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P8

  ..續本文上一頁人;那位漁夫的小孩童即是現在的我。圓滿正等覺佛陀尚且需要感受(隨喜)殺生的余業異熟果報,那何況說我們這些輪回衆生呢?

  任何人也不應直接言說或以手勢表示“這是要殺的”。昔日,阿羅漢恰嘎尊者令許多在家人現見聖谛。一次,他給一位婆羅門女講法,當時有一個盜賊首領和那個女人行邪淫。貪欲者無所不作,他們二人殘忍地砍掉了恰嘎阿羅漢的頭,並將其遺體埋在灰堆裏。(事情敗露後,)勝光王(命令屬下)將盜賊首領和那個女人活活燒死,又把他手下五百盜賊的手腳全部砍斷。(衆眷屬)請問世尊其原因。世尊講述道:“從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國王,一次他夢到自己的腸子纏繞著整個城市。他對一位婆羅門大臣講述了此夢。本來,此夢境是一個祥兆。然而,婆羅門因爲自己有五百個小徒弟,考慮到要解決他們的飲食問題,于是呈禀道:“如果沒有殺大量牦牛作供施的話,那麼這一夢兆凶多吉少。”隨後許多牦牛被集聚在一起,聽到它們的哀號聲,國王生起了悲心,下令“不要殺它們了”。那位大臣只好說:“遵命。”正在這時,他看見一頭公犏牛在與一頭母犏牛作不淨行,便說:“應將這兩頭牛殺了。”他的小弟子們也隨聲附和說:“這兩頭該殺。”並伸出手來指點。雖然是旁生,但它們心裏很明白,所以發了惡願:我倆無辜遭殺,凶手就是這位大臣和他的五百小徒弟,願我們將來無論轉生于何處都定要殺死這個大臣,砍斷這些小孩們的手腳。當時的梵施國王即是這位勝光王;那位大臣即是恰嘎阿羅漢;五百孩童即是五百盜賊;當時的那對犏牛即是盜賊首領與婆羅門女。因此,感受了此果報後阿羅漢恰嘎的余業已盡。對于屠殺無辜的旁生,僅以言語動作參與也會成熟如是果報。

  律藏中說:“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在五蘊尚未達到無余之前,業力不會成熟于任何其他外境上,而只會成熟在心識所執受的這個身體上。就感受業果而言,得地也無益,具德也無益,逃避也無濟于事。如律藏中說:“無論是虛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處,無不受業果。”聖者龍樹菩薩是因爲許多世以前割草時殺了昆蟲的余業,才被樂行王的太子用吉祥草砍斷頭而圓寂。大成就者貝若紮納曾轉爲一名比丘時掐死過數多虱子,轉生爲鹞鷹時吞食了許多青蛙、蛇,以這兩種余業而感,他被擦瓦絨地區(如今阿壩州馬爾康縣境內)的國王置于有各種虱子及蛇的坑裏遭受痛苦等等,有不可勝數的此類公案。所以,諸位在家人不要誤認爲只是沒有殺人宰馬就沒有罪過,即使弄死虱子、跳蚤,割草掘地等時致昆蟲于死地,以及使用馬、騾、犏牛等馱運商品時它們造成背傷、刺腹等等,隨隨便便也積累了無數罪業。

  從前,一位叫薩嘎瑪的居士有叁十個兒子,他們謀殺了勝光王的一位大臣之子。那位大臣想方設法使勝光王與那叁十個孩子産生仇恨,最後勝光王砍下他們叁十個人的頭並裝在箱子裏寄給薩嘎瑪。這是因爲:曾經有叁十個盜賊偷了一頭母牛在一個老婦人家裏宰殺,也給了那位老婦人一些肉。旁生雖然不會說話,但它們心裏清楚,所以那頭母牛臨死時發了惡願。母牛後來轉爲勝光王,老婦人就是薩嘎瑪,叁十個盜賊即是薩嘎瑪的叁十個兒子。他們需要于多生累世中償還如此業債。

  請大家看看:我們言語、行爲上是否該毫無顧忌地與那些獵人、從事殺生行業的人同流合汙?作爲獵人、屠夫的父母、妻子、子孫都需要墮一次地獄。如果一個山溝裏有太多罪孽深重的獵人,那麼當地會遭受天龍八部的詛咒而時常出現種種不樂意之事,即使今生未受損害,但後世中凡是同飲一個山溝水的人都會受害。與罪業嚴重的人長期相處,甚至僅僅一刹那攀談也會染上罪障,這種人若來到家裏,則損耗鬼會跟隨其後,如果他手摸加持品等,也會使加持品的加持力喪失。

  請各位聽一聽以癡心殺生感受等流果的例子:在遠古時代,一天,一位大阿羅漢坐在一家門口,那戶人家的對面有個人帶來一頭要殺的牲畜,那頭牲口正在哀嚎著。阿羅漢不但聽得懂那旁生的語言而且知道它的全部宿業,于是便說:“哎喲,怎麼會這樣悲哀、淒慘呢?”那人問他:“您說什麼?”他告訴那人:“不能對不信的人講述這旁生的曆史,所以悄悄地說給你聽。”接著他開始講述:這頭牲口往昔曾是一位富商,當時爲了造佛像、建佛塔等而殺害衆多生靈舉行供養法會,這一家世世代代盛襲殺生舉辦法會的惡規。那位商人死後又轉生爲自家的家畜,屢屢遭殺,現今已有六次。”那位阿羅漢因爲悲憫那頭旁生說道:“昔日造佛像、建佛塔的人是你,以殺生供施者也是你,殺害數多有情祭祀天尊的還是你,現在你感受果報,哭叫哀嚎又有何益?”

  如今的各個寺廟以及那些富戶、官員、大師們,爲了延年益壽、歡度節日等而以血肉供施葷齋,這種現象在當今的惡世中隨處可見,十分猖獗,這完全是在助長外道作法的苗頭,血肉供施也屬于此類。用有些地區的話來說:殺生是苯波教。如續部中說“密宗吟爲苯教時”指的也是這一點。因此,如果有稍微注重業因果、關心佛教的人,請你們對此謹慎小心。如頌雲:“無有重于殺生罪。”

  事實上,殺生的罪過重不重何需更多的教證理證。如世尊說:“自身爲範例,切莫害他衆。”人們所謂的“在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我們是何等地珍愛自己的生身性命啊,甚至身體上紮入小小的一個刺兒也難以忍受,實際上所有衆生都同樣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這一點完全相同。因此,殺罪重與否還需要說明嗎?如寂天菩薩說:“自與他雙方,惡苦即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尤其是以網繩捕殺衆生較其他罪業更爲嚴重。如若用火弩殺死一個衆生,則令有形、無形的許多衆生魂飛喪膽,因此有殺害數多衆生之罪。

  現在用什麼樣的方式殺害衆生,將來自己需要感受同樣遭殺的果報。昔日,目犍連尊者到地獄去時,看到如黑木炭般的一個人被具許多頭像的衆生用各種兵器打殺著,身體被碎屍萬段,並有許多恐怖的惡狗啃食。尊者說:“這是往昔殺害衆多人與野獸的異熟果報。”

  《念住經》中雲:“罪惡深重者,異熟亦熾盛,遭受大損害,故當斷罪業。”因爲現今沒有立即現見造惡業的果報,所以大多數人高高興興地造罪業,但是將來必將哭哭啼啼地感受苦果。如《因緣品》中雲:“爲己得安樂,笑著造罪業,罪業之異熟,將哭泣感受。”當今時代不同于往昔,因果即生難以圓滿現前。然而,就像高空中鳥的影子暫時雖然看不到,但當它落地時身旁必然會有影子,我們一定要對善業惡業如影隨身這一點堅信不移。律藏中說:“猶如影子隨人後,身坐影坐行彼動,善惡如影亦複然,此乃佛說無上語。”

  殺生的過患既然如此,那麼戒殺的功德也同樣廣大。與上述殺生的五種果報相反,戒殺則不墮惡趣、轉生人天後長壽無病等等。經中說:“斷除殺生業,歡喜持淨戒,諸鬼神不害,彼人轉善趣。”戒殺的人自然而然會生起慈悲心,受到天衆相助,諸鬼神不能損害,一切有情視其爲親友,並受到衆人喜歡,諸事順遂。而殺害多少衆生,其福德會相應衰減。同樣,保護多少衆生其福德也會相應增上。如今長壽無病的一些人也是由于往昔戒殺的原因。佛在經中說:“戒殺之補特伽羅所發何願皆會實現。”

  因此,我們若能忏悔以前所造的殺罪,立誓今後戒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則毫無懷疑,必將如願。所以說,要想將來趨向安樂處,必須斷除殺生。

  從前,叁十叁天的一位天人出現了五種死相,他觀察死後生處,結果發現將投生爲王舍城的一頭豬,他禁不住在那裏哀嚎。帝釋天王問:“你爲什麼悲傷啊?”他道明原委。帝釋天王說:“有辦法。”就去請問世尊。世尊說:“讓他戒殺可從惡趣中解脫。”帝釋天王讓那位天人受持不殺生戒。他死後轉生到了兜率天。

  另一則公案:曾有一次,晝辛吉尊者去地獄時,經過一白天,臨近黃昏時來到一座美妙的天宮裏,看到那兒有四名天女與一位男士在共同嬉樂享受欲妙,他們也獻給尊者一些飲食。整個夜晚都是在盡情享受幸福歡樂之中度過,到了旭日東升之時,他們說:“現在到我們感受巨大痛苦的時候了,你還是不要呆在這裏,請走吧!”尊者莫名其妙,心想:這是爲什麼呢?于是走到一邊暗中觀瞧:(轉瞬間)那美妙的天宮已不複存在,四名天女也已無影無蹤。出現的是四條具鐵齒的雜色大狗,它們把那個男人推倒在地,將他的肉撕成一塊塊而啃食著。日落之前他一直感受著無法堪忍的痛苦。黃昏時分又如前一樣享受快樂。尊者問那男子:“你因什麼業力而落到如此下場的?”他說:“我曾經轉爲人身時是內波城殺生數多的一個屠夫,因我當時在嘎達雅那尊者前發誓晚上不殺生而感得如今夜間享受此等快樂;因白天殺害諸多衆生所致如今白日遭受這般痛苦。請您返回人間時,帶口信給我家中以殺生爲業的兒子,就說:“你的父親因所造殺生之業而轉生于地獄中正感受著劇烈的痛苦,我已親眼目睹,你自己也要斷除殺生惡業,否則必將與你的父親一樣受苦。”如果他不相信,就告訴他:“你的父親是這樣說的,在屠場的地下埋有一個金瓶,取出來可依此維生,時常供養大尊者嘎達雅那,並提起老父我的名字作回向,這樣對淨除我的此惡業果報大有好處。”晝辛吉尊者(返回人間後)如實地轉告了口信。

  曾有一個捕殺衆多野獸的獵人,白天殺生,夜晚作頂禮供養等善法。後來墮入地獄時,白天被許多飛禽猛獸啄食、啃食,感受痛苦,晚上由衆多天女供養承侍、享受嬉樂等等。

  因此,如果能夠做到日日夜夜戒殺,那麼生生世世唯享安樂。倘若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僅僅在晚間或初八、十五、叁十等吉祥佳日斷殺,也稱爲善惡雜業,將輪番感受苦樂的果報。如果一輩子日日夜夜中一次也生不起斷殺之心並恒時肆無忌憚殺害衆生,那麼世世代代中唯有墮入惡趣,…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