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四

  《金刚经》讲课记录·10月13日

  宗性法师主讲

  永箐、小布丁记录

  “時長老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这一段在文字上都很简单,但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做一段解说。为什么呢?我们在平常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做不到象须菩提这样的心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须菩提作为“解空第一”的大阿罗汉,在我们看来,已经是非常有成就的,可是这里看看,他在佛陀面前,要想请问佛法,要想深入法海,他“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那么这句体现什么问题?这是印度的风俗习惯,如果大家注意的话,在南传佛教界的比丘和我们的藏传佛教里面都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就是他们搭袈裟啊,是把右肩露出来的,“右膝著地”,就是说须菩提在请示佛陀开示之前啊,右脚跪在地上,左腿半立,不但如此,他还“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个“合掌恭敬”,诸位有何感受?为什么要这样,并且我们要明白经文为什么要把这段文字记载下来。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段文字啊,应该得到一些启发。什么样的启发呢?就是学习佛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听闻佛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珍惜这个学佛的因缘,珍惜这个听闻佛法的因缘!所以呢,我个人觉得,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的意义——佛法须于恭敬中求,要有恭敬心。平常我们看见很多信徒,对我说:“师父啊,佛法里讲“不着相”,所以呢,我到了庙里,对佛像,对经书,我心里不着相,心里面恭敬,就不要什么顶礼了。”我就给他讲,我说,你这个想法是片面的。不知道这里的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学佛法心里面恭敬就行了”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想法?平常对佛法,对三宝是不是这样的心态。有人告诉我吗?如果说,诸位啊,你有这样的心态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你在佛法的理解上还不圆满。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法不但重视内心的恭敬,同时也重视外相上的恭敬。为什么这样讲?佛法讲:“内外一如”,你内心的恭敬怎样体现出来的呢?那就要通过外相。通过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传递,来表达你内心里面的这种恭敬和虔诚。也只有你在形式上,在外相上这种恭敬和虔诚的流露,我们才可能知道你内心里对待三宝、对待佛法的恭敬程度。所以,我们这里讲,佛法是讲内外一如的。内心与外相,是统一的!如果说,你只重视内心不重视外相,不圆满,反过来,你只重视外相不重视内心的修养,那也是不圆满的。为什么?如果用佛法的“理”“事”的道理来讲的话,重内心是重理的,如果重外相,是重事,如果只重理不重视事不圆满,如果只重视事不重视理,也不圆满。为什么?佛法里讲华严的境界,就是“理事圆融”啊。要把我们内心的恭敬和我们外相的恭敬统一起来!让内心的恭敬通过外相能够流露出来,通过外相上恭敬的流露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恭敬。所以诸位啊,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于恭敬中求。”很多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对老师,对法师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啊,我不是说要对我怎么样,而是说对佛法要怎样,内心里面的那份虔诚,那份恭敬生起来了没有?诸位啊,生起来了没有?有的人啊,老听他讲:“师父啊,我们学佛啊,非常的虔诚。”我说,虔不虔诚啊,那不是在嘴上,那是在你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在你言行之间。为什么,因为你这种虔诚,对佛法的恭敬心生起来后,把这种虔诚、恭敬,就融入血液里,所以,他把这种虔诚恭敬跟生命融为一体。这种虔诚和恭敬啊,是气宇轩昂,这掩饰不了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啊,你的虔诚和恭敬生起来没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通过什么看?外在的相状和内在的气质,都可以感受得到你的那种虔诚和恭敬是不是真正的跟你的生命连接在一起。所以啊,通过这两句话,我们这里提出:“佛法于恭敬中求”,所以,如果我们诸位啊,对密教,对密宗感兴趣的,就知道,密宗里特别强调你对上师的恭敬,并且呢,还强调弟子在跟上师学法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我们现在很多人啊,爱去挑老师的毛病,挑法师的短处,这里没做到,那里也没做到,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好。这都是不好的,要懂得。所以,要从内心生起来,那么如何从内心生起来?第一步:就是从恭敬心来,于恭敬中求。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将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形式和内在的修养,不能只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注重外表。学佛法的人要圆融,理事圆融,形式和内在圆融。

  下面:“...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这里,不知诸位对佛陀作何想?反正我觉得都应该象须菩提一样作“希有”想。为什么呢?要逢佛出世啊,要有非常大的福德和因缘。所以啊,有的人老是感叹,“哎呀我现在又怎么怎么,这个也没有给我机会,那个又没有给我机会。”可是,我们应该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会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前不挨生,后不得便。”(*可能有误)啊,这句话怎么讲呢?“前不挨生”,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我们没赶上,“后不得便”,弥勒菩萨出世也不知道赶得上还是赶不上,这样一个心态。所以啊,对佛陀,要作希有想,对佛法要作希有想,对三宝要做希有想。只有你的“希有”心生起来后,你才能真正象前面我们讲的一样,对佛陀,对佛法,对三宝,生起无上的恭敬,生起无上的信心啊。希有嘛,难得嘛,你想,如果象土豆一样满地都是,随便拣到,那样的东西你还会珍惜吗?你还会去爱护吗?诸位可以考虑考虑。所以啊,能逢佛出世,那都是要多少的大福德,大因缘。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啊,印度听闻佛法的人有1/3,有1/3听闻佛陀的名号但是没有听闻到佛法,另外1/3根本连佛陀的名号都没有听闻过,更不要说遇到佛陀了。你们想有多艰难啊。可是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学佛法更不容易啊。你想想,全球,全世界60亿人啊,佛教徒有多少?恐怕顶多1亿人吧,还不到1/10啊,所以,我们现在能够有幸听闻佛法,我们应该打心里面感到高兴啊,所以,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要好好的深入佛法大海,真正地对我们自己负责任,对我们的生命负责任,努力地改改变我们自己,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就要象佛陀一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能够真正让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圆满起来,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与众生结缘,圆满!你想,这有多好啊。所以古德讲:“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啊,所以我们讲佛法希有,我们能够听闻佛法,能够遇得到,那这是说明在无量劫以前还是种了些善根,才能得以听闻佛法。但是呢,比起他们能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亲闻佛法,还是差了一大截了,所以我们还要生惭愧心,作惭愧想啊。不要因为我们能听闻佛法就骄傲了。但是,我们既然听到了,今生就要解决问题!诸位,我们现在学佛的人,问他,“你信佛吗?”,“信佛”,“你学佛吗?”,“哎呀,等到我将来空的时候学”。那你什么时候空啊??人生啊,很多事情是没完没了的,什么时候有空啊?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佛也是这样,“岁月不饶人”,时间是不等你的,无常是不等你的!过去古人都懂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古代的人才给我们说了一句警惕的话:“今朝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啊。那是说,今天晚上你把鞋和袜脱掉,洗完脚,躺在床上,明天早上还不知道你还能不能穿你今天晚上脱下来的鞋和袜啊。你敢保证吗?你有把握吗?所以,我们不要老是觉得我们还有的是时间,我们还的有是光阴,我们还有的是机会。我老是强调,觉悟就在当下,时间就在当下!不要老是等待明天,等待未来。明天,未来的事情你是把握不住的,只有把握好当下,把握好今天。把握好现前一念,才有办法。所以呢,在这个学佛的问题上,不要老是等待,等我有空的时候,等我有机会的时候。时间是一晃而过的,所以啊,希望大家啊,佛法难闻,现在已经闻到,要珍惜。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什么意思呢?“善護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经常啊,内心里面都是感念、爱护、鼓励所有的学佛人!这里的“諸菩薩”是广义的,是指发了菩提心的,学佛的都是菩萨。“善付囑諸菩薩”,就是经常给大家带来佛法,鼓励大家,要好好用功,修行要勇猛精进。那么怎么个鼓励呢?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的问题,说,您老人家啊,平时都是不舍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众生的,都经常给他们开示佛法。我现在呢有一个问题想请问您,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所有发心学佛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要成佛的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应该怎样来改造我们的自身?应该怎样把握我们现前的一念,把握我们当前的一念?怎样来转变我们的自心,怎样来改善我们的自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陀说,好啊,须菩提,如你所说的那样,你现在听好,我现在给你讲。应该象这样来调伏自心,来改善自心。

  那么从这段文字,看起来很简…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