个信要扎根!信仰在你内心里面扎下根来了,这就是实信。这种信仰用我们现在话,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什么?我把它解释为:“流淌在血液里的信仰”,就是让血液里流淌着信仰,让信仰流淌在血液中,让信仰与血液融为一体!血液是我们身体滋长的养分,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血液了,这个人还能活吗?不能够活。所以,血液啊,是我们的这个色身成为活泼机体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这里我要告诉你,信仰与血液同等的重要!为什么?血液可以滋长我们的色身,而信仰可以滋长我们的法身!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信仰和血液融为一体,那么最好不过。一方面,血液滋长我们的色身,一方面,信仰滋长我们的法身,那我们的色身、法身同时都能够得到滋长,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色身滋长好了,你精神饱满,精神十足地去修行,另一方面,我们的信仰滋长了我们的法身,我们才可能有法喜充满。所以,我们要以智慧作为信仰的航向,如果说,你这个信仰没有智慧作为航向,那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以智慧作为指导,那个信仰才能够为菩提道服务。所以,这个地方啊,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来,就说您老人家讲了这么多道理,讲了这么多跟以前讲得不同的道理,讲了这么多不容易办到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些人听了以后,在内心里面,是不是能够接受?用现在的话讲,能不能够接受?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就是佛陀对须菩提讲,你不要这样讲,不要觉得有人会不相信,不要觉得有人要怀疑。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这句话,我看了很多注解,对这句话的解说有不同的意见,“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两个解释,有的注解认为,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的五百年,而有的解说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佛法住世的最后五百年。那么对这两种说法呢,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就是说佛陀灭度后,不是有正法五百年,相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就是末法的那最后五百年。就是到最后,“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说只要有严持净戒修行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以上我们讲的道理,能够生起信心,并且能够作为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目标。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就是说你要知道,这个人的善根是非常的深厚。这个善根是无量劫所累积,修学佛道积累的。我们诸位,听到这句话后,有何感想?我想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如果说,我们自己对《金刚经》前面所讲的道理,我们内心里面是不是能够生起信心?是不是能够以智慧为航向来指导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中,智慧的成分能有多少?我们的信仰与我们的血液是不是融为一体了?我们的信仰在内心里面是不是扎根了?如果说,我们的信仰真正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扎了根,真正能够信得过,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不退,妙行无住不退,如理实见不退,那我们要记住这里的话“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那么,我们应该感到庆幸。通过这样的道理,如果说,要生起这样坚定不退的信心来的话,要知道,我们今世今生能学佛,是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已经跟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我们今生,才能够遇到佛法,听闻佛法!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我们自己在人生里面好象这里也不如意,那里也不如意,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好象老是没有长进,老是有坎坷,有障碍。这不要紧。有坎坷,有障碍,这是对我们的磨练!我们要知道我们跟佛的这个缘是生生世世的,所以,我们今生才能够遇到佛法,并且才能够对这样的道理生起信心来。所以呢,我们在修行里面,修学佛法的时候,碰到任何问题,碰到任何障碍,碰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退失!为什么?因为我们多生累劫跟佛结了缘了,我们今生遇到佛法要庆幸,不退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过去我们经典里面讲得人身不容易,有一句话:“得人生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说,茫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啊,能够得到人身的,就只有象我们那个指甲缝里面的那么一点尘土,你说那个机会有多小啊;“失人身如大地土”,而失去人身的机会,就象大地上散落的尘土那样多。那么我们庆幸什么?尽管得人身的机会那么少,而我们得人身了,所以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种的善根,让我们今天得到了人身,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所以这里讲“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这句话可不可靠啊?什么不可靠?我们今天能够得人身,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吗?得人生的机会非常得小的,我们已经得了,就已经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们如果无量劫以来没有种这个善根,能得人身吗?得了人身,我们今生能听闻佛法,那这说明善根深厚啊,所以不论有任何障碍,有任何困难,都不要退缩,不要退失菩提心,不要退失我们前面佛陀开示给我们的,怎样去利益众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利益众生。以不执着的心态去利益众生,以如理实见的心态去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保持这个信念!如果你能保持,让这个信念在你的内心里扎根,那我想我可以给你道喜了。为什么?因为要生起这样的心态不容易的,只有生起自信才是我们修行成功的基础。所以诸位啊,一定要坚信,要不退转,以智慧作为指导。
下面,“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坚信我们《金刚经》上面讲的这些道理,“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就是说佛陀跟你都是上的同一个涅磐,都与你同等,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说佛陀都跟你同一个菩提性。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讲呢?“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为如果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人生中真正地办到刚才讲的菩提心不退,在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没有执着,能够真正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做到理事圆融,已经达到“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程度,才能够真正地对上面讲的这些东西生起“净信”来,才能够真正地达到不退转。所以你看,如果说我们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地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是什么样的表现?诸位,想过没有?能告诉我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如这段经里讲到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境界,这个人的修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了呢?考虑考虑,有人告诉我吗?我告诉大家,如果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正地能够“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人的智慧啊,就是智慧的象征,什么样的智慧?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智慧,这个才是大圆满的智慧,真正彻底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如果说一个人的修行能够已经成就了象这样的圆满的智慧的话,你说,他达到了什么果位?什么果位啊?佛的果位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既然他已经成就了与佛一样圆满的智慧,他就是佛嘛,所以,前面那句话才说:“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已经跟佛是平等的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如来为什么“知悉見是諸眾生”呢?诸位,因为你已经“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已经成就了与佛一样平等的圆满的智慧了。所以下面: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什么意思呢?如果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说心里面还要取相,还要取法相,取非法相的话,那证明他内心里面还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还没有智慧,那就还是凡夫,那就还不能和佛平等。所以这个地方是向我们阐述不要取法相,不要取非法相。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法相、非法相,提出来讲一下。这个法相、非法相,怎么讲?如果大家平时有些常识的话,对“空”对“有”的概念比较熟悉的话,佛教讲,如果我们针对一个事物,说它是实体,是真实的,是不虚的,这是执着,是执着事相,是事相上的执着,佛法讲这是取法相。那么佛法里面讲这些事物这些现象都是缘起的,缘起的都是性空的,那么你听了这个话以后,你就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实的,如果你内心里有这种想法的话,这也是执着,这是取非法相。执着有,这就是取法相,执着空,这就是取非法相,而佛法是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既要远离执着有,也要远离执着空,最后达到非空非有的中道,这个才是佛法。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你内心里面取法相,是执着有,认为有“我人眾生壽者”,这是执着,如果内心里面取非法相,执着空,认为没有“我人眾生壽者”,那还是执着,还是不圆满。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说“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就是说不应执着有,也不能执着空,应远离空有,行于中道。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什么意思?正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就是佛陀经常跟弟子们讲,就说:“你们要知道,我所讲的一切,都象筏喻者。”筏喻者,这个“筏喻”就是过河的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去过河,过去这个船就是交通工具了,不论什么轮船、木船,都是交通工具,只要能够载我们过河的都是交通工具。一但我们已经过了河,交通工具就不起作用了,因为目的地已经达到了。那么这段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不同…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