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 九、修者與修法▪P8

  ..續本文上一頁。”將道次第作爲妙藥想而精勤修持。

  專心一意

  有些人對此不以爲然,他們認爲修道次第倒也可以,但供養僧衆、鑄造佛像、講經說法、廣作布施,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産生此等想法,那就應當自己提醒自己說:唉,我不要這樣想,比修道次第功德更大的法以前出世的諸佛以及曆代大德均未曾得過;現今住世的所有佛陀大德同樣未曾得過;未來即將出世的諸佛菩薩也不會得到。而且此法門不是已被諸聖者們贊歎爲“諸佛菩薩成就之遺道、叁世諸佛同行唯一道”了嗎?唯修此道次第法便已經足矣。依此可以調伏煩惱,可以生起地道功德,因而再沒有比它功德更大的法門了。如果還想另外去尋找其他比這功德更大的法門,則此人顯然已被魔加持了。因此,我們必須一心一意地修持這一法門。

  一心一意的品德不僅是修行者所應具備的,就是以世間的道德標准來衡量,一心一意者也算是最上等的人。相反,最惡劣的莫過于叁心二意的人,胡思亂想、朝叁暮四的人一個法也修不圓滿。我們應當經常心想:有上師傳授自己的這一個教言就已經足夠了,如果能深信不移地加以修持,則這種誠摯的信心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而很快會獲得加持。一想到這些,擁有唯一的道次第法,自己就應當心滿意足了。如此專心致志精勤修持無常觀等內在瑜伽,功德極大。

  《妙法白蓮經》中雲:“設使無量無邊世間界所有衆生得以成佛,于無邊無際之大劫中安住,若有人以妙衣、神馐、臥具、妙藥、資具等一切于彼等前恭敬作供養,待諸佛涅槃後將以七寶作成遺塔,以寶傘、幢幡、華蓋、花鬘、塗香、薰香作供養。若有人一心一意聞法,僅于彈指間作意諸行無常或諸行痛苦或寂滅空性或無我,則其福德勝過前者許多倍。”諸如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間界中的所有衆生成就正等正覺果位直至數劫之間住世,若有人于彼等佛陀前作供養,則此善根遠遠比不上僅在彈指間觀修諸行無常的福德。如此說來,將道次第修法抛在一邊,于別處哪裏能找到比它功德更大的其他法。因此,平日裏要精進修持內在瑜伽。所謂的內在瑜伽指的也就是無常法門,如果集中精力實修無常觀,則可使自相續迅疾解脫,生起珍寶菩提心後能淨化他相續,成辦廣大的度衆事業。

  依止寂靜的神山觀修無常,功德無量。《叁摩地王經》中雲:“造罪故舍諸凡愚,如野獸般靜獨居,何人喜歡寂靜處,彼沙門享大安樂。”像野獸一樣無有挂礙地安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遠離了貪愛自方嗔恨他方的伏怨護親等類的痛苦,積累廣大無邊的善根,依此後世中享受增上生、決定勝的大安樂。

  《宣說諸法無生經》中雲:“善男子,若有菩薩將叁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悉皆安置于十善道中,若有任何菩薩獨自居于靜處,甚至僅于彈指間誠信諸法一理,乃至爲繕寫或思考或傳授或讀誦而安住,則此者福德勝過前者數多倍。”令許多衆生奉行十善的福德固然很大,可是如果住于靜處認真調伏自相續,則已相當于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因此福德遠遠勝過前者,是最殊勝不過的了。

  《富樓那請問經》中也說:“舍俗出家後遠離一切愦鬧,于遙遠之寂靜山間、林園處安住,精進修行,善法不會虛耗。”又雲:“喜愛住山林園故,能令善妙功德增,居于靜處而修行,斷除貪戀五欲妙。無有一切愦鬧故,善法之緣不退失,相互之間不言語,互不詢問不交談,空曠靜處極幽靜,諸佛極其贊歎之。”居住在寂靜的神山中,無有散亂喧囂,自然成了善法增上的原因,因此,諸佛也對神山寂靜處予以高度的贊賞。

  《彌勒獅吼請問經》中亦雲:“迦葉,若有菩薩于十萬年間以遍滿叁千大千世間界之鮮花、塗香、薰香等供品晝夜各叁次供養善逝,若另有菩薩畏懼散亂愦鬧之語、畏懼塵世並爲現行成辦他利而朝寂靜處邁七步,則此福德已遠遠勝過前者。”又雲:“昔日世間怙主佛,已經趨入勝涅槃,彼等悉于寂靜處,獲證無上菩提也。皆爲菩提而精進,依止靜谧之聖處,彼等均喜幽靜處,不喜塵世之家庭。此乃諸佛行境處,何人步入此正道,彼證菩提不困難。”以往出世于世的所有佛陀全是依于寂靜的山間修道最後現前正等正覺菩提果的,並非是置身于繁華吵鬧的城區愦鬧之處修行成就的。所以,我們這些人如果想要成就無上菩提,不隱居寂靜的深山之中精進修持,就無法生起道相,更不可能獲得佛果。不僅僅是身爲初學者的我們不依止寂靜處無法生起斷證功德,就連已登叁地的菩薩也需要修無常觀。如雲:“講說五地難行時,靜處知足與少欲,持頭陀行護淨戒。”在林間、深山等靜靜的地方,過著知足少欲的樸素生活,依靠化緣得來的食物維生,身著破破爛爛的糞掃衣等持十二頭陀行,需要通過此種方式而成就五地的斷證功德。

  有些人說:“住在像家鄉那樣十分喧鬧的地方修法也未嘗不可,依止寂靜處又有何必要呢?”口出此等言論者純粹是在說魔語。可是這種人在當今時代非常多見。他們自己做不到居于靜處修行這一點,反而經常對其他在寂靜聖地修行的人妄加評價說:他的行爲好像有這樣這樣的錯誤。到處可見的此種人正是罪業嚴重的惡友,對他們口中的胡言亂語一句也不能聽,必須像避毒蛇一樣遠離他們。《淨刹莊嚴經》中雲:“舍利子,設若在家菩薩于恒河沙數劫中以一切安樂資具供養恒河沙數如來及其眷屬諸比丘僧衆,設若另有出家菩薩向往寂靜處且朝彼方向邁七步,則此福德已遠遠超過前者。”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在家菩薩虔誠作供養的善根不大,可是相對而言,在家菩薩所行的善法大多數都會被愦鬧散亂的瑣事中斷,所以他們所行的道極爲緩慢。相比之下,住在寂靜深山中的菩薩不會受到愦鬧散亂等瑣事的幹擾,每天都會積累無量的善根,因此修道特別迅速。也正是由于這種緣故,一切經續中才異口同聲地高度贊歎居于寂靜處的修行人。

  持之以恒

  在修持內在瑜伽的過程中也必須作好長期的准備,心裏要想:我能活多久,就修行多久。有些人只是稍稍修行就認爲:爲什麼相續中還沒有生起什麼覺受呢?從而心急如焚,這是修行的一大過患。誠如嘉瓦揚滾尊者曾經親口所說的:“惡性習氣如卷紙,新生覺受依緣滅,短時不能破迷執,當久修習大行者。”

  我們這些人由于多生累世以來久積而成的內心煩惱習氣根深蒂固,所以只修一年或一個月不可能立竿見影地在心中生起覺受證相,若因未有一點體驗就灰心失望,斷然放棄,那說明他沒有經過再叁的思考。設想,自無始以來漫長的生世中串習積蓄的所有不善罪業,現在需要重新依靠對治加以淨除,這樣重重的罪障,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清除得一幹二淨呢?本來自相續中的煩惱紛繁衆多,卻從不考慮“我惡業深重”,如果對此好好思索,那麼就會認識到所要淨除的煩惱業障數量如此衆多、力量這般強大,不依靠各種各樣的對治法怎麼能淨除?因而必須要有曆經長期修行的思想准備。宗喀巴大師也這樣說過:“就像斷臂斷足的麻風患者,僅僅服用一兩次藥根本無濟于事,與之同理,我們無始以來罹患的嚴重煩惱疾病,僅僅實修一兩次教言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希望諸位能以妙觀察的智慧來分析正道的所有支分,並如河流般不斷地精進修持。如《贊忏論》中雲:“愚昧心之相續中,久患難以治愈病,斷手足之麻風病,短期治療有何用?””正如其中所說的那樣,我們應當認真想一想:得了諸如麻風一類的嚴重疾病,只是服一兩次藥不可能痊愈,而必須要進行長期性的醫治。同樣的道理,我們無始以來就患上了像麻風那樣頑固之症的煩惱疾病,依靠一兩次服用教言的藥物怎麼能徹底根治呢?嘉瓦揚滾尊者對此也闡明過自己的觀點:“誠如揚上師所說,欲求即刻得暖相,放棄修法之前兆,若需持續當如何?需要長久勿心急,速灑糌粑莫幹吞 (意思不明) 。”上師所說的這一點極爲關鍵,對此認真看待方得無邊利益。從無始劫以來不斷串習的煩惱不通過修行肯定無法斷除,因此,必須要長年累月持之以恒地修行。尊者的話實在是千真萬確,從無始輪回以來久積而成的煩惱,雖說很想迅速斷除,可是不經過較長時間的對治,而在極短的時間內怎麼能斷除呢?之所以說相續中不能很快生起對治法,主要原因是從無始輪回至今未曾修習熟練對治的方法,現在開始需要重新學習,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于相續中怎麼能生起來呢?

  當今,大多數修行人只是修了一年或幾個月,就一邊想一邊說:“我已經修了這麼長時間,怎麼相續中還一點感覺也沒有呢?看來,相續中生起證相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幹脆現在只念一點經,作一點禮拜,轉一點經,這樣不是也很好嗎?”只憑這麼一點兒精進哪裏能行。就拿顯宗來說,成就圓滿正等覺果位需要積累叁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我們僅僅在一年或幾個月的時間裏就想生起覺受證相,這要求未免太不現實了。甚至聲聞解脫叁有獲得阿羅漢的果位最快也需要曆經叁世,據說有的獨角緣覺需要經過一百劫才能得果。如果說要現前緣覺的菩提也需一百劫積累資糧的話,我們這些人不用說一百劫或叁世等漫長的歲月,就連短暫的今生也不能實修到底,那麼不要說是佛果,恐怕連聲聞緣覺的果位也修不成。倘若落到這種地步,那該怎麼辦呢?

  如今這個暇滿人身若毫無意義地空耗,則今後不僅不能實修法義,反而將會感受惡趣的所有痛苦。因此,從現在起必須發起勇猛的精進心。如《喻法書》中雲:“所謂的以跑去印度,意思是說,去往印度的路途極其遙遠,要有持久的耐性才能去,時間倉促不可能抵達,還沒走到一箭許的路程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幾乎要斷氣身亡了。成就佛果也與此相同。”有的人說要修行,最初的幾天或幾個月裏白日不與人說話,夜晚不睡覺,精進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可是沒有堅持多長時間,逐漸越來越松懈,這是絕對要不得的。要做到長久精進,平時應當松緊適度,有堅持不懈的勇…

《山法寶鬘論 九、修者與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