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三▪P2

  ..续本文上一页比丘啊。那么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我们现在出家众太少,很多庙都没人管,很多庙都缺人。但是诸位不要误会,不要以为我在鼓动大家出家。这要经过慎重地选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出家的,要看有没有这个福报,要看有没有这个因缘。没有因缘不要勉强,勉强的事情是非常痛苦的。   这里“大比丘”,那就更了不起了,那是罗汉的境界,真正地已经断恶,真正地已经摆脱生死轮回。有多少呢?“千二百五十人俱。”我们不是讲过罗汉堂吗?什么五百罗汉,八百罗汉,一千二百五十个罗汉。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到罗汉堂,因为好看,千姿百态:有的罗汉脸上长麻子,有的罗汉头上长包,有的罗汉脖子很长,怎么怎么的,都觉得非常好看。后来我想了一想啊,这个说法不太妥,因为后来看〈遍能法师传〉里面,过去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按照我们经典的记录,当时的罗汉,就是佛陀的弟子啊,是最讲究威仪,最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他们的形象应该是非常庄严的,不是我们现在看到塑造的罗汉非常调皮,非常奇怪的样子。罗汉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恐怕这里加入了中国文化的想象。见过罗汉什么样子没有?大家如果象这样理解“长得奇奇怪怪的就是罗汉”,那多了。我想,并不是这样,罗汉是非常庄严的。所以我们过去不是讲吗?那个马比丘啊,威仪第一。那种身心,那种感觉非常的自在。所以,诸位对这个罗汉不要误会。

  “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这是早期的。我们大概解释一下,不作详细的解说。就是当时,也舍尊者50个弟子,富楼那,频罗伽叶尊者500个弟子,舍利佛100个弟子,大目腱连尊者师徒100个弟子,那提伽叶250个,伽耶伽叶250个弟子,加起来,一千二百五十个。这个大家记不住没关系,有资料可以查的。

  讲到这个地方,一般经典讲经的条件就具足了。什么条件呢?“如是我闻”:“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就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间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处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佛”是祖成就。所以,按照过去的讲法,具备这六种成就就可以讲佛法了,按我们现在的讲法,就是具备了这六个条件才能讲佛法。就如开幕式要具备这几个条件,有听的人,有讲的人,这才说明你的讲经是正式的,如我们现在写文章,人物,时间,地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从这里也看出,当时这个佛经的编辑是很科学的。

  我们接着往下面看,“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闳肷嵝l大城乞食。”

  “尔时”,不是中午就是早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食时只有两次,一个是早晨,一个是中午,中午都很少,一般是早晨,因为过午不食的。“著衣”,就是穿袈裟,“持恪保歉觥安А辈恢来蠹壹挥校烤褪峭衷残蔚模谆八稻褪且怀苑沟耐耄叭肷嵝l大城乞食”,到舍衛城去乞食。“舍衛大城”翻译为中国话就是“丰德”。为什么呢?据说这个城市啊,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这是丰收的丰的含义,指这个城市的环境,还有一个字“德”,就是说啊,这个城市里居住的人都是有德之士,非常有修养,非常的遵纪守法。所以,根据这个,我们诸位要发愿,发什么愿?每个人都要发愿到舍衛大城,要把我们居住的地方都建设成象舍衛大城一样具有丰德的城市!同时还要发愿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有因缘,有福报,生在这样的城市里面!为什么?因为在这样丰德的城市里面,你学佛才方便啊!否则,你这里天天都是战争,物质非常贫乏,这个城市里面的人非常不讲修养,非常得好争好斗,你还修什么行呢?所以,根据这个,我们要发两个愿:一、我们要发愿好好修持,将来有因缘有福德感生到这样的城市,二、发愿把我们居住的城市建设成这样一个环境!诸位不要害怕,要有这个愿力!有愿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办法!那要真正建设这样一个城市,从哪里开始?想一想,从哪里开始建设?(网上有同学回答:自己)对了,非常对,就是从自己!从自己的心,从自己的自心开始!从你自己的自心开始以后,再扩大到你的家庭,从家庭扩大到社会,从社会扩大到国家,从国家扩大到天下!那简直不得了啊。这个就跟儒家里〈大学〉里讲的三纲目八条目一样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八条目:“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义,格物,致知。”“修身”,就是你要先把你自己修养好!用佛教的话讲,就是你自己要发心,把你自己的内心建设好,内心的家园,内心的城市建设好!抛除自私,抛除狭隘。“齐家”,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好;“治国”,是进一步扩大到社会,把国家建设好;“平天下”,天下太平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天下能不太平吗?可是诸位,怎样从自心开始?儒家的办法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佛教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建设这个心灵的家园,心灵的城市?诸位,知道吗?佛教里有两句话知道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用我们中国佛教协会倡导的“人间佛教”来说,就是“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当然,除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要“自净其意”。这个也非常重要,我们后面会讲到。总的来讲,就是我们中国佛教协会倡导的“启迪智慧,净化心灵。”这样来建设我们自己内心的家园,我们内心的城市,然后把你的家庭建设好,你的单位建设好,你所处的社会建设好,那我们每个人就会生活在风调雨顺,物产丰富,民众素质修养好,道德水准高的这样一个城市里面。你说这样多好啊,这就是人间净土,这就是人间天堂!所以,我们不要觉得人间净土非常遥远,关键就看我们每一个人发不发心,行不行动起来。所以,这里讲“舍衛大城”,我想就根据我们现实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作了这么一些发挥。

  下面,“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什么意思?什么叫“次第乞已”?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弟子,一个是伽叶尊者,老修行。他乞食的时候啊,专挑富裕的人,为什么呢?他说,如果你到穷人家去乞食,你吃了,他就没有吃的了,所以向富裕的人乞食,因为他们富有啊。另一个呢,舍利佛,就说:“不行,我要到偏远的穷人那里去乞食,富裕的人那里我不去。”为什么?他说啊,因为富人是前世的修行有福报,这是他感得的富裕,而穷人为什么穷呢?就是他前世没有修得福报,而我去向他们乞食啊,他们就培养福德了,他将来就好了。后来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诉他们:“都不对!光乞穷的也不对,光乞富的也不对。不能挑!”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启发?我们上次讲经之前不是讲了吗?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办?要契入生活。我们不是讲了一个标准吗?要“生活化、大众化”。所以,我们在讲经的过程中始终就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根据这几个字,我们总结成两句话:得到这样的启发:“莫嫌贫来不爱富,各有因缘平等怙。”

  你这世条件不好,不要怨天尤人,都是你自心里面的根种不到位,个人的福报不到位;你如果富裕,也不要骄傲,不要浪费,要珍惜这个福报,珍惜我们前世的因缘。那么,我们个人,在对待我们周围的朋友,我们的亲戚,也要这样!平等看待,不要有区别心,不要因为你的那个朋友/亲戚贫穷一点,你就冷淡他;你的那个朋友/亲戚富裕一点,你就巴结他。这不是佛教徒。所以我们佛教徒要其到这个带头的作用,贫富都要能够平等地对待,不要让人觉得我们佛教徒也和世俗普通的人一样。“虎落平原被犬欺,负在深山没人问。”现在不要有这样的观念。希望大家都要有大的心量,为什么?佛教徒要有一颗平等的心,一颗慈悲的心。

  我们现实生活中学佛的人啊,我经常听到有人问我:“法师啊,我学佛啊,为什么我现在的遭遇还不好啊?”,有的又问:“师父啊,你看有些人啊,平时作恶多端,可是吃喝玩乐什么都有啊,这简直不公平啊,菩萨为什么不惩罚他?菩萨怎么不保佑我啊?”后来我就告诉他,我说,这些事啊,佛菩萨对我们的责任是什么?诸位知道吗?考虑一下:佛菩萨对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是不是菩萨都是保佑我们穷的变富,你富了更富?是不是这样?大家考虑一下。啊,这里有两个同学,一个讲是”启发我们”,一个讲是:“教导我们”。都没错,都对,是这样。说得更明白一点,佛菩萨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教给我们如何开启我们自己内心智慧宝藏的方法,最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象佛象菩萨一样的智慧宝藏。这是佛菩萨对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责任,而不是象我们平常人想象的,要保佑我们的身体好,保佑我们发财升官。当然,从菩萨慈悲的观点讲,是可以的,但是,真正佛菩萨最终是要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开发我们自己内心的智慧宝藏。

  所以我经常给信徒们讲:“你现在非常用功修行,但环境不好,你要知道这是在消业障!”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生的遭遇都是前世种的因啊。所以,我们过去不是有句话讲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讲啊,你想知道你在前世造的什么因啊,你现在的感知就可以明白,想要知道你将来有什么果报,你现在所做的就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佛法是重当下,重现实的,重现生的!我们必须对我们今生,对现在,对我们每一天,对我们的语言,对我们的行为,要负责任。为什么?因为我们今生所做的,我们今生的语言、行为,对来生,是要产生影响的。诸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于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用功修行学佛,环境还是好,遭遇还是不好?”这是消业障啊,业障消除了,内心就清净了,内心善法的心就不断增加了,你的菩提的心就不断增加了啊。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就要知道,虽然有些人,他现在作恶多端却还很有福报,那时他过去修行…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