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了寺院里面,回去的时候,在了寺院门口碰到一个乞丐,向你伸手要东西,你因为刚才在寺院里面受寺院的气氛和环境的熏陶,你觉得佛教徒就是应该行布施嘛,所以,你就马上从包里掏出5元也好,10元也好,给了那个乞丐。可是,当你走出一百米或五十米远的时候,你回过头来,发现那个乞丐是假的,哎呀,你内心里面那个难受劲啊,非常的糟糕,你非常的后悔,心想,我早知道给他这个家伙骗我,我还不如自己拿去买点什么吃的,或者自己享受享受,内心里面总会有这样的后悔。按佛法讲这是不应该的。就是你已经布施给人家的东西,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嘛,给过了就给过了,不要再去追究,那会生烦恼的,你心里非常气愤的。我觉得有位法师讲得非常好:”不管这个乞丐是真是假,他只要向你伸手,他永远是贫穷的。”所以有些人常常问我,“师父啊,那些叫化子比我还富裕呢。”我说:“此话怎讲?”,他说:“他们那些人整天要的,存起来几百万,什么盖高楼大厦,比我们还富有,我们还去给他,真是划不来,我不应该给他。”。我觉得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尽管他在物质上已经非常富有了,但是他的内心世界,他的道德,他的心灵永远是贫穷的。只要他向你伸手,就是贫穷的象征啊,所以,我们干吗还要去计较呢?我们在布施的过程中干吗还要去执着呢?我们应该彻底的放下。但是,诸位要注意,我不是说见到所有的乞丐你都要给他,根据你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有这个能力才给他,没有这个能力,不要勉强。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你勉强去给他,或者为了去满足自己,“因为学佛,是佛教徒,应该行布施”,这个心态,而不顾自己,过分地去,刻意地去做,也是不对的。就是在你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是可以的,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去勉强。 所以呢,我们地方我们还要特别交代,就是这个“布施”,什么叫布施呢?现在我们一般人讲布施,就是拿钱,就是给东西。不知道诸位是怎么理解的,诸位啊,听课的诸位,有人告诉我吗?——布施是指什么?什么叫布施?怎样去布施?你拿什么去布施?有人告诉我吗?啊,有人说“布施是给予”,“布施是善心”,“给你你所拥有的”,“用慈悲心奉献,用心去”(附注:网上听课的学员打在屏幕上),没错!这些都非常好,但是呢,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把它展开来讲,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啊,现在这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啊,有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还有不明了的地方。因为我听到很多人讲,“哎呀师父啊,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钱,又没有财,这样没有,那样没有,我怎么去布施啊?”我说,财也好,钱也好,乃至你的身体也哈,这些东西啊,只是布施的一个部分!这上面不是有人说了吗?(附注:网上听课的学员打在屏幕上)“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对呀,这三个内涵,我们怎样来理解呢?
那么“财施”,我们要知道分为内财和外财,内财就是指我们的这个身体,外财指的是你拥有的财富,比如钱啊,物啊,你有多余的,你有剩余的,你有丰富的,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应该布施给人家。这种外财施啊,一般人还容易办到,内财施啊,不容易的。为什么,就是你这个身体啊,现在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爱惜的,是非常爱护的,所以你要说用这个身体去布施,非常不容易办到。我记得是目犍连还是谁,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要学大乘,就告诉他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他觉得这个也好。所以呢,有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就有一个人,觉得他是发菩提心的,就要考验他,说:“你不是行菩萨道吗?修菩萨行吗?要布施吗?”,目犍连回答说:“是啊,我要布施啊。”,那个人就说:“我现在啊需要你布施,我母亲生病了,什么病呢?眼睛坏了,需要有个人布施个眼睛给她,她的眼睛才能好。”目犍连一听啊,他想,我是发了菩提心的,是要行布施的,那我就布施给他吧。于是他就用手指头把左眼睛挖下来给那个人。那个人拿到那个眼睛有,说,哎呀,你这个眼睛好脏啊,好臭啊,怎么的。然后还把那个眼睛仍在地上,用脚踩。目犍连一看,非常恼火,说:“我忍着这么大的痛苦,把眼睛挖给你,你还说臭,还嫌它脏,并且还扔在地上用脚踩。”这个人就讲,你这个眼睛不对,为什么呢?我母亲的那只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睛,不行的。目犍连一听,哎呀,这个行布施简直太难了,不干了,不干了,我不行菩萨道了。所以啊,这个内财啊,用这个身体去布施啊,不容易的。特别是我们过去讲的很多故事,什么释迦牟尼佛因地中舍身饲虎啊,割肉喂鹰啊,就是把自己的这个身体都舍去,去喂虎啊。我们现在很难办到了。所以,这个财施啊,外财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内财施那真是不容易。所以,诸位啊,要很好的锻炼,要很好的用功,只有你自己于法无所住以后,你这个财施,不管是外财施还是内财施才能够真正的办到,如果你于法有所住,有执着,那是办不到的。这是财施的层面。
“法施”,按照我们过去传统的讲法,就是给众生讲佛法,让他们能够真正明白人生、宇宙的道理,真正的发心好好修行,出离生死,了脱生死,这就是法施,就是当人需要佛法的时候,我们要毫不保留,毫不吝啬的,毫不厌倦的给人解说,给人引导,这是过去传统的讲法。我最近呢,在这个问题上把它又了一点。什么呢?就是这个法施,包括圣义的法施和世俗的法施。圣义的就是我们过去传统讲的布施佛法,叫做“圣义的法施”,世俗的法施,指什么呢?特别是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科技进步,信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制也在不断地加大,特别是现在我们很多工人下岗,知识水平能力都非常的有限,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所有的佛教徒,还要有世俗的法施,就是什么?用你的技术,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别人!我把这种啊叫做“世俗的的法施”,就是当别人在知识上缺乏的时候,如果你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你就不厌其烦的,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人家。当人家在工作上,技术上缺乏的时候,如果你拥有这个技术,你就应该毫无保留的,尽心尽责的去教会他。我想呢,这个也是布施的范畴。所以我想来想去,不知道把它归到三种布施里面的哪一类,后来我觉得把这个法施啊,分为圣义的法施和世俗的法施,于是就把它归到世俗的法施里面。所以诸位啊,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心态,不要象世俗的人一样,自己有一点技术,有一点知识,就要申请什么专利。我想啊,对于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专利,要与大众共享,共享你的知识,共享你的财富,共享你的技术,如果说,在我们佛教徒的内心里面还有什么专利的话,那你的这个心量就还不够宽广,你就会产生固执,其实,慢慢地就会演变成执着,就会成为烦恼。我要找他,就会演变成烦恼的根源,所以,提倡要与大众共享你的知识,技术,所以,我们叫做世俗法施。这是我内心的感受,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要想真正的利益大众,不但要从佛法,也要从世俗上。
毫不保留地教给他,我们不要有什么专利,要与大众共享,共享你的财富,若要我们佛教徒中还有什么专利的话,那你的心量还不够宽广,就会慢慢地演化为执着,成为烦恼。为什么呢?当你有一个技术以后,比如人家学去以后,你就会觉得他是侵权,我要找他打官司,我要找他说理去,我要找他吵架,我要找他打架,所以呢,进而就会演变成烦恼的根源。所以呢,我们在这里提倡,诸位啊,要与大众共享你的知识,共享你的技术,共享你的财富!所以呢,我们把他叫作“世俗法施”。这是我最近在讲佛法的当中,慢慢地体会到的一些内心的感受。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共识?反正我是觉得我们在社会上,要想真正的利益社会,利益人群,利益大众的话,不但要从佛法上,也要从世俗上,两方面齐头并进,去利益一切众生。
无畏施,什么叫无畏施呢?就是当人家有困难的时候,在恐怖的时候,在胆怯的时候,在脆弱的时候,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给他希望,给他勇气,给他信心,给他力量!怎么给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给他打气,给他作坚强的后盾,给他鼓励!比如他做事的过程当中,老是决断不了,你就告诉他:“没关系,有我呢!”这样给他鼓励的话,他就会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去面对困难,从而呢,能够摆脱困难,摆脱困惑,见到光明。所以呢,根据这一点,我们讲这个“无畏施是什么?”就是给人方便,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力量!这些啊,都是属于无畏施的范畴。
所以,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财施、法施、无畏施,才是我们整个布施的内涵。所以,我们把这三个讲完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我们刚才提到的有的人,一提到布施,就觉得是给钱,给东西,我想,那个不完整,不全面,应该把我们刚才讲的所有的内容加起来那才是布施的内涵,才是布施的全面和整体。
所以呢,我们提倡,当你不具备财,不具备法施的时候,你怎么办?所以我最近提倡,你给人微笑,给人鼓励,这些都算是布施。为什么这样讲?比如,当人家内心里面极度痛苦,极度悲伤的时候,你面带笑容,语言柔和去安慰他,这也算是布施啊。所以,给人微笑,给人安慰,给人抚摩,这些都是属于布施。但是诸位要注意啊,我在这里讲布施微笑,笑不能乱笑啊,你的笑得不好,就不成为布施了,你的就成为烦恼了。比如,有的人,内心里面本来就非常的痛苦,你再跑到他面前一笑,他就觉得这个家伙,我本来就觉得很恼火,你在嘲笑我啊。所以他越来越恼火,越来越痛苦,所以呢,你的这个效果就没有达到。所以呢,你就必须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的环境,根据不同的气氛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布施微笑,布施安慰。
所以呢,在这个“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我们讲得长…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