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了寺院裏面,回去的時候,在了寺院門口碰到一個乞丐,向你伸手要東西,你因爲剛才在寺院裏面受寺院的氣氛和環境的熏陶,你覺得佛教徒就是應該行布施嘛,所以,你就馬上從包裏掏出5元也好,10元也好,給了那個乞丐。可是,當你走出一百米或五十米遠的時候,你回過頭來,發現那個乞丐是假的,哎呀,你內心裏面那個難受勁啊,非常的糟糕,你非常的後悔,心想,我早知道給他這個家夥騙我,我還不如自己拿去買點什麼吃的,或者自己享受享受,內心裏面總會有這樣的後悔。按佛法講這是不應該的。就是你已經布施給人家的東西,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嘛,給過了就給過了,不要再去追究,那會生煩惱的,你心裏非常氣憤的。我覺得有位法師講得非常好:”不管這個乞丐是真是假,他只要向你伸手,他永遠是貧窮的。”所以有些人常常問我,“師父啊,那些叫化子比我還富裕呢。”我說:“此話怎講?”,他說:“他們那些人整天要的,存起來幾百萬,什麼蓋高樓大廈,比我們還富有,我們還去給他,真是劃不來,我不應該給他。”。我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盡管他在物質上已經非常富有了,但是他的內心世界,他的道德,他的心靈永遠是貧窮的。只要他向你伸手,就是貧窮的象征啊,所以,我們幹嗎還要去計較呢?我們在布施的過程中幹嗎還要去執著呢?我們應該徹底的放下。但是,諸位要注意,我不是說見到所有的乞丐你都要給他,根據你自己的能力和條件,有這個能力才給他,沒有這個能力,不要勉強。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你勉強去給他,或者爲了去滿足自己,“因爲學佛,是佛教徒,應該行布施”,這個心態,而不顧自己,過分地去,刻意地去做,也是不對的。就是在你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是可以的,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去勉強。 所以呢,我們地方我們還要特別交代,就是這個“布施”,什麼叫布施呢?現在我們一般人講布施,就是拿錢,就是給東西。不知道諸位是怎麼理解的,諸位啊,聽課的諸位,有人告訴我嗎?——布施是指什麼?什麼叫布施?怎樣去布施?你拿什麼去布施?有人告訴我嗎?啊,有人說“布施是給予”,“布施是善心”,“給你你所擁有的”,“用慈悲心奉獻,用心去”(附注:網上聽課的學員打在屏幕上),沒錯!這些都非常好,但是呢,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要把它展開來講,爲什麼呢?因爲我發現啊,現在這個學佛的過程當中啊,有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都還有不明了的地方。因爲我聽到很多人講,“哎呀師父啊,我什麼都沒有,我沒有錢,又沒有財,這樣沒有,那樣沒有,我怎麼去布施啊?”我說,財也好,錢也好,乃至你的身體也哈,這些東西啊,只是布施的一個部分!這上面不是有人說了嗎?(附注:網上聽課的學員打在屏幕上)“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對呀,這叁個內涵,我們怎樣來理解呢?
那麼“財施”,我們要知道分爲內財和外財,內財就是指我們的這個身體,外財指的是你擁有的財富,比如錢啊,物啊,你有多余的,你有剩余的,你有豐富的,當別人需要的時候,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應該布施給人家。這種外財施啊,一般人還容易辦到,內財施啊,不容易的。爲什麼,就是你這個身體啊,現在我們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是非常愛惜的,是非常愛護的,所以你要說用這個身體去布施,非常不容易辦到。我記得是目犍連還是誰,剛開始學佛的時候,要學大乘,就告訴他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他覺得這個也好。所以呢,有一天他出去的時候,就有一個人,覺得他是發菩提心的,就要考驗他,說:“你不是行菩薩道嗎?修菩薩行嗎?要布施嗎?”,目犍連回答說:“是啊,我要布施啊。”,那個人就說:“我現在啊需要你布施,我母親生病了,什麼病呢?眼睛壞了,需要有個人布施個眼睛給她,她的眼睛才能好。”目犍連一聽啊,他想,我是發了菩提心的,是要行布施的,那我就布施給他吧。于是他就用手指頭把左眼睛挖下來給那個人。那個人拿到那個眼睛有,說,哎呀,你這個眼睛好髒啊,好臭啊,怎麼的。然後還把那個眼睛仍在地上,用腳踩。目犍連一看,非常惱火,說:“我忍著這麼大的痛苦,把眼睛挖給你,你還說臭,還嫌它髒,並且還扔在地上用腳踩。”這個人就講,你這個眼睛不對,爲什麼呢?我母親的那只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睛,不行的。目犍連一聽,哎呀,這個行布施簡直太難了,不幹了,不幹了,我不行菩薩道了。所以啊,這個內財啊,用這個身體去布施啊,不容易的。特別是我們過去講的很多故事,什麼釋迦牟尼佛因地中舍身飼虎啊,割肉喂鷹啊,就是把自己的這個身體都舍去,去喂虎啊。我們現在很難辦到了。所以,這個財施啊,外財施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內財施那真是不容易。所以,諸位啊,要很好的鍛煉,要很好的用功,只有你自己于法無所住以後,你這個財施,不管是外財施還是內財施才能夠真正的辦到,如果你于法有所住,有執著,那是辦不到的。這是財施的層面。
“法施”,按照我們過去傳統的講法,就是給衆生講佛法,讓他們能夠真正明白人生、宇宙的道理,真正的發心好好修行,出離生死,了脫生死,這就是法施,就是當人需要佛法的時候,我們要毫不保留,毫不吝啬的,毫不厭倦的給人解說,給人引導,這是過去傳統的講法。我最近呢,在這個問題上把它又了一點。什麼呢?就是這個法施,包括聖義的法施和世俗的法施。聖義的就是我們過去傳統講的布施佛法,叫做“聖義的法施”,世俗的法施,指什麼呢?特別是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社會裏面,科技進步,信息發達,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機製也在不斷地加大,特別是現在我們很多工人下崗,知識水平能力都非常的有限,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所有的佛教徒,還要有世俗的法施,就是什麼?用你的技術,用你的知識去幫助別人!我把這種啊叫做“世俗的的法施”,就是當別人在知識上缺乏的時候,如果你懂得這方面的知識,你就不厭其煩的,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人家。當人家在工作上,技術上缺乏的時候,如果你擁有這個技術,你就應該毫無保留的,盡心盡責的去教會他。我想呢,這個也是布施的範疇。所以我想來想去,不知道把它歸到叁種布施裏面的哪一類,後來我覺得把這個法施啊,分爲聖義的法施和世俗的法施,于是就把它歸到世俗的法施裏面。所以諸位啊,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不要象世俗的人一樣,自己有一點技術,有一點知識,就要申請什麼專利。我想啊,對于佛教徒來說,沒有什麼專利,要與大衆共享,共享你的知識,共享你的財富,共享你的技術,如果說,在我們佛教徒的內心裏面還有什麼專利的話,那你的這個心量就還不夠寬廣,你就會産生固執,其實,慢慢地就會演變成執著,就會成爲煩惱。我要找他,就會演變成煩惱的根源,所以,提倡要與大衆共享你的知識,技術,所以,我們叫做世俗法施。這是我內心的感受,講出來,與大家分享,要想真正的利益大衆,不但要從佛法,也要從世俗上。
毫不保留地教給他,我們不要有什麼專利,要與大衆共享,共享你的財富,若要我們佛教徒中還有什麼專利的話,那你的心量還不夠寬廣,就會慢慢地演化爲執著,成爲煩惱。爲什麼呢?當你有一個技術以後,比如人家學去以後,你就會覺得他是侵權,我要找他打官司,我要找他說理去,我要找他吵架,我要找他打架,所以呢,進而就會演變成煩惱的根源。所以呢,我們在這裏提倡,諸位啊,要與大衆共享你的知識,共享你的技術,共享你的財富!所以呢,我們把他叫作“世俗法施”。這是我最近在講佛法的當中,慢慢地體會到的一些內心的感受。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共識?反正我是覺得我們在社會上,要想真正的利益社會,利益人群,利益大衆的話,不但要從佛法上,也要從世俗上,兩方面齊頭並進,去利益一切衆生。
無畏施,什麼叫無畏施呢?就是當人家有困難的時候,在恐怖的時候,在膽怯的時候,在脆弱的時候,我們作爲佛教徒,應該給他希望,給他勇氣,給他信心,給他力量!怎麼給呢?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給他打氣,給他作堅強的後盾,給他鼓勵!比如他做事的過程當中,老是決斷不了,你就告訴他:“沒關系,有我呢!”這樣給他鼓勵的話,他就會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去面對困難,從而呢,能夠擺脫困難,擺脫困惑,見到光明。所以呢,根據這一點,我們講這個“無畏施是什麼?”就是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力量!這些啊,都是屬于無畏施的範疇。
所以,把這叁方面綜合起來:財施、法施、無畏施,才是我們整個布施的內涵。所以,我們把這叁個講完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說,我們剛才提到的有的人,一提到布施,就覺得是給錢,給東西,我想,那個不完整,不全面,應該把我們剛才講的所有的內容加起來那才是布施的內涵,才是布施的全面和整體。
所以呢,我們提倡,當你不具備財,不具備法施的時候,你怎麼辦?所以我最近提倡,你給人微笑,給人鼓勵,這些都算是布施。爲什麼這樣講?比如,當人家內心裏面極度痛苦,極度悲傷的時候,你面帶笑容,語言柔和去安慰他,這也算是布施啊。所以,給人微笑,給人安慰,給人撫摩,這些都是屬于布施。但是諸位要注意啊,我在這裏講布施微笑,笑不能亂笑啊,你的笑得不好,就不成爲布施了,你的就成爲煩惱了。比如,有的人,內心裏面本來就非常的痛苦,你再跑到他面前一笑,他就覺得這個家夥,我本來就覺得很惱火,你在嘲笑我啊。所以他越來越惱火,越來越痛苦,所以呢,你的這個效果就沒有達到。所以呢,你就必須因人而異 ,根據不同的環境,根據不同的氣氛來選擇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布施微笑,布施安慰。
所以呢,在這個“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我們講得長…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