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比丘啊。那麼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我們現在出家衆太少,很多廟都沒人管,很多廟都缺人。但是諸位不要誤會,不要以爲我在鼓動大家出家。這要經過慎重地選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出家的,要看有沒有這個福報,要看有沒有這個因緣。沒有因緣不要勉強,勉強的事情是非常痛苦的。   這裏“大比丘”,那就更了不起了,那是羅漢的境界,真正地已經斷惡,真正地已經擺脫生死輪回。有多少呢?“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不是講過羅漢堂嗎?什麼五百羅漢,八百羅漢,一千二百五十個羅漢。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到羅漢堂,因爲好看,千姿百態:有的羅漢臉上長麻子,有的羅漢頭上長包,有的羅漢脖子很長,怎麼怎麼的,都覺得非常好看。後來我想了一想啊,這個說法不太妥,因爲後來看〈遍能法師傳〉裏面,過去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爲什麼?按照我們經典的記錄,當時的羅漢,就是佛陀的弟子啊,是最講究威儀,最嚴格要求自己的,所以他們的形象應該是非常莊嚴的,不是我們現在看到塑造的羅漢非常調皮,非常奇怪的樣子。羅漢不應該是這個樣子,恐怕這裏加入了中國文化的想象。見過羅漢什麼樣子沒有?大家如果象這樣理解“長得奇奇怪怪的就是羅漢”,那多了。我想,並不是這樣,羅漢是非常莊嚴的。所以我們過去不是講嗎?那個馬比丘啊,威儀第一。那種身心,那種感覺非常的自在。所以,諸位對這個羅漢不要誤會。

  “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這是早期的。我們大概解釋一下,不作詳細的解說。就是當時,也舍尊者50個弟子,富樓那,頻羅伽葉尊者500個弟子,舍利佛100個弟子,大目腱連尊者師徒100個弟子,那提伽葉250個,伽耶伽葉250個弟子,加起來,一千二百五十個。這個大家記不住沒關系,有資料可以查的。

  講到這個地方,一般經典講經的條件就具足了。什麼條件呢?“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我聞”就是聞成就,“一時”,就是時間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衆成就,“佛”是祖成就。所以,按照過去的講法,具備這六種成就就可以講佛法了,按我們現在的講法,就是具備了這六個條件才能講佛法。就如開幕式要具備這幾個條件,有聽的人,有講的人,這才說明你的講經是正式的,如我們現在寫文章,人物,時間,地點。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從這裏也看出,當時這個佛經的編輯是很科學的。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闳肷嵝l大城乞食。”

  “爾時”,不是中午就是早晨。爲什麼?釋迦牟尼佛食時只有兩次,一個是早晨,一個是中午,中午都很少,一般是早晨,因爲過午不食的。“著衣”,就是穿袈裟,“持恪保歉觥安А輩恢來蠹壹揮校烤褪峭衷殘蔚模諄八稻褪且懷苑溝耐耄叭肷嵝l大城乞食”,到舍衛城去乞食。“舍衛大城”翻譯爲中國話就是“豐德”。爲什麼呢?據說這個城市啊,物産豐富,風調雨順,這是豐收的豐的含義,指這個城市的環境,還有一個字“德”,就是說啊,這個城市裏居住的人都是有德之士,非常有修養,非常的遵紀守法。所以,根據這個,我們諸位要發願,發什麼願?每個人都要發願到舍衛大城,要把我們居住的地方都建設成象舍衛大城一樣具有豐德的城市!同時還要發願讓我們生生世世都能有因緣,有福報,生在這樣的城市裏面!爲什麼?因爲在這樣豐德的城市裏面,你學佛才方便啊!否則,你這裏天天都是戰爭,物質非常貧乏,這個城市裏面的人非常不講修養,非常得好爭好鬥,你還修什麼行呢?所以,根據這個,我們要發兩個願:一、我們要發願好好修持,將來有因緣有福德感生到這樣的城市,二、發願把我們居住的城市建設成這樣一個環境!諸位不要害怕,要有這個願力!有願力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有辦法!那要真正建設這樣一個城市,從哪裏開始?想一想,從哪裏開始建設?(網上有同學回答:自己)對了,非常對,就是從自己!從自己的心,從自己的自心開始!從你自己的自心開始以後,再擴大到你的家庭,從家庭擴大到社會,從社會擴大到國家,從國家擴大到天下!那簡直不得了啊。這個就跟儒家裏〈大學〉裏講的叁綱目八條目一樣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八條目:“修身起家治國平天下。誠心,正義,格物,致知。”“修身”,就是你要先把你自己修養好!用佛教的話講,就是你自己要發心,把你自己的內心建設好,內心的家園,內心的城市建設好!抛除自私,抛除狹隘。“齊家”,把自己的家庭建設好;“治國”,是進一步擴大到社會,把國家建設好;“平天下”,天下太平啊。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天下能不太平嗎?可是諸位,怎樣從自心開始?儒家的辦法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佛教的辦法是什麼?怎麼建設這個心靈的家園,心靈的城市?諸位,知道嗎?佛教裏有兩句話知道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用我們中國佛教協會倡導的“人間佛教”來說,就是“啓迪智慧,淨化心靈。”當然,除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還要“自淨其意”。這個也非常重要,我們後面會講到。總的來講,就是我們中國佛教協會倡導的“啓迪智慧,淨化心靈。”這樣來建設我們自己內心的家園,我們內心的城市,然後把你的家庭建設好,你的單位建設好,你所處的社會建設好,那我們每個人就會生活在風調雨順,物産豐富,民衆素質修養好,道德水准高的這樣一個城市裏面。你說這樣多好啊,這就是人間淨土,這就是人間天堂!所以,我們不要覺得人間淨土非常遙遠,關鍵就看我們每一個人發不發心,行不行動起來。所以,這裏講“舍衛大城”,我想就根據我們現實的人間佛教的思想作了這麼一些發揮。

  下面,“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什麼意思?什麼叫“次第乞已”?因爲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兩個弟子,一個是伽葉尊者,老修行。他乞食的時候啊,專挑富裕的人,爲什麼呢?他說,如果你到窮人家去乞食,你吃了,他就沒有吃的了,所以向富裕的人乞食,因爲他們富有啊。另一個呢,舍利佛,就說:“不行,我要到偏遠的窮人那裏去乞食,富裕的人那裏我不去。”爲什麼?他說啊,因爲富人是前世的修行有福報,這是他感得的富裕,而窮人爲什麼窮呢?就是他前世沒有修得福報,而我去向他們乞食啊,他們就培養福德了,他將來就好了。後來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訴他們:“都不對!光乞窮的也不對,光乞富的也不對。不能挑!”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得到什麼樣啓發?我們上次講經之前不是講了嗎?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怎麼辦?要契入生活。我們不是講了一個標准嗎?要“生活化、大衆化”。所以,我們在講經的過程中始終就貫徹這個原則。所以根據這幾個字,我們總結成兩句話:得到這樣的啓發:“莫嫌貧來不愛富,各有因緣平等怙。”

  你這世條件不好,不要怨天尤人,都是你自心裏面的根種不到位,個人的福報不到位;你如果富裕,也不要驕傲,不要浪費,要珍惜這個福報,珍惜我們前世的因緣。那麼,我們個人,在對待我們周圍的朋友,我們的親戚,也要這樣!平等看待,不要有區別心,不要因爲你的那個朋友/親戚貧窮一點,你就冷淡他;你的那個朋友/親戚富裕一點,你就巴結他。這不是佛教徒。所以我們佛教徒要其到這個帶頭的作用,貧富都要能夠平等地對待,不要讓人覺得我們佛教徒也和世俗普通的人一樣。“虎落平原被犬欺,負在深山沒人問。”現在不要有這樣的觀念。希望大家都要有大的心量,爲什麼?佛教徒要有一顆平等的心,一顆慈悲的心。

  我們現實生活中學佛的人啊,我經常聽到有人問我:“法師啊,我學佛啊,爲什麼我現在的遭遇還不好啊?”,有的又問:“師父啊,你看有些人啊,平時作惡多端,可是吃喝玩樂什麼都有啊,這簡直不公平啊,菩薩爲什麼不懲罰他?菩薩怎麼不保佑我啊?”後來我就告訴他,我說,這些事啊,佛菩薩對我們的責任是什麼?諸位知道嗎?考慮一下:佛菩薩對我們的責任是什麼?是不是菩薩都是保佑我們窮的變富,你富了更富?是不是這樣?大家考慮一下。啊,這裏有兩個同學,一個講是”啓發我們”,一個講是:“教導我們”。都沒錯,都對,是這樣。說得更明白一點,佛菩薩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是——教給我們如何開啓我們自己內心智慧寶藏的方法,最後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象佛象菩薩一樣的智慧寶藏。這是佛菩薩對我們每一個衆生的責任,而不是象我們平常人想象的,要保佑我們的身體好,保佑我們發財升官。當然,從菩薩慈悲的觀點講,是可以的,但是,真正佛菩薩最終是要教給我們的是如何開發我們自己內心的智慧寶藏。

  所以我經常給信徒們講:“你現在非常用功修行,但環境不好,你要知道這是在消業障!”爲什麼?因爲我們這一生的遭遇都是前世種的因啊。所以,我們過去不是有句話講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講啊,你想知道你在前世造的什麼因啊,你現在的感知就可以明白,想要知道你將來有什麼果報,你現在所做的就會對其産生影響!所以,佛法是重當下,重現實的,重現生的!我們必須對我們今生,對現在,對我們每一天,對我們的語言,對我們的行爲,要負責任。爲什麼?因爲我們今生所做的,我們今生的語言、行爲,對來生,是要産生影響的。諸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任,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對于剛才那個問題:“爲什麼用功修行學佛,環境還是好,遭遇還是不好?”這是消業障啊,業障消除了,內心就清淨了,內心善法的心就不斷增加了,你的菩提的心就不斷增加了啊。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就要知道,雖然有些人,他現在作惡多端卻還很有福報,那時他過去修行…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