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不要羡慕。为什么?因为那是他原来修行得来的福报,他浪费掉了,没有珍惜,哪一天恐怕连你我都不如了。所以,对这样的人,不要去恨他,不要有恨意,要去同情他,要起悲悯心。有的人啊,就说:“哎呀,这样的人啊,简直该死!”不要有这样的心态,要想办法去度化他们,给他开示要去救他。发起这样的心才对,不要发起嗔恨怨恨的心。所以,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个一个原理:“莫嫌贫来不爱富,各有因缘平等怙。”
下面:“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阆醋阋逊笞!
/p>
这里是说,释迦牟尼佛啊,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吃完后,把衣服收起来,把碗洗得干干净净的,把脚也洗了,打起座来。。那么这一段,大概按文字的意思,文敲了一下,但这样不行,从这一段我们还要得到一个启发。我们从一开始讲金刚经的时候,就给大家提醒过,为什么这里要释迦牟尼佛的穿衣吃饭,托钵,乞食,洗足都记录下来,道理在什么地方?诸位懂吗?你们懂得这个深意吗?大家考虑考虑,这段这样记载,有什么密意?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什么启发?啊,对呀,“时时处处有禅意,时时处处在修行。”(网上同学打出),就是过去马祖禅师讲的:“平常心是道”。在生活里面,保持一颗平常心。这里我把它概括成八个字:“穿衣吃饭,头头是道。”为什么?就是在穿衣吃饭中,处处是道场!穿衣的时候可以修行,吃饭的时候可以修行。为什么?我经常讲,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啊,是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走路的!有人说:“笑话,我活了几十年,我还不会吃饭,我还不会穿衣,我还不会走路吗?”我说:“虽然你会吃饭,会穿衣,会走路,但是,你那个穿衣吃饭走路是烦恼的,是不自在的。”所以你看啦,穿衣服讲究时装,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啊,光这样做文章,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啊,释迦牟尼佛穿衣服的时候也是在修行啊。我们吃饭的时候,常常讲这个又太咸,那个又太淡,你看,挑剔,烦恼的心啊。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吃饭是佛法。所以我们这里要懂得:穿衣吃饭,头头是道。希望诸位在穿衣吃饭中好好修行。也就是永嘉禅师讲的:“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所以,你现在走路都不认真,老是头低着,看有没有美金,都不知道修行,那怎么行呢?所以,在穿衣吃饭中要没有分别心,要去掉执着,穿一件衣服:“南无阿弥陀佛”,吃一口饭:“南无阿弥陀佛”,走一步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多好,这样就是在修行了啊。哪里还会去挑剔我的衣服又不漂亮啦,我的衣服又不洒脱啦,我的衣服又不时髦啦,这个饭又煮得不好啦,等等。有一次丰子恺对弘一大师说:“菜太咸了,你不要吃了吧。”,弘一大师讲:“淡有淡的味道,咸有咸的味道啊。”你有这个风范吗?你有这个修养吗?你不但没有这个修养,你在穿衣吃饭里面老是徒增烦恼,徒增不安那。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提倡,我们从金刚经这里的第一段,就要得到这样的启发:在穿衣吃饭中修行,在生活中修行。
诸位反思反思,你的穿衣吃饭是什么,是不是与道相应?如果我们做到:穿衣“阿弥陀佛”,吃饭“阿弥陀佛”,洗脚“阿弥陀佛”,走路“阿弥陀佛”,工作“阿弥陀佛”,行也“阿弥陀佛”,坐也“阿弥陀佛”。你这一句佛号贯穿始终,这不是念佛三昧是什么?你还要到哪里去修行呢?你关起门来修行?当然,关起门来修行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可是我们办得到吗?我们要学习要工作要生活。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把门关起来,那这个社会不是乱了套了?所以,我们在现实里提倡大家:行念佛,坐也念佛,语默动静也念佛。穿衣也念佛,吃饭也念佛,走路也念佛。那多自在啊,多洒脱啊!烦恼的时候“阿弥陀佛”,生气的时候“阿弥陀佛”,有人骂你的时候“阿弥陀佛”,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人家诽谤你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不离心间,一句佛号,不离生活!所以,柏林寺的净慧法师不是提倡“生活禅”吗?我们这里可不可以提出一个生活念佛,生活修行呢?。所以,诸位啊,这些经文啊,看起来非常平常简短,但是,就是在这样一段平常的经文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奥妙,要靠我们用智慧的心去领悟,去体验,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修行的质量,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内心对佛法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内心修养的境界。
不知道诸位赞不赞成我这样的说法。
第一段我们就讲这么多。
现在我们看第二分:“時長老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这一分叫:“善现启请分”。
“善现”是印度“须菩提”的意思。“须菩提”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善现”。什么意思呢?据说啊,须菩提在家的时候,他的家是个贵族,很多财富。当他母亲在生他的时候,突然他家的财富一夜全没了,可是,没过多久,这些财宝又都出现了。这就是“善现”,就是原来的东西突然没有了,又突然出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可思议。所以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从“善现”这两个字,我们要得到这样的启发:得失皆平等,真空而妙有。
你想想看,须菩提啊,原来他家非常富有,可是他出生的时候,全没有了,这是“失”吧,而后来那些东西又突然出现,就是“得”。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呢?当你拥有的财富突然没有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诸位,可以检讨一下自己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难受吗?痛吗?对,心痛。当失去的东西又失而复有了,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恐怕欣喜若狂哦,高兴得很哦。哦,这里有个学员说:“没有就没有吧。”,呵,这种心态很无奈。没有就没有,这个有点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酸的。”呵呵,不知道是不是啊,我开个玩笑,不要当真。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啊,往往在这个得失上不能用一个平等心来对待。所以,我们从须菩提长者这个公案,这个故事,要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得失皆平等”。得到了东西,不要欣喜,不要狂妄,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失掉了,也不要难过,也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真空而妙有”,须菩提这个公案就显示这个道理。原来他们家的东西没有了,这显示“真空”,后来又全有了,这显示“妙有”。要真正有真空了,才有妙有。什么是真正的真空?就是把你内心的那个执着,那个把烦恼全斩除掉,那才是真空,那么才有妙有——功德,智慧才能真正地具足。智慧的敌人是什么?想一想,有人告诉我吗?对!智慧的敌人是烦恼,是执着。那我们要想拥有智慧怎么办?想一想?诸位?用什么办法?简单得很嘛,断烦恼,放下,并且要把这个烦恼,这个执着,彻底断掉,断得一点没有!这叫真空,而妙有,即智慧的生起,微妙,功德的生起更是不可思义啊。所以啊,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真正的“空”了后,你才能拥有“妙有”。烦恼空了,执着空了,智慧、功德才能真正具足。所以,从“善现”这个词上,我们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得失皆平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范仲淹)对待得失,也要有这种心态,这种修养。“真空”了才能“妙有”啊。如果得失把你的心都搅乱了,就没有智慧了。
“善现启请分”什么意思,就是说,这部经就是须菩提他请问的,由他来当代言人,请佛说法。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题目讲一下,下次接着讲。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