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心态必须当你梦醒了以后你才知道。我们人生就是梦啊,我们在这个人生的大梦当中啊,你是觉察不到的,你觉得都是真实的,只有当你觉悟以后,你才能够觉察到人生的不真实性和虚幻性,你才能够真正的面对人生。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觉悟,就如我们做梦一样,你要知道这个梦是假的,虚幻的,不真实的,你必须醒了才知道。人生也是一样,你要知道人生大梦,就必须要等到你觉悟以后,你才能够知道。所以啊,这段文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不要被现象所迷惑,现象都是虚幻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虚幻的,不真实的,性空的。这才是事物的本质。如果说我们用现象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的话,那我们简直太渺小了,太低级了。
这里啊,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就是在重庆啊,有一个梁平县,那个县有一个庙,叫双桂堂,这个双桂堂有一个祖师叫破山海明禅师,他是明末清初的人,非常有成就,影响非常的大。于是呢,有人想去拜访他,就到那个双桂堂去找他,那个人啊,到了双桂堂的门口啊,看到一个老和尚,穿得非常整洁朴素,坐在门口补衣服,那个人就问他:“你知道破山祖师吗?你认识吗?”,回答:“我不认识。”,那个人说:“我要找他。”。他看见门口的这个老和尚啊在那里补衣服啊,他就很瞧不起。他就继续往里面走,走到那个寺院的客堂里面,就问知客师,“我到这个地方来拜访破山祖师。”,知客师就问他:“你什么时候来的啊?”,回答说:“我刚到。”,知客师又问他:“你从哪里进来的?” 那个人回答道:“我从门口啊。”,知客师就说:“你既然从门口进来,难道没有看到破山祖师吗?”那个人回答说;“没有啊。”,知客师道:“哎呀,那个补衣服的老和尚就是破山祖师啊!”,那个人就想,怎么一个祖师跑到门口补衣服啊?然后他就回到门口问他,心里想,这个祖师啊,就觉得应该非常怎么样,他怎么象这样一个样子呢?他就问:“你是破山祖师吗?”,破山祖师回答说:“是的。”,那个人就说:“我要找你。”,破山祖师就问:“你要找我干什么?”他说:“我要向你请法。”破山祖师就说:“我给你讲。”那个人说:“你讲吧。”那个时候破山祖师不是在缝衣服吗?那个缝衣服的针,不知道诸位知不知道缝衣服的那种针啊?那个针一头是尖的,一头有一个孔,就是穿线用的。然后破山祖师把针拿起来,就给那个人讲,他说什么呢?他说道:“此针本是铁铸成,一头尖来一头锟(音,kun,声2,不确切是否是这个字,音译四川话,就是圆的意思),你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什么意思呢?“此针本是铁铸成”,就是我手里拿的这个针啊,本来是铁打成的,“一头尖来一头阃”,一头是尖的,“一头锟”,四川人讲圆,就叫锟,一头是圆的。而那个针的孔不是长在尾部吗?破山祖师就借这句话来讽刺他,“你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什么意思呢?你刚才来的时候,看见我穿得不好,你就只认衣冠,认为我这个人不好,不认我这个祖师。那个人听了非常惭愧。经里讲,“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不可以身相见祖师”啊!如果你以身相见祖师,那个祖师衣冠非常朴素,那你就会错过见祖师的机会的。所以啊,你要在现象的背后去看事物的本质,不要用现象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你如果用现象来衡量,那就错了。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往往要注意,不要只是看现象,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要多方面的考虑,全方位的考虑。所以啊,如果说我们只从现象来看的话,不全面。这个问题在后面我们还会讲到,因为这个现象啊,它毕竟是虚幻的,这个虚幻相,如果用智慧来照了,那它真是没有任何真实性的。
不知道诸位听过一个公案故事没有?现在河北赵县的柏林禅寺,那个庙过去是赵州禅师的庙,称为“赵州祖庭”,赵州祖师成就非常大,他80岁的时候,还去朝山行脚。有一次,他(80多岁的时候)去朝五台山,过去朝山,没有飞机坐啊,没有火车、汽车坐啊,没有象我们现在可以坐小轿车那么方便,走路!。文殊菩萨为了化导他,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还去呢?而是要在我们内心里面真正的修行,不要去执着相。所以呢,文殊菩萨就化成一个人,在半路上度化他,给他讲了一首诗:“青山何处不道场,何必折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线,正眼窥视非吉祥。”。什么意思?“青山何处不道场”,任何地方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何必拄杖礼清凉”,你何必还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去朝清凉(五台山)呢?“云中纵有金毛线”,金毛线,“金毛”,就是狮子,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不是骑狮子吗?就是说,天空中纵然有一个文殊菩萨出现,“正眼窥视非吉祥”,正眼是什么眼?不是平时我们说的正眼,歪眼,斜眼的那个正眼,这里的正眼就是“智慧”,就是说,如果你用智慧来照了的话,他还是不是“吉祥”。什么“吉祥”,妙吉祥啊,妙吉祥是文殊菩萨的简称,别号。就是说,天空当中纵然有一个文殊菩萨出现,如果我们用智慧来看的话,还是不是文殊菩萨,还是虚幻相!
所以,诸位啊,我们通过讲这两个故事,我们要知道,“学佛关键是什么?”是在内心里面生起智慧!只有当你拥有智慧后,你才能够不会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够真正地看清这一切宇宙万有的本质,认清这宇宙、人生的本性,从而不被这些东西所迷惑,才能够真正彻底的放下,放下你的执着相,放下你对事物的这个真实的执着,你才能够真正的与菩提道相应,与佛陀的智慧相应。所以呢,这个第五:如理实见分,就是强调我们要用智慧来生活。所以呢,我把这段概括成一句话:“生活在智慧中。”不知道诸位赞不赞成这个话?为什么?因为我们凡夫啊,生活在愚痴中,所以老看不清这些现象的本质,老被现象所迷惑。而圣者,诸佛菩萨是生活在智慧当中,时时刻刻在内心里面用智慧来照了,所以呢,他才能够看得透这一切现象,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才能够真正的破除执着。所以诸位啊,对于这段话,我们就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用智慧来生活,生活在智慧中。”那么讲到这里,大概已经把第五如理实见分的内容和精神讲完了,正式的经文就讲到这里,下面各位网友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我们交流交流,讨论讨论,阿弥陀佛。
问答:
1、“无我”否不否认有情个体的存在?
答:这个不否认的。“无我”是否定有情个体的真实性,而不否定有情个体的虚幻性和缘起性。
2、能否请法师简要介绍一下"律宗",尤其是弘一律师!谢谢!
答:一般人一提到律,就以为律是制度,好象老给人一种不自在,给人约束。其实不是的,我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这个“律”的精神。“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一个是集体生活的行为规范。所以这个律啊,就是我们生活的行为规范,也只有我们去遵守这个行为规范,我们的生活才会有保障。给大家举个例子,假如在你脚下划了一个圆圈,让你在这个圆圈内活动,你在这个圆圈里活动,很自在,可是你跨出这个圆圈,就不自在了。律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就是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宁静、安祥下来,所以呢,它的约束是指的什么?指的约束你那颗烦恼的心,而让你真正拥有一颗清凉的心。所以这个律的精神的啊,是给我们自在的保障而不是给我们约束,不是紧箍咒,大家一定要知道这点。弘一律师我个人是很敬仰,他的成就了不得,他用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来释解了这个律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典范,是现在乃至将来大家共同学习的了不起的大德。至于他的具体情况,他的书籍非常多,大家可以看看。 3、有人在受三归时,听不懂师傅的话,一年后他受五戒。请问他得戒了吗?
答:这个得不得戒就是看他当下的那一念。其实,得不得戒就在看你承诺的那一条啊。比如说:“今能不杀生,持优婆塞,优婆夷之戒,汝能持否?”你说“能持!”,那么你在当时说这两个字的时候,那种信念,那种坚定,就是你得戒的证明。我想,如果在当下一念的心,能够有这样的一念生起,也是得戒了。
4、今天在居士林请往生咒时,被告知不可以在平时随便诵,末学十分诧异,这个说法对么?请教法师。阿弥陀佛!!!
答:我想啊,这个往生咒,我个人觉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诵。当然现在有的人觉得“往生咒”嘛,好象要有死的人才能诵,我看未必见得。你想想,我们脚下,你一脚踩下去,那要杀多少众生啊,那么,诵往生咒又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我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诵。
5、现在,律宗在中国的佛教界处于怎样一个境界呢
(接第2问)
答:四个字:“命若悬丝”。
6、人前生意识的因,可是人的本能的果?
答:“人前生意识的因”,那是烦恼的果啊,人的本能是什么?这恐怕是个哲学问题,这里不做深入的讨论。 7、既然有情个体无真实性,是谁涅磐呢?
答:就是没有一个真实的个体有情在涅磐。如果你还有一个觉得是在涅磐的话,那又是一个执着。那还不是涅磐。
8、受三皈依要受什么戒呢?
答:皈依佛,就是不依附天魔外道,而依据佛法;皈依法,就是永远学习佛法;皈依僧,就是永远要亲近僧宝。就是要做到这样。
9、请问法师是修什么法门的?
答:我这个人啊,向来是没有门派,只觉得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任,所以你要问我是修什么法门的话,我就会告诉你:我是修的对自己负责任的法门。
10、有人拜忏后,看到佛像发光,又在空中看到观世音菩萨,是心诚则灵,还是虚妄?
答: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我想两种都有。有的,就是属于真正的感应道交而出现的,有的就是虚妄。
11、金刚经对于净宗修持的意义是怎样的?
答…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