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根爲基礎”,你那個信要紮根!信仰在你內心裏面紮下根來了,這就是實信。這種信仰用我們現在話,用一句通俗的話來概括,那就是什麼?我把它解釋爲:“流淌在血液裏的信仰”,就是讓血液裏流淌著信仰,讓信仰流淌在血液中,讓信仰與血液融爲一體!血液是我們身體滋長的養分,如果說一個人沒有血液了,這個人還能活嗎?不能夠活。所以,血液啊,是我們的這個色身成爲活潑機體的不可缺少的條件,那麼這裏我要告訴你,信仰與血液同等的重要!爲什麼?血液可以滋長我們的色身,而信仰可以滋長我們的法身!如果說,我們能夠把信仰和血液融爲一體,那麼最好不過。一方面,血液滋長我們的色身,一方面,信仰滋長我們的法身,那我們的色身、法身同時都能夠得到滋長,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色身滋長好了,你精神飽滿,精神十足地去修行,另一方面,我們的信仰滋長了我們的法身,我們才可能有法喜充滿。所以,我們要以智慧作爲信仰的航向,如果說,你這個信仰沒有智慧作爲航向,那是靠不住的,必須要以智慧作爲指導,那個信仰才能夠爲菩提道服務。所以,這個地方啊,須菩提提出這個問題來,就說您老人家講了這麼多道理,講了這麼多跟以前講得不同的道理,講了這麼多不容易辦到的道理,那麼,我們這些人聽了以後,在內心裏面,是不是能夠接受?用現在的話講,能不能夠接受?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就是佛陀對須菩提講,你不要這樣講,不要覺得有人會不相信,不要覺得有人要懷疑。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這句話,我看了很多注解,對這句話的解說有不同的意見,“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兩個解釋,有的注解認爲,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圓寂後的五百年,而有的解說認爲是釋迦牟尼佛涅磐以後,佛法住世的最後五百年。那麼對這兩種說法呢,我比較傾向于後一種,就是說佛陀滅度後,不是有正法五百年,相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就是末法的那最後五百年。就是到最後,“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說只要有嚴持淨戒修行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對以上我們講的道理,能夠生起信心,並且能夠作爲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目標。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就是說你要知道,這個人的善根是非常的深厚。這個善根是無量劫所累積,修學佛道積累的。我們諸位,聽到這句話後,有何感想?我想能夠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如果說,我們自己對《金剛經》前面所講的道理,我們內心裏面是不是能夠生起信心?是不是能夠以智慧爲航向來指導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中,智慧的成分能有多少?我們的信仰與我們的血液是不是融爲一體了?我們的信仰在內心裏面是不是紮根了?如果說,我們的信仰真正在我們的內心裏面紮了根,真正能夠信得過,真正能夠做到一心不退,妙行無住不退,如理實見不退,那我們要記住這裏的話“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那麼,我們應該感到慶幸。通過這樣的道理,如果說,要生起這樣堅定不退的信心來的話,要知道,我們今世今生能學佛,是因爲我們無量劫以來已經跟佛法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我們今生,才能夠遇到佛法,聽聞佛法!所以,我們不要覺得我們自己在人生裏面好象這裏也不如意,那裏也不如意,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好象老是沒有長進,老是有坎坷,有障礙。這不要緊。有坎坷,有障礙,這是對我們的磨練!我們要知道我們跟佛的這個緣是生生世世的,所以,我們今生才能夠遇到佛法,並且才能夠對這樣的道理生起信心來。所以呢,我們在修行裏面,修學佛法的時候,碰到任何問題,碰到任何障礙,碰到任何困難,都不要退失!爲什麼?因爲我們多生累劫跟佛結了緣了,我們今生遇到佛法要慶幸,不退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過去我們經典裏面講得人身不容易,有一句話:“得人生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說,茫茫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啊,能夠得到人身的,就只有象我們那個指甲縫裏面的那麼一點塵土,你說那個機會有多小啊;“失人身如大地土”,而失去人身的機會,就象大地上散落的塵土那樣多。那麼我們慶幸什麼?盡管得人身的機會那麼少,而我們得人身了,所以說我們無量劫以來種的善根,讓我們今天得到了人身,所以,我們要毫不猶豫,所以這裏講“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句話可不可靠啊?什麼不可靠?我們今天能夠得人身,我們剛才不是說了嗎?得人生的機會非常得小的,我們已經得了,就已經能夠證明這一點!我們如果無量劫以來沒有種這個善根,能得人身嗎?得了人身,我們今生能聽聞佛法,那這說明善根深厚啊,所以不論有任何障礙,有任何困難,都不要退縮,不要退失菩提心,不要退失我們前面佛陀開示給我們的,怎樣去利益衆生,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利益衆生。以不執著的心態去利益衆生,以如理實見的心態去利益衆生。所以,一定要保持這個信念!如果你能保持,讓這個信念在你的內心裏紮根,那我想我可以給你道喜了。爲什麼?因爲要生起這樣的心態不容易的,只有生起自信才是我們修行成功的基礎。所以諸位啊,一定要堅信,要不退轉,以智慧作爲指導。
下面,“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就是說,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堅信我們《金剛經》上面講的這些道理,“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就是說佛陀跟你都是上的同一個涅磐,都與你同等,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說佛陀都跟你同一個菩提性。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爲什麼這麼講呢?“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爲如果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在現實人生中真正地辦到剛才講的菩提心不退,在修六度萬行的過程當中沒有執著,能夠真正的在現實生活當中做到理事圓融,已經達到“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個程度,才能夠真正地對上面講的這些東西生起“淨信”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不退轉。所以你看,如果說我們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真正地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是什麼樣的表現?諸位,想過沒有?能告訴我嗎?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的如這段經裏講到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個境界,這個人的修行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了呢?考慮考慮,有人告訴我嗎?我告訴大家,如果說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真正地能夠“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個人的智慧啊,就是智慧的象征,什麼樣的智慧?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智慧,這個才是大圓滿的智慧,真正徹底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如果說一個人的修行能夠已經成就了象這樣的圓滿的智慧的話,你說,他達到了什麼果位?什麼果位啊?佛的果位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既然他已經成就了與佛一樣圓滿的智慧,他就是佛嘛,所以,前面那句話才說:“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已經跟佛是平等的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如來爲什麼“知悉見是諸眾生”呢?諸位,因爲你已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已經成就了與佛一樣平等的圓滿的智慧了。所以下面: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什麼意思呢?如果說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說心裏面還要取相,還要取法相,取非法相的話,那證明他內心裏面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還沒有智慧,那就還是凡夫,那就還不能和佛平等。所以這個地方是向我們闡述不要取法相,不要取非法相。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把這個法相、非法相,提出來講一下。這個法相、非法相,怎麼講?如果大家平時有些常識的話,對“空”對“有”的概念比較熟悉的話,佛教講,如果我們針對一個事物,說它是實體,是真實的,是不虛的,這是執著,是執著事相,是事相上的執著,佛法講這是取法相。那麼佛法裏面講這些事物這些現象都是緣起的,緣起的都是性空的,那麼你聽了這個話以後,你就認爲任何事物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實的,如果你內心裏有這種想法的話,這也是執著,這是取非法相。執著有,這就是取法相,執著空,這就是取非法相,而佛法是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既要遠離執著有,也要遠離執著空,最後達到非空非有的中道,這個才是佛法。所以這個地方講,如果你內心裏面取法相,是執著有,認爲有“我人眾生壽者”,這是執著,如果內心裏面取非法相,執著空,認爲沒有“我人眾生壽者”,那還是執著,還是不圓滿。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就是說不應執著有,也不能執著空,應遠離空有,行于中道。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什麼意思?正因爲這個道理,如來,就是佛陀經常跟弟子們講,就說:“你們要知道,我所講的一切,都象筏喻者。”筏喻者,這個“筏喻”就是過河的船。這是爲什麼呢?就是我們要去過河,過去這個船就是交通工具了,不論什麼輪船、木船,都是交通工具,只要能夠載我們過河的都是交通工具。一但我們已經過了河,交通工具就不起作用了,因爲目的地已經達到了。那麼這段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在不同…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