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願文大疏
喇拉曲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總 論
頂禮上師阿彌陀佛!(譯禮)
頂禮觀世音菩薩!
以大悲心發勝菩提心,以大精進究竟二資糧,
以大智慧現前四身者,叁世一切佛前敬頂禮。
成就無量如海大願力,名號贊聲光遍諸世界,
令無數衆現見殊勝刹,阿彌陀佛尊前敬頂禮。
方便大悲自性觀世音,智慧密藏之主大勢至,
獲無二金剛身蓮花生,有寂莊嚴叁尊賜吉祥。
依止何者盡除諸劣意,救度叁有衆罪之黑暗,
指示稀有殊勝善道者,無等諸上師前敬頂禮。
聖者觀音化身喬美尊,所著願文妙論如意寶,
賜予無數有情勝利樂,應如佛語百般贊頌之。
吾亦舍棄虛僞卑劣心,以引導文明示解脫道,
諸欲不退往生淨土者,當以信喜之心而谛聽!
宣講大成就者噶瑪喬美仁波切所造的《極樂願文》,如果同時舉行極樂法會,那麼首先就該把講法的地點及其附近的地方打掃得幹幹淨淨,爲了不使塵土飛揚而灑水壓塵,就像往昔常啼菩薩與商主之女等衆人在法勝菩薩面前請求智慧波羅蜜多法門時,刺破身體血脈灑血壓塵一樣。如《功德藏》中雲:“決定行持善法者,勝師廣積二資時,彼中皆能結上緣,役使信使清掃等,極勞具果勝資道。”此外,佛經中也講述了清掃的五種功德等等,因此說灑掃講法場地有極大意義。之後,在場地中懸挂極樂世界的唐卡(指佛像),擺設佛塔、經書,布局裝飾,並且要盡己所能陳設不少于百數的五供等清潔美妙莊嚴的供品,吹奏海螺等召集參加法會者,告誡那些不了解(聞法規矩)的人摘帽、脫鞋、不要攜帶武器、不要佩帶裝飾品,讓他們將念珠、轉經輪也放下,以寂靜調柔的威儀聽聞佛法。
全文分二:一、聞法方式;二、所講之法。
盡管發心與行爲次第種類有許多,但在此次傳講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因時,必須與最初發心重要、中間積資重要、最後發願重要相聯來宣講。
甲一(聞法方式)分二:一、總說;二、分說。
乙一、總說:
對于剛開始聞法者來說,聞法方式尤爲重要。如果墮入惡趣或轉生于邊鄙地方,那麼在許多劫當中連想聞法的心念也不曾生起,更何況說真正聞法或修法呢?尤其是以信心、恭敬心谛聽佛法極爲難得。如《寶積經》中雲:“嗚呼以信心聞法,如此百劫亦難得。”可見,僅僅聽聞正法也是重要的大事。然而,如果不了知聞法方式,就如單巴桑吉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有些人依靠正法獲得解脫,而有些人卻依靠正法墮入惡趣,這是因爲佛法是極其嚴厲的利害對境。倘若懂得聞法方式,那麼正法就像開啓的如意寶藏一般,獲取大者得大利,獲取小者得小利。
那麼,該如何聽聞正法呢?寂天菩薩說:“最初觀自心,穩固具智慧。”世尊也曾說:“諸法之前意先行,意者迅速意爲主。”一切善不善業的作者主要是心。首先萌生想要聽法的念頭以後坐在聽法行列當中,這時要向內反觀自心:啊!我此次是以什麼意樂前來聞法的呢?如此審察自心後,如果發現存有貪圖地位、追求名聲、競爭貪嗔之心,或者僅僅以好奇娛樂的心態聽聞,那就是不善之發心。喀喇共穹格西說:“貪圖地位而講法,以競爭心而求學,欲得智名傲慢者,豈入正法當思也!”因此,我們必須要斷除這類惡心劣意,否則正如所謂的“正法非但無利益,依其反而墮惡趣”。
特別是,也不可以爲那些對正法和上師無有恭敬心、抱著“得不得法都一樣”心態的人宣說正法。如世間也有“若不恭敬者,不解說佛法,若不熟悉者,不能說忠言”的諺語。(無有恭敬心的人)顯然是斷絕法緣者,因而任何時候也難有以正法調伏的機會。(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確兩點:)第一、不能泯滅正法的價值;第二、所講之法應當對衆生有利。比如,雨水是安樂之因也是就其對人類有利而言的,對于餓鬼等衆生卻成了危害之因。同樣,正法也只是對具緣者有利,對那些無有緣分、持有邪見的人反而可能成了損害之因。諸佛出有壞往昔當衆生時,以皮作紙、以血作墨、以骨作筆而成就的佛法,完全是爲了利益我們而留在人間,因此,一句一字也不能浪費。本來,此證法與教法是法身,如果對此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麼,現見色身又有何用呢?世尊曾說:“不敬我教法,見我有何益?”
盡管對法器要進行功德、過失多方面的觀察,但概括起來說,作爲弟子必須具備以下四種條件:一、具有強烈信心與恭敬心;二、無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叁、具有領悟法義之智慧;四、猛厲希求正法。如聖天論師說:“質直慧求義,說爲聞法器。”如果僅僅知道前去聽法,跑去後一無所想只是直愣愣地坐在聽法的行列中,此爲無記發心,必須把這種心態轉變成信心等善心。或者,如若心裏能想到:(上師叁寶)以大悲觀照,佛法極爲難得,所以一定要去聽聞,這也說明他具有信心,並且對法有珍貴難得之想,因此屬于善心。
乙二(分說)分叁:一、善根爲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二、善根不爲他緣所壞正行無緣殊勝;叁、善根日日增上之結行回向殊勝。
丙一、善根爲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
要想令善心變得廣大,必須用方便攝持善根也就是加行發心殊勝。如果發心廣大,那麼善根也就廣大;倘若發心渺小,則善根自然就渺小。如《功德藏》中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入行論》中也說:“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如果爲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聞法修法,則是渺小之發心;假設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而聞法修法,則是大乘廣大之發心。我們從無始時以來就是由我執的牽製才只考慮自利,結果一無所成,導致如今仍舊漂泊于輪回之中。如果現在唯一爲了他利而聞法修法,那麼自利同時便可成辦,必將成就真正利他的佛果。譬如,爲生火而點柴,火點燃以後雖然不求煙,但它也會自然産生。寂天菩薩說:“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發心也需要從根本悲心中産生,悲心又需要緣一切有情而生起。如是虛空遍布的地方,充滿衆生,衆生遍布的地方,充滿業、煩惱、痛苦。而所有衆生無一不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斷投生流轉,現在認不出他們是父母而已。可是,每一位衆生當每一位衆生父母的邊際也無有盡頭,何況說一切衆生呢?旁生中的牛犢、羊羔等剛一出生便可以在牲畜群中認出各自的母親,這也說明是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致。
往昔,圓滿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及眷屬行至途中時,路旁的一位老婦人看到佛陀後無比歡喜,一邊喊著“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一邊奔跑過來准備擁抱佛陀。這時,諸比丘攔住了她。世尊說:“她往昔曾經連續五百世當過我的母親,這是她往昔的習氣,你們不要阻攔。”(此公案于《百業經》中有廣述)龍樹菩薩說:“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
如此認識到衆生都做過母親以後,接下來就需要憶念恩德:一切有情在當自己的父母親時無一不是以大恩養育。甚至看到那些鹞鷹、豺狼(等凶猛的衆生)也是極爲慈愛自己的孩子,更何況說是人類的所有父母親呢?最初在母胎中滋養,中間出生後以香甜的食品、暖和的衣裳精心撫育,最後爲他們安家立業,而且希望他們快樂、擔心他們受苦,爲子女的痛苦安樂,父母也是常生憂喜之心。爲了子孫後代而不斷積累貪嗔惡業所感現今正在六道之中遭受痛苦的所有這些父母有情多麼可憐啊!如果有辦法能使他們全部擺脫痛苦該多好啊!這樣的悲心如果已經達到了情不自禁流出眼淚的程度,這也就是所謂的悲無量。僅僅這麼想一想的善根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普賢行願品》中說:“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有情界無量,利彼亦複然。”
僅僅有了這樣的悲心還不夠,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恩德,而能夠讓一切有情得到安樂真正回報恩德者唯有圓滿的佛陀。因此應觀想:我今日聽聞佛法並如理修持,將來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將一切父母衆生安置于佛地,爲了獲得這種能力,祈禱上師叁寶垂念,這種心願也會得以實現。所以,聞法、修法一切時分如若念念不忘這一點,那麼善根已爲方便攝持,即是加行發心殊勝,這一點至關重要。關于它不可思議的功德,在《華嚴經》等諸經部及《入行論》等論典中有宣說。
丙二、善根不爲他緣所壞正行無緣殊勝:
聞法時要像野獸聞聲一般,修行時應如饑牛吃草一樣,自始至終必須斷除東張西望、胡言亂語、心不在焉一切放逸散漫的行爲來聽聞和修行。尤其是在聽法時,如果沒有聚精會神、洗耳恭聽,那麼必將猶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樣,任何法義也無法銘記于心。如果在此時說绮語,則成爲自他聞法的障礙,經中說此爲舍法罪業,將轉生爲鹦鹉。
聞法期間,由于魔王波旬製造障礙及(自身)惡業之風擾亂,會出現極爲昏昏沈沈、恹恹欲睡等現象,因此一定要做到神識清醒,否則會誤解、顛倒法義。從前,一位富裕的老太婆衰敗了。晚上,她睡在空空的房子裏。一個盜賊前來盜竊,到處摸索,結果碰到一個瓦罐發出響聲。老婦說:“噢!好家夥!我白天尋找也是一無所得,你深更半夜在屋裏摸摸索索肯定得不到什麼。”就像這個例子一樣,憑借清晰敏銳的智慧也難以懂得佛語法義,那麼處于迷迷糊糊、昏昏欲睡的狀態中又怎麼能聽得懂呢?因此,我們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聞佛法。佛在經中說:“當專心聽聞,銘記于心中。”這是在講要斷除法器的叁過。
本來,即便是聽一句世間的語言也需要注意傾聽,更何況說佛法呢?我們只有偶爾聽法的機緣,不可能有反複聽聞的機會。譬如,兩天中只有一餐,那必然會認真食用。同樣,千載難逢的聞法機緣是得失的關鍵,因此必須鄭重地聞受。如果聞法的時候能夠做到一心專注聽聞,修法時安住于正見等持中不外散,那就是正行無…
《極樂願文大疏 總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