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點,我想呢,把這句話弄懂以後,下面的話都非常好辦。特別是這個“住”字,“無所住”的“住”,“住”就是執著,就是陶醉,就是沈溺,“無所住”就是去掉執著,不要陶醉,不要沈溺。所以呢,“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用我們現在的語言講,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這個有情啊,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應該遠離執著,遠離陶醉,遠離沈溺來幫助他人,解除別人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痛苦,從而給社會大衆歡喜、安樂。
我們往下面看,“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那麼這個啊,就是具體地告訴我們,我們在布施的過程當中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我們怎樣去應對。我們剛才不是講了嗎?布施的範疇非常寬泛,包括我們剛才講的財施、法施、無畏施,那是個總綱,在這個下面,我們剛才又講了很多這個布施的方法。那麼這個布施啊,盡管有剛才我們講的那麼多的內涵,但是它總是要有表現形式。比如,我們給人家5元錢,這是看得見的,這是有形的,這就是色布施。下面還有聲、香、味、觸啊,比如當人家心裏面難過的時候,你說話的語氣非常的溫和,非常的和諧,非常的柔順,他內心裏面啊,就覺得象春風拂面一樣,那這就是聲音的布施啊;還有香的布施,比如人家餓了,你給他做一些好吃的,這就是香布施啊;還有味布施,比如人家吃了苦的以後非常難受,你給他一點甜的,就是味道啊;觸,觸是什麼呢?就是那個身體的感覺,觸摩,比如他覺得身體不舒服,非常疲憊,你給他捶捶背,按摩按摩,他感覺非常舒服,就是觸啊。所以,這個地方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麼那個法布施,放得更寬,更多了。這就是說,我們的布施啊,是通過以下:色、聲、香、味、觸、法,這樣一些形式表現出來的。那麼,我們不管是在色上面的布施,在聲香味觸法上面的布施,都要無所住,都要沒有執著,都要遠離陶醉,都要遠離沈溺。總之一句話,在布施行的過程當中,不管你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都應該時時刻刻遠離執著。那麼這個地方啊,我們要知道,布施啊,只是六度中的一種。就是菩薩行裏面不是講四攝六度嗎?六度,就是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進、智慧。既然布施是這樣,那麼這個地方我想的話,他只是把六度裏面一個講了,那麼以此類推,我們的持戒,我們的忍辱,我們的精進、禅定、智慧,都應該無所住。所以我想,這個地方演繹開來的話,應該無所住持戒,無所住忍辱,無所住精進,無所住禅定,無所住智慧。那這樣,才是真正的修六度行,修菩薩行,才能真正的成爲出世的菩提之因。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就是菩薩啊,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布施的話,都應該這樣,不住于相的。所以,這句話,就是對我們怎樣布施的一個總結。怎樣達到無所住?怎樣達到無所住?就是不住于相。所以諸位啊,一定把這幾個字理解清楚。就是無所住行于布施,不是叫你不行布施,而是叫你在布施的時候,不住于相。不住于什麼相?不住于能布施的相,不住于所布施的相,不住于布施的東西。比如,就我們自己來講,不住于相行于布施,指什麼呢?就自我來講,我們人生,我們個體是虛幻的,沒有固定的相,不要執著它,對對方,就是被你幫助的,接受你幫助的人,也是一樣,也是虛幻的,還有我們所布施的那個東西,那個實體,那也是虛幻的,也是沒有固定相的。所以呢,這個“不住于相”啊,其實就把那個“無所住”進一步發揮,也還是就是不要有執著相,而不是讓你不去布施。至于這裏網友提到的:“無住與放逸的區別是什麼”,我想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附帶的說明一下。這個“無住”啊,就是說我們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根據自己的方法,去幫助別人,去奉獻,只是呢,在這個幫助別人奉獻的過程當中,不要有執著,所以呢,它的意思就是說,你一方面要做事情,一方面還要放下。而那個“放逸”是什麼呢?就是隨波逐流,就是懶惰,就是不想做事,所以這兩個是迥然不同的,我們這裏做一個附帶的解答。
下面,“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如果真正的在布施的過程當中,能夠不住于色,不住于聲、香、味、觸、法,能夠遠離執著,那麼你的那個福德不可思量。什麼是不可思量?不可思、不可量的那個福德,是什麼福德?那就是成佛的因,那是不可思,不可量的。世間的東西,都是可思可量的,只有佛的境界,才是不可思,不可量的,所以,你如果真正的能夠不住于色、聲、香、味、觸、法,行于布施的話,你那個福德,就是成佛的功德。可是,如果在布施的過程當中,是有住,那你的那個福德就是可思可量,也就是什麼?是有限的。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有限的福德就只是人天的福報,只是感得天人的因,可是當你的這個福報想盡了以後,你還會墮落,還回輪回,只有那個“無住”,沒有執著的那個布施,你的那個福德才是菩提之因,才是無漏的功德,你才能夠真正的圓滿菩提,才能夠出離生死,出離輪回,出離叁界。所以,這個“可思量”和“不可思量”,有限還是無限,主要是說,你那個是不是能夠成爲出離生死的因,擺脫輪回的因。
所以下面就打比喻:“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就是象東方啊,虛空的的東西你可以想嗎?可以思可以量嗎?不可以。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東南西北,就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這是四方,四維是什麼呢?就四個角,我們如果學過一點,有些常識的都知道,東、南、西、北,那麼東南角、西北角、東北角、西南角,這四個角,就是象一個正方形一樣,有四方,再加四個角,再加上、下,那就是什麼?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十方世界”。所以我們這個十方世界是不可思,不可量的。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就是說,如果我們行菩薩道的有情衆生真正能夠不住于相,能夠沒有執著來布施的話,來修菩薩行的話,你的那個福德,那個功德,也象十方界一樣,不可限量,不可思量。意思是什麼?只有你這個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因,才是無漏的菩提之因。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就是說,佛繼續給須菩提強調,也是給我們每一個衆生強調,應該象這樣來做。不是前面須菩提問了嗎?菩薩“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那麼,佛陀在回答的時候,先回答了“如何降伏其心”,就是在度衆生當中,用菩提心,來降伏我們的凡夫心!那麼“雲何應住”呢?就是在度衆生的時候,將個人融化于大衆,怎樣將個人融化于大衆呢?就是在幫助衆生的時候,無所住。所以呢,這兩個問題是連貫的,雖然佛陀是作了兩方面的解說,但是這兩方面的解說也是連貫的。所以,須菩提問了兩個問題,佛陀也回答了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是非常有關聯,並且這種關聯是非常密切的。啊,我這裏提醒大家,好好地去體會。
所以呢,這個妙行無住分啊,就是告訴我們啊,怎樣去度衆生,怎樣修菩薩行,怎樣行菩薩道。那麼,我把這段話用我們現在的語言,概括成八個字:就是什麼話呢?這個話我覺得也是我們現在講得非常多的——“只管耕耘,不管收獲。”諸位,不知道你們贊不贊同我的這個概括。所以,也只有把這個把握好以後,你才能夠把什麼“無所住行于布施”,不是剛才有人問到嗎?“無住與放逸”,無住是什麼狀態,無住,就是既要耕耘,但是又不住相,就是不問收獲,只要你努力地耕耘,只要你辛勤地耕耘,收獲是自然的,成果是自然的。如果我們成天到晚都在那裏想著要有什麼結果,要有什麼果實,可是我們自己又不勤勞,又不去勞動,那個果實,那個成就不是等來的,不是我們去想來的,我們每個人的成就是要我們的辛勤勞動努力耕耘出來的。所以呢,我想啊,這八個字,基本上能概括這一段的內容,能夠體現“菩薩于法無所住行于布施”這麼一個內涵。既要行于布施,就只管耕耘,但是呢,又要無所住,不問收獲。只管耕耘,不問收獲,收獲是自然的。無所住行于布施,不問福德,福德也是自然的。所以希望大家啊,要把握好這樣一個原理。這個非常要緊。
那麼下面呢,我們繼續講這個“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一段文字非常簡潔,可是啊,意義非常的深廣,希望大家用心體會。“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什麼意思?“身相”就是我們這個色身的相貌,可不可以用這個來衡量佛陀?這個問題在下面還會談到,就是佛陀的相貌非常的圓滿,非常的莊嚴,是不是可以用這些東西作爲衡量是不是佛陀的標准?那麼,“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就是不能夠用這些作爲衡量佛陀的標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爲什麼呢?佛陀所說的那個身相,你那個相貌,是虛幻的,是不固定的,是緣起的,是性空的,所以它“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我們能看到的東西,都是緣起的,都是虛幻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個地方的“非相”,就是說,不是沒有相,而是你把這個相能夠看到虛幻性,不真實性,所以,“若見諸相非相”的這個非相啊,就是講的沒有真實相,沒有固定相。如果你能夠這樣認識,那你才能夠真正的得見如來。什麼意思啊?一方面,就是能夠知道一些景象的虛幻,另一方面,又不否定這個虛幻。這象我們做夢一樣,我們那個夢啊,雖然是假的,不真實的,但是,它必定有一個假的不真實的夢,而這…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