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五▪P4

  ..續本文上一頁種心態必須當你夢醒了以後你才知道。我們人生就是夢啊,我們在這個人生的大夢當中啊,你是覺察不到的,你覺得都是真實的,只有當你覺悟以後,你才能夠覺察到人生的不真實性和虛幻性,你才能夠真正的面對人生。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覺悟,就如我們做夢一樣,你要知道這個夢是假的,虛幻的,不真實的,你必須醒了才知道。人生也是一樣,你要知道人生大夢,就必須要等到你覺悟以後,你才能夠知道。所以啊,這段文字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生活當中,不要被現象所迷惑,現象都是虛幻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質是什麼?虛幻的,不真實的,性空的。這才是事物的本質。如果說我們用現象作爲衡量事物的標准的話,那我們簡直太渺小了,太低級了。

  這裏啊,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什麼故事呢?就是在重慶啊,有一個梁平縣,那個縣有一個廟,叫雙桂堂,這個雙桂堂有一個祖師叫破山海明禅師,他是明末清初的人,非常有成就,影響非常的大。于是呢,有人想去拜訪他,就到那個雙桂堂去找他,那個人啊,到了雙桂堂的門口啊,看到一個老和尚,穿得非常整潔樸素,坐在門口補衣服,那個人就問他:“你知道破山祖師嗎?你認識嗎?”,回答:“我不認識。”,那個人說:“我要找他。”。他看見門口的這個老和尚啊在那裏補衣服啊,他就很瞧不起。他就繼續往裏面走,走到那個寺院的客堂裏面,就問知客師,“我到這個地方來拜訪破山祖師。”,知客師就問他:“你什麼時候來的啊?”,回答說:“我剛到。”,知客師又問他:“你從哪裏進來的?” 那個人回答道:“我從門口啊。”,知客師就說:“你既然從門口進來,難道沒有看到破山祖師嗎?”那個人回答說;“沒有啊。”,知客師道:“哎呀,那個補衣服的老和尚就是破山祖師啊!”,那個人就想,怎麼一個祖師跑到門口補衣服啊?然後他就回到門口問他,心裏想,這個祖師啊,就覺得應該非常怎麼樣,他怎麼象這樣一個樣子呢?他就問:“你是破山祖師嗎?”,破山祖師回答說:“是的。”,那個人就說:“我要找你。”,破山祖師就問:“你要找我幹什麼?”他說:“我要向你請法。”破山祖師就說:“我給你講。”那個人說:“你講吧。”那個時候破山祖師不是在縫衣服嗎?那個縫衣服的針,不知道諸位知不知道縫衣服的那種針啊?那個針一頭是尖的,一頭有一個孔,就是穿線用的。然後破山祖師把針拿起來,就給那個人講,他說什麼呢?他說道:“此針本是鐵鑄成,一頭尖來一頭锟(音,kun,聲2,不確切是否是這個字,音譯四川話,就是圓的意思),你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冠不認人。”什麼意思呢?“此針本是鐵鑄成”,就是我手裏拿的這個針啊,本來是鐵打成的,“一頭尖來一頭阃”,一頭是尖的,“一頭锟”,四川人講圓,就叫锟,一頭是圓的。而那個針的孔不是長在尾部嗎?破山祖師就借這句話來諷刺他,“你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冠不認人”,什麼意思呢?你剛才來的時候,看見我穿得不好,你就只認衣冠,認爲我這個人不好,不認我這個祖師。那個人聽了非常慚愧。經裏講,“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不可以身相見祖師”啊!如果你以身相見祖師,那個祖師衣冠非常樸素,那你就會錯過見祖師的機會的。所以啊,你要在現象的背後去看事物的本質,不要用現象作爲衡量事物的標准,你如果用現象來衡量,那就錯了。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往往要注意,不要只是看現象,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要多方面的考慮,全方位的考慮。所以啊,如果說我們只從現象來看的話,不全面。這個問題在後面我們還會講到,因爲這個現象啊,它畢竟是虛幻的,這個虛幻相,如果用智慧來照了,那它真是沒有任何真實性的。

  不知道諸位聽過一個公案故事沒有?現在河北趙縣的柏林禅寺,那個廟過去是趙州禅師的廟,稱爲“趙州祖庭”,趙州祖師成就非常大,他80歲的時候,還去朝山行腳。有一次,他(80多歲的時候)去朝五臺山,過去朝山,沒有飛機坐啊,沒有火車、汽車坐啊,沒有象我們現在可以坐小轎車那麼方便,走路!。文殊菩薩爲了化導他,你這麼大年紀了何必還去呢?而是要在我們內心裏面真正的修行,不要去執著相。所以呢,文殊菩薩就化成一個人,在半路上度化他,給他講了一首詩:“青山何處不道場,何必折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線,正眼窺視非吉祥。”。什麼意思?“青山何處不道場”,任何地方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何必拄杖禮清涼”,你何必還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的去朝清涼(五臺山)呢?“雲中縱有金毛線”,金毛線,“金毛”,就是獅子,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薩不是騎獅子嗎?就是說,天空中縱然有一個文殊菩薩出現,“正眼窺視非吉祥”,正眼是什麼眼?不是平時我們說的正眼,歪眼,斜眼的那個正眼,這裏的正眼就是“智慧”,就是說,如果你用智慧來照了的話,他還是不是“吉祥”。什麼“吉祥”,妙吉祥啊,妙吉祥是文殊菩薩的簡稱,別號。就是說,天空當中縱然有一個文殊菩薩出現,如果我們用智慧來看的話,還是不是文殊菩薩,還是虛幻相!

  所以,諸位啊,我們通過講這兩個故事,我們要知道,“學佛關鍵是什麼?”是在內心裏面生起智慧!只有當你擁有智慧後,你才能夠不會爲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夠真正地看清這一切宇宙萬有的本質,認清這宇宙、人生的本性,從而不被這些東西所迷惑,才能夠真正徹底的放下,放下你的執著相,放下你對事物的這個真實的執著,你才能夠真正的與菩提道相應,與佛陀的智慧相應。所以呢,這個第五:如理實見分,就是強調我們要用智慧來生活。所以呢,我把這段概括成一句話:“生活在智慧中。”不知道諸位贊不贊成這個話?爲什麼?因爲我們凡夫啊,生活在愚癡中,所以老看不清這些現象的本質,老被現象所迷惑。而聖者,諸佛菩薩是生活在智慧當中,時時刻刻在內心裏面用智慧來照了,所以呢,他才能夠看得透這一切現象,才能夠真正的放下,才能夠真正的破除執著。所以諸位啊,對于這段話,我們就把它概括成一句話,就是:“用智慧來生活,生活在智慧中。”那麼講到這裏,大概已經把第五如理實見分的內容和精神講完了,正式的經文就講到這裏,下面各位網友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我們交流交流,討論討論,阿彌陀佛。

  問答:

  1、“無我”否不否認有情個體的存在?

  答:這個不否認的。“無我”是否定有情個體的真實性,而不否定有情個體的虛幻性和緣起性。

  2、能否請法師簡要介紹一下"律宗",尤其是弘一律師!謝謝!

  答:一般人一提到律,就以爲律是製度,好象老給人一種不自在,給人約束。其實不是的,我這裏可以簡單說一下這個“律”的精神。“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個人的行爲規範,一個是集體生活的行爲規範。所以這個律啊,就是我們生活的行爲規範,也只有我們去遵守這個行爲規範,我們的生活才會有保障。給大家舉個例子,假如在你腳下劃了一個圓圈,讓你在這個圓圈內活動,你在這個圓圈裏活動,很自在,可是你跨出這個圓圈,就不自在了。律的作用就是這樣的,就是讓我們的身心能夠甯靜、安祥下來,所以呢,它的約束是指的什麼?指的約束你那顆煩惱的心,而讓你真正擁有一顆清涼的心。所以這個律的精神的啊,是給我們自在的保障而不是給我們約束,不是緊箍咒,大家一定要知道這點。弘一律師我個人是很敬仰,他的成就了不得,他用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來釋解了這個律的精神,給後人留下了典範,是現在乃至將來大家共同學習的了不起的大德。至于他的具體情況,他的書籍非常多,大家可以看看。   3、有人在受叁歸時,聽不懂師傅的話,一年後他受五戒。請問他得戒了嗎?

  答:這個得不得戒就是看他當下的那一念。其實,得不得戒就在看你承諾的那一條啊。比如說:“今能不殺生,持優婆塞,優婆夷之戒,汝能持否?”你說“能持!”,那麼你在當時說這兩個字的時候,那種信念,那種堅定,就是你得戒的證明。我想,如果在當下一念的心,能夠有這樣的一念生起,也是得戒了。

  4、今天在居士林請往生咒時,被告知不可以在平時隨便誦,末學十分詫異,這個說法對麼?請教法師。阿彌陀佛!!!

  答:我想啊,這個往生咒,我個人覺得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誦。當然現在有的人覺得“往生咒”嘛,好象要有死的人才能誦,我看未必見得。你想想,我們腳下,你一腳踩下去,那要殺多少衆生啊,那麼,誦往生咒又爲什麼不可以呢?所以,我認爲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誦。

  5、現在,律宗在中國的佛教界處于怎樣一個境界呢

   (接第2問)

  答:四個字:“命若懸絲”。

  6、人前生意識的因,可是人的本能的果?

  答:“人前生意識的因”,那是煩惱的果啊,人的本能是什麼?這恐怕是個哲學問題,這裏不做深入的討論。   7、既然有情個體無真實性,是誰涅磐呢?

  答: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個體有情在涅磐。如果你還有一個覺得是在涅磐的話,那又是一個執著。那還不是涅磐。

  8、受叁皈依要受什麼戒呢?

  答:皈依佛,就是不依附天魔外道,而依據佛法;皈依法,就是永遠學習佛法;皈依僧,就是永遠要親近僧寶。就是要做到這樣。

  9、請問法師是修什麼法門的?

  答:我這個人啊,向來是沒有門派,只覺得自己應該對自己負責任,所以你要問我是修什麼法門的話,我就會告訴你:我是修的對自己負責任的法門。

  10、有人拜忏後,看到佛像發光,又在空中看到觀世音菩薩,是心誠則靈,還是虛妄?

  答:這個要看具體情況,我想兩種都有。有的,就是屬于真正的感應道交而出現的,有的就是虛妄。

  11、金剛經對于淨宗修持的意義是怎樣的?

  答…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