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叁▪P3

  ..續本文上一頁來的。不要羨慕。爲什麼?因爲那是他原來修行得來的福報,他浪費掉了,沒有珍惜,哪一天恐怕連你我都不如了。所以,對這樣的人,不要去恨他,不要有恨意,要去同情他,要起悲憫心。有的人啊,就說:“哎呀,這樣的人啊,簡直該死!”不要有這樣的心態,要想辦法去度化他們,給他開示要去救他。發起這樣的心才對,不要發起嗔恨怨恨的心。所以,這裏,我們要知道這個一個原理:“莫嫌貧來不愛富,各有因緣平等怙。”

  下面:“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阆醋阋遜笞!

  /p>

  這裏是說,釋迦牟尼佛啊,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吃完後,把衣服收起來,把碗洗得幹幹淨淨的,把腳也洗了,打起座來。。那麼這一段,大概按文字的意思,文敲了一下,但這樣不行,從這一段我們還要得到一個啓發。我們從一開始講金剛經的時候,就給大家提醒過,爲什麼這裏要釋迦牟尼佛的穿衣吃飯,托缽,乞食,洗足都記錄下來,道理在什麼地方?諸位懂嗎?你們懂得這個深意嗎?大家考慮考慮,這段這樣記載,有什麼密意?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什麼啓發?啊,對呀,“時時處處有禅意,時時處處在修行。”(網上同學打出),就是過去馬祖禅師講的:“平常心是道”。在生活裏面,保持一顆平常心。這裏我把它概括成八個字:“穿衣吃飯,頭頭是道。”爲什麼?就是在穿衣吃飯中,處處是道場!穿衣的時候可以修行,吃飯的時候可以修行。爲什麼?我經常講,我們這些凡夫衆生啊,是不會穿衣,不會吃飯,不會走路的!有人說:“笑話,我活了幾十年,我還不會吃飯,我還不會穿衣,我還不會走路嗎?”我說:“雖然你會吃飯,會穿衣,會走路,但是,你那個穿衣吃飯走路是煩惱的,是不自在的。”所以你看啦,穿衣服講究時裝,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啊,光這樣做文章,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啊,釋迦牟尼佛穿衣服的時候也是在修行啊。我們吃飯的時候,常常講這個又太鹹,那個又太淡,你看,挑剔,煩惱的心啊。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吃飯是佛法。所以我們這裏要懂得:穿衣吃飯,頭頭是道。希望諸位在穿衣吃飯中好好修行。也就是永嘉禅師講的:“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所以,你現在走路都不認真,老是頭低著,看有沒有美金,都不知道修行,那怎麼行呢?所以,在穿衣吃飯中要沒有分別心,要去掉執著,穿一件衣服:“南無阿彌陀佛”,吃一口飯:“南無阿彌陀佛”,走一步路:“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多好,這樣就是在修行了啊。哪裏還會去挑剔我的衣服又不漂亮啦,我的衣服又不灑脫啦,我的衣服又不時髦啦,這個飯又煮得不好啦,等等。有一次豐子恺對弘一大師說:“菜太鹹了,你不要吃了吧。”,弘一大師講:“淡有淡的味道,鹹有鹹的味道啊。”你有這個風範嗎?你有這個修養嗎?你不但沒有這個修養,你在穿衣吃飯裏面老是徒增煩惱,徒增不安那。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提倡,我們從金剛經這裏的第一段,就要得到這樣的啓發:在穿衣吃飯中修行,在生活中修行。

  諸位反思反思,你的穿衣吃飯是什麼,是不是與道相應?如果我們做到:穿衣“阿彌陀佛”,吃飯“阿彌陀佛”,洗腳“阿彌陀佛”,走路“阿彌陀佛”,工作“阿彌陀佛”,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你這一句佛號貫穿始終,這不是念佛叁昧是什麼?你還要到哪裏去修行呢?你關起門來修行?當然,關起門來修行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可是我們辦得到嗎?我們要學習要工作要生活。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把門關起來,那這個社會不是亂了套了?所以,我們在現實裏提倡大家:行念佛,坐也念佛,語默動靜也念佛。穿衣也念佛,吃飯也念佛,走路也念佛。那多自在啊,多灑脫啊!煩惱的時候“阿彌陀佛”,生氣的時候“阿彌陀佛”,有人罵你的時候“阿彌陀佛”,生病的時候“阿彌陀佛”,人家誹謗你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不離心間,一句佛號,不離生活!所以,柏林寺的淨慧法師不是提倡“生活禅”嗎?我們這裏可不可以提出一個生活念佛,生活修行呢?。所以,諸位啊,這些經文啊,看起來非常平常簡短,但是,就是在這樣一段平常的經文裏蘊藏著無窮的智慧,蘊藏著無窮的奧妙,要靠我們用智慧的心去領悟,去體驗,才能夠真正提高我們生活的質量,才能夠真正提高我們修行的質量,才能真正提高我們內心對佛法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我們內心修養的境界。

  不知道諸位贊不贊成我這樣的說法。

  第一段我們就講這麼多。

  現在我們看第二分:“時長老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一分叫:“善現啓請分”。

  “善現”是印度“須菩提”的意思。“須菩提”翻譯成中國話就是:“善現”。什麼意思呢?據說啊,須菩提在家的時候,他的家是個貴族,很多財富。當他母親在生他的時候,突然他家的財富一夜全沒了,可是,沒過多久,這些財寶又都出現了。這就是“善現”,就是原來的東西突然沒有了,又突然出現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不可思議。所以就起了這麼一個名字。   從“善現”這兩個字,我們要得到這樣的啓發:得失皆平等,真空而妙有。

  你想想看,須菩提啊,原來他家非常富有,可是他出生的時候,全沒有了,這是“失”吧,而後來那些東西又突然出現,就是“得”。我們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曆呢?當你擁有的財富突然沒有了,你是什麼樣的心情?諸位,可以檢討一下自己嗎?你是什麼樣的心情?難受嗎?痛嗎?對,心痛。當失去的東西又失而複有了,又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恐怕欣喜若狂哦,高興得很哦。哦,這裏有個學員說:“沒有就沒有吧。”,呵,這種心態很無奈。沒有就沒有,這個有點象:“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酸的。”呵呵,不知道是不是啊,我開個玩笑,不要當真。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啊,往往在這個得失上不能用一個平等心來對待。所以,我們從須菩提長者這個公案,這個故事,要懂得這麼一個道理:“得失皆平等”。得到了東西,不要欣喜,不要狂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失掉了,也不要難過,也要保持冷靜的心態。“真空而妙有”,須菩提這個公案就顯示這個道理。原來他們家的東西沒有了,這顯示“真空”,後來又全有了,這顯示“妙有”。要真正有真空了,才有妙有。什麼是真正的真空?就是把你內心的那個執著,那個把煩惱全斬除掉,那才是真空,那麼才有妙有——功德,智慧才能真正地具足。智慧的敵人是什麼?想一想,有人告訴我嗎?對!智慧的敵人是煩惱,是執著。那我們要想擁有智慧怎麼辦?想一想?諸位?用什麼辦法?簡單得很嘛,斷煩惱,放下,並且要把這個煩惱,這個執著,徹底斷掉,斷得一點沒有!這叫真空,而妙有,即智慧的生起,微妙,功德的生起更是不可思義啊。所以啊,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真正的“空”了後,你才能擁有“妙有”。煩惱空了,執著空了,智慧、功德才能真正具足。所以,從“善現”這個詞上,我們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得失皆平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範仲淹)對待得失,也要有這種心態,這種修養。“真空”了才能“妙有”啊。如果得失把你的心都攪亂了,就沒有智慧了。

  “善現啓請分”什麼意思,就是說,這部經就是須菩提他請問的,由他來當代言人,請佛說法。

  今天我們就把這個題目講一下,下次接著講。

  

《《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