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点,我想呢,把这句话弄懂以后,下面的话都非常好办。特别是这个“住”字,“无所住”的“住”,“住”就是执着,就是陶醉,就是沉溺,“无所住”就是去掉执着,不要陶醉,不要沉溺。所以呢,“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这个有情啊,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应该远离执着,远离陶醉,远离沉溺来帮助他人,解除别人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痛苦,从而给社会大众欢喜、安乐。
我们往下面看,“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那么这个啊,就是具体地告诉我们,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怎样去应对。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吗?布施的范畴非常宽泛,包括我们刚才讲的财施、法施、无畏施,那是个总纲,在这个下面,我们刚才又讲了很多这个布施的方法。那么这个布施啊,尽管有刚才我们讲的那么多的内涵,但是它总是要有表现形式。比如,我们给人家5元钱,这是看得见的,这是有形的,这就是色布施。下面还有声、香、味、触啊,比如当人家心里面难过的时候,你说话的语气非常的温和,非常的和谐,非常的柔顺,他内心里面啊,就觉得象春风拂面一样,那这就是声音的布施啊;还有香的布施,比如人家饿了,你给他做一些好吃的,这就是香布施啊;还有味布施,比如人家吃了苦的以后非常难受,你给他一点甜的,就是味道啊;触,触是什么呢?就是那个身体的感觉,触摩,比如他觉得身体不舒服,非常疲惫,你给他捶捶背,按摩按摩,他感觉非常舒服,就是触啊。所以,这个地方讲,“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那么那个法布施,放得更宽,更多了。这就是说,我们的布施啊,是通过以下:色、声、香、味、触、法,这样一些形式表现出来的。那么,我们不管是在色上面的布施,在声香味触法上面的布施,都要无所住,都要没有执着,都要远离陶醉,都要远离沉溺。总之一句话,在布施行的过程当中,不管你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应该时时刻刻远离执着。那么这个地方啊,我们要知道,布施啊,只是六度中的一种。就是菩萨行里面不是讲四摄六度吗?六度,就是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既然布施是这样,那么这个地方我想的话,他只是把六度里面一个讲了,那么以此类推,我们的持戒,我们的忍辱,我们的精进、禅定、智慧,都应该无所住。所以我想,这个地方演绎开来的话,应该无所住持戒,无所住忍辱,无所住精进,无所住禅定,无所住智慧。那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六度行,修菩萨行,才能真正的成为出世的菩提之因。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就是菩萨啊,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布施的话,都应该这样,不住于相的。所以,这句话,就是对我们怎样布施的一个总结。怎样达到无所住?怎样达到无所住?就是不住于相。所以诸位啊,一定把这几个字理解清楚。就是无所住行于布施,不是叫你不行布施,而是叫你在布施的时候,不住于相。不住于什么相?不住于能布施的相,不住于所布施的相,不住于布施的东西。比如,就我们自己来讲,不住于相行于布施,指什么呢?就自我来讲,我们人生,我们个体是虚幻的,没有固定的相,不要执着它,对对方,就是被你帮助的,接受你帮助的人,也是一样,也是虚幻的,还有我们所布施的那个东西,那个实体,那也是虚幻的,也是没有固定相的。所以呢,这个“不住于相”啊,其实就把那个“无所住”进一步发挥,也还是就是不要有执着相,而不是让你不去布施。至于这里网友提到的:“无住与放逸的区别是什么”,我想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附带的说明一下。这个“无住”啊,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别人,去奉献,只是呢,在这个帮助别人奉献的过程当中,不要有执着,所以呢,它的意思就是说,你一方面要做事情,一方面还要放下。而那个“放逸”是什么呢?就是随波逐流,就是懒惰,就是不想做事,所以这两个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这里做一个附带的解答。
下面,“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如果真正的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能够不住于色,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能够远离执着,那么你的那个福德不可思量。什么是不可思量?不可思、不可量的那个福德,是什么福德?那就是成佛的因,那是不可思,不可量的。世间的东西,都是可思可量的,只有佛的境界,才是不可思,不可量的,所以,你如果真正的能够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行于布施的话,你那个福德,就是成佛的功德。可是,如果在布施的过程当中,是有住,那你的那个福德就是可思可量,也就是什么?是有限的。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有限的福德就只是人天的福报,只是感得天人的因,可是当你的这个福报想尽了以后,你还会堕落,还回轮回,只有那个“无住”,没有执着的那个布施,你的那个福德才是菩提之因,才是无漏的功德,你才能够真正的圆满菩提,才能够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出离三界。所以,这个“可思量”和“不可思量”,有限还是无限,主要是说,你那个是不是能够成为出离生死的因,摆脱轮回的因。
所以下面就打比喻:“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就是象东方啊,虚空的的东西你可以想吗?可以思可以量吗?不可以。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东南西北,就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这是四方,四维是什么呢?就四个角,我们如果学过一点,有些常识的都知道,东、南、西、北,那么东南角、西北角、东北角、西南角,这四个角,就是象一个正方形一样,有四方,再加四个角,再加上、下,那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十方世界”。所以我们这个十方世界是不可思,不可量的。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就是说,如果我们行菩萨道的有情众生真正能够不住于相,能够没有执着来布施的话,来修菩萨行的话,你的那个福德,那个功德,也象十方界一样,不可限量,不可思量。意思是什么?只有你这个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因,才是无漏的菩提之因。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就是说,佛继续给须菩提强调,也是给我们每一个众生强调,应该象这样来做。不是前面须菩提问了吗?菩萨“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么,佛陀在回答的时候,先回答了“如何降伏其心”,就是在度众生当中,用菩提心,来降伏我们的凡夫心!那么“云何应住”呢?就是在度众生的时候,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怎样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就是在帮助众生的时候,无所住。所以呢,这两个问题是连贯的,虽然佛陀是作了两方面的解说,但是这两方面的解说也是连贯的。所以,须菩提问了两个问题,佛陀也回答了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非常有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是非常密切的。啊,我这里提醒大家,好好地去体会。
所以呢,这个妙行无住分啊,就是告诉我们啊,怎样去度众生,怎样修菩萨行,怎样行菩萨道。那么,我把这段话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概括成八个字:就是什么话呢?这个话我觉得也是我们现在讲得非常多的——“只管耕耘,不管收获。”诸位,不知道你们赞不赞同我的这个概括。所以,也只有把这个把握好以后,你才能够把什么“无所住行于布施”,不是刚才有人问到吗?“无住与放逸”,无住是什么状态,无住,就是既要耕耘,但是又不住相,就是不问收获,只要你努力地耕耘,只要你辛勤地耕耘,收获是自然的,成果是自然的。如果我们成天到晚都在那里想着要有什么结果,要有什么果实,可是我们自己又不勤劳,又不去劳动,那个果实,那个成就不是等来的,不是我们去想来的,我们每个人的成就是要我们的辛勤劳动努力耕耘出来的。所以呢,我想啊,这八个字,基本上能概括这一段的内容,能够体现“菩萨于法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么一个内涵。既要行于布施,就只管耕耘,但是呢,又要无所住,不问收获。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收获是自然的。无所住行于布施,不问福德,福德也是自然的。所以希望大家啊,要把握好这样一个原理。这个非常要紧。
那么下面呢,我们继续讲这个“如理实见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这一段文字非常简洁,可是啊,意义非常的深广,希望大家用心体会。“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什么意思?“身相”就是我们这个色身的相貌,可不可以用这个来衡量佛陀?这个问题在下面还会谈到,就是佛陀的相貌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庄严,是不是可以用这些东西作为衡量是不是佛陀的标准?那么,“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就是不能够用这些作为衡量佛陀的标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那个身相,你那个相貌,是虚幻的,是不固定的,是缘起的,是性空的,所以它“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我们能看到的东西,都是缘起的,都是虚幻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这个地方的“非相”,就是说,不是没有相,而是你把这个相能够看到虚幻性,不真实性,所以,“若見諸相非相”的这个非相啊,就是讲的没有真实相,没有固定相。如果你能够这样认识,那你才能够真正的得见如来。什么意思啊?一方面,就是能够知道一些景象的虚幻,另一方面,又不否定这个虚幻。这象我们做梦一样,我们那个梦啊,虽然是假的,不真实的,但是,它必定有一个假的不真实的梦,而这…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