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場所,針對不同的人,他會用不同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煩惱和心態去給他開示。對講空的人講有,對執著有的人他會給他講空。所以,我們不能執著不同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這是功能,就如過河的船是幫助我們過河的,釋迦牟尼佛開示佛法是幫助我們斷除煩惱的。如果你有執著空的病,他就講有來對治你空的病,把你的空的病治好了,如果執著有,他就給你講空,就能夠對治你那個有的病,那麼把你的有的病治好了,那個空,也就不抱在手裏面,把它扔掉。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有”的執著要舍“無”的執著也要舍,不執著有無。意思是什麼?我們學習佛法要行于中道。

  所以啊,這一品啊,是第六品“正信希有分”,主要是告訴我們,對于我們前面“大乘正宗分”裏面講的,“妙行無住分”裏面講的,“如理實見分”裏面講的那些道理,我們內心裏面這種信心的程度,達到什麼樣了?如經裏講的,生“實信”了沒有,生“淨信”了沒有?剛才說的正知正見,就是你的信仰紮根了沒有?那麼如果說你的信仰紮根了,那就證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並且你能夠按這個道理去尋止,最後“如來悉知悉見”,爲什麼?因爲你能夠真正象剛才上面講的“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那樣去辦,你就有圓滿的智慧,有了圓滿的智慧,你就不會取法相,也不會取非法相,那你本身就是佛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希望大家對這一段要很好的理解,並且要在內心裏面很好的反省!看你那個流淌的血液中有多少信仰的成分?你的那個信仰與血液是不是融爲一體了,你的那個信仰是不是果真已經”(*此句聽不清楚),你的內心裏啊,前面是告訴我們信仰要紮根,後面是告訴我們,信仰要以智慧作爲指導。所以,這一分,我們把它概括爲兩句話:就是佛陀教導我們啊,信仰要流淌在血液裏,用血液滋長我們的色身,用信仰滋長我們的法身,同時要用智慧作爲我們信仰的航向,作爲我們信仰的方向,作爲我們信仰的目標。我想這幾句話基本能夠涵蓋我們這一品的主旨。

  下面我們繼續往下講,“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一分是對第六品的進一步的提升,進一步的升華。爲什麼?前面講了嘛,“正信希有”,你首先內心裏面信仰要紮根,因爲你紮根以後,以智慧爲信仰的指導,達到“無我人眾生壽者”,你的智慧圓滿,那你就成佛了。那麼你已經是佛了,你怎樣看待這個佛啊,怎麼看待這個佛果啊?馬上(立刻)進一步的破你的執著!執著啊,所以有的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了一點心得以後,就馬上(立刻)沾沾自喜,“啊,原來我已經有這麼好的成績,哎呀,那我簡直是怎麼樣”,嘿,馬上釋迦牟尼佛就破你啦!“無得無說分”!你即使有智慧,智慧也是無得的!不可得的!不可以執著的!同時還要無說呢。佛陀這麼給你講,你看看,當頭棒喝!這個是很大的棒喝,這樣無形的棒喝,比有形的棒,來得更痛快。有形的棒打了你一棒,只是疼,而這個棒當頭痛擊,把你的境界進一步的提升,進一步的深華!所以“無得無說”啊!你想想看,如果受前面那一品影響,你回去後就沾沾自喜,“哦,原來我還有這麼深厚的善根呐,哦,原來我能夠做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後,我就有智慧了,我就成佛了,哎呀,那我不得了。”哎呀,馬上,你看,那個釋迦牟尼佛啊,又來破你的執著來啦!那些東西都不可得的,不能沾沾自喜的,要進一步的上新的臺階的,所以,馬上給你四個字:“無得無說”。對于這個“無得”啊,我們諸位啊,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裏面講,“無得無所不得”。只有你沒有以後你才能有得,如果你還有,還有執著,有執著你的智慧就還不圓滿,也只有無得以後,你沒有執著以後,你才能夠真正地得到佛果,得到智慧。佛法講“無得無所不得”,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想想看,我們打個比方,就是一個裝水的容器,如果這個容器裏面已經裝了滿滿的汙水,我們要往裏面再裝甘露,裝牛奶,能裝進去嗎?裝不進去。即使能裝一點點進去,那甘露和牛奶都會被你那滿滿的汙水染汙掉,”(中間這句聽不清)那都不管用了,這些都是髒的了。反過來,如果說,那個容器裏面一點東西都沒有裝,非常的幹淨,那麼這個時候裝甘露和牛奶,它不但能夠裝進去並且還不會被汙染。這個比方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得,你的智慧就生不起來,因爲你還有執著嘛,你的那個智慧怎麼能生得起呀?只有去掉執著以後,你的智慧才能夠被開發出來。所以過去啊,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個符大士(*名字可能有誤),是個居士,我記得他有幾句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裏,前面兩句話,最能夠說明我們前面“無得無說”的道理。“空手把鋤頭”,不知道諸位見過鋤頭沒有,就是一個耕地的工具,如果說,你的手裏面端著一碗飯,你想一想還能去拿鋤頭嗎?因爲你手裏面已經端著一個東西了,你想你這只手還能同時抓另一件東西嗎?能辦到嗎?諸佛菩薩除外,因爲有神通。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凡夫,我是辦不到,不知道你能不能辦到。所以,如果你的手是空空的,什麼東西都沒有拿,給你一個鋤頭你才能拿住。“步行騎水牛”,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是在步行,你是騎馬,你是坐轎,同時你還能騎水牛嗎?辦得到嗎?事實上是不太可能的。這裏的步行,就是說你腳下面沒有交通工具,那麼那是古代人的說法,用我們現在的話講,你沒有坐火車,沒有坐汽車,沒有騎自行車,那你可以騎水牛。如果說你腿下已經騎了一個自行車你還能騎一個水牛嗎?我想不太可能。所以,只有空手你才能夠把鋤頭,只有步行你才能夠騎水牛。這兩句話裏面就是講沒有執著啊!沒有執著,你才能夠無所不得,你才能夠真正的生起智慧來。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地方講,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個地方講了兩個問題。“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古印度的語言,翻譯成現在的漢語文字就叫“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就佛果的另外一種說法。“正等”:就是沒有再比這個高的了,“正覺”:已經達到頂點,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與佛(*可能有漏)平等,*(前一個詞聽不清)智慧都圓滿了,這是佛果的別稱。“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就是說,佛陀是不是得了佛果?你看須菩提的回答:“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思是什麼?就是沒有一個即可以得,沒有一個東西叫佛果!如果說,你覺得有一個什麼東西可得,覺得有一個什麼東西是佛果的話,那你這個還不圓滿。第二個問題“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又回答了:“。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就是佛所說的法皆不可取。這個“取”字啊,要注意,不是不要,有的人對這個問題很模糊,這是不執著,不執著于如來的語言文字,不是讓你抛棄,而是讓你更好的去把握。“非法非非法”,不是,不是不是(*這裏聽不太清,可能有漏字),總的來說,就是講不能夠執著佛所講的語言文字,而是要透過語言文字去生起我們內心的智慧。所以,有些人在讀經的過程當中不了解因爲釋迦牟尼佛針對不同的衆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他開示都不相同,那麼我們這些凡夫衆生啊,因爲智慧不夠,所以對這些教理不能圓融,老覺得有矛盾,老覺得有高下,這都不對。因爲佛的說法是有針對性的,你不能說你不理解,你就說那個不對,正是你不理解的,說不定對其他的衆生有幫助呢?所以啊,我們不能夠執著于語言文字,不能夠執著于佛陀的言教,而是要透過語言文字,透過佛陀的言教生起內心自心的智慧。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什麼意思啊?就是說對于上面那兩個“無得無說”,因爲這個無所住就是“無爲”啊,就是最高級。那麼“一切賢聖”,就是賢和聖啊,都還沒有成就最後的果位。就跟我們現在讀書一樣,賢還在幼兒園,聖還在學前班,還沒有正式跨進校門,跨進校門以後再學習呢,那就成就最後的佛果,在學前班那你還不行,在幼兒園那你還不行。所以這裏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一切賢聖都是在“無得無說”這個問題上由于他們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他們修持程度就不同,所以他們證的果就不同,所以,有賢聖的差別。   那麼,這一段文字,我們講的“無得無說”,“無得”就是“無得無所不得”,“無說”,那麼我把它概括成兩句話:“說法無定說,只爲解粘去縛。”什麼意思啊?說法沒有固定的!爲什麼?根據衆生的根基不同啊,“只爲解粘去縛”,什麼意思啊?他只是爲了解除衆生內心深處的煩惱。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悲心而說!所以他無定說,爲什麼?每一個衆生的煩惱和根基不同,那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就不同。所以呢“無得無說”這一品概括成一句話:“無得無所不得,說法無定說只爲解粘去縛(去煩惱)。”,所以這一句話,我想基本上能夠概括這一品的大意。   那麼,我看這個時間也差不多了,再往下講也講不完,我想今天我們講課就到這裏,那麼下面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阿彌陀佛。

  問答:

  1、阿彌陀佛,我今天看到一個偈,我想請法師爲我…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